1930
夜上海,夜上海,你是個不夜城。華燈起,樂聲響,歌舞升平。只見她笑臉迎,誰知她內(nèi)心苦悶,夜生活,都為了衣食住行。酒不醉人人自醉,胡天胡地蹉跎了青春?!兑股虾!罚枨?,1947年
一代明里周璇在電影《長相思》中所唱的這首插曲,在今天儼然已經(jīng)成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的歷史符號之一。雖然其被很多人誤認為是靡靡之音的代表,但事實上歌曲和電影講述的是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丈夫上前線抗日,婁子為生計到歌廳當(dāng)舞女,還百般搭救宣傳抗日救國的朋友。那正是1930年代上海的寫照:在歌舞歡愉之外,無數(shù)普通人在以各種方式捍衛(wèi)民族的尊嚴。
1937
沒進門就聽見公寓里好象正在開無線電,播送風(fēng)行一時的《春之戀歌》,空氣給那位萬眾傾倒的國產(chǎn)女明星的尖聲撕割得七零八落——那女明星的嬌聲尖銳里含著渾濁,一大半像鼻子里哼出來的,又膩又粘又軟弱無力,和鼻子的主產(chǎn)品鼻涕具有同樣品性?!秶恰?,小說,1947年
愛情,婚姻,人生,在錢鐘書筆下均寫出了圍城之感。在小說中,那是1937年夏天的上海的映射,烽火初起,主人公方鴻漸回國,上海是他的到岸,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在小主末尾,這里似乎亦是他的彼岸,他無法掙脫的人生。
1950年代
上海人辦事真快,腦筋也靈活,一霎眼睛就有個主意,招牌來不及做,用紅布紅紙寫上公私合營四個字,往舊招牌一貼,馬上就是一塊新招牌了!——《上海的早晨》,小說,1958年
175萬字的《上海的早晨》,是作家周而復(fù)親身經(jīng)歷了建國之初政府對上海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后而作。在戰(zhàn)亂中被破損的上海和民族工業(yè)由此重獲新生。在很長時間里,“上海制造”對壘國人民來說都意味著精致的設(shè)計和品質(zhì)保證,同時這也證明了,共產(chǎn)黨不僅能打下江山,也有能力重整國家經(jīng)濟。
1940年代
那種石庫門弄堂是上海弄堂里最有權(quán)勢之氣的一種,它們帶有一些深宅大院的遺傳,有一副官邸的臉面,它們將森嚴壁壘全做在一扇門和一堵墻上。一旦開進門去,院子是淺的,客堂也是淺的,三步兩步便走穿過去,一道木樓梯擋在了頭頂。木樓梯是不打彎的,直抵樓上的閨閣,那二樓的臨了街的窗戶便流露出了風(fēng)情。——《長恨歌》,小說,1995年
最動人的“上海小姐”的夢和故事,作家王安憶筆下的王綺瑤肯定是其中一個。她帶著上海1940年代的味道,穿越40年光陰,生活由奢靡而至平淡,情感由單純而人糾葛,最后卻戲劇性地被女兒的男朋友為劫財而謀害。其中,你或可隱約嗅出周璇、張愛玲、阮玲玉等命途多舛之況味,以及石庫門特有的煙火氣息。
1980年代中期
我就是沒有辦法這樣洗澡,洗不干凈的,我要花灑……我不習(xí)慣這樣生活,爺爺,你沒有權(quán)力強迫我。爸爸說上海是座漂亮的城市,可你們……地方這么小,上廁所要排隊,連洗澡的房間都沒有。——《上海假期》,電影,1991年
許鞍華導(dǎo)演的作品。美國出生的小孫子與上海爺爺?shù)奈幕⑸盍?xí)慣和代溝沖突,從中可看到1980年代中期的上海風(fēng)情:粗布般的平民生活,那時的小學(xué)教育制度,退休老人的日常,鄰里間的鄉(xiāng)情,普通人的國家觀念——以及,20年前的劉嘉玲。
1980年代后期
非兒:寄人籬下的日子可真不好受。
袁野:我媽寫信來老是讓我忍一忍、忍一忍……(長長地嘆了一口氣)好好讀書吧,考一個上海的大學(xué),也許這是唯一的出路。
非兒:那有什么用,現(xiàn)在分配,外地的很難進上海。
袁野:真進不了上海,回新疆也挺好?!妒鶜q的花季》,電視劇,1990年。
很多70后年輕人,不會忘記這部中國最早也是影響最大的校園青春劇。它也真實地反映了1980年代后期的上?!锱锏娘w短流長、知青后代的寄居痛苦、婚外情、早戀、代溝……這部在此后很多年的寒暑假里不斷被重播的電視劇,也讓“花季”一詞正式成為十五六歲青少年的專用代名詞。
1994
-莉莉大姐,我找了你兩天了,我們成立了一個炒股委員會,我們投資50萬,請你當(dāng)我們的頭,虧了,那就拉倒,如果賺到錢,你提取傭金5%,你看怎么樣?
-你們的生意都不做了?
還做什么生意,股票無天漲,漲得比頭發(fā)還要快啦,你曉得嗎?炒一天股票,我這間理發(fā)店啊全都賺回來了,做什么生意有這么容易啊……
-這討厭的啞巴,不知道又在講什么,真煩。
-啞巴的意思呢,是說你要是幫我們一起炒股票,你們家里倒馬桶啊,一年四季啞巴他全包了。——《股瘋》,電影,1994年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鑼,馬上驚醒了這座城市本來就發(fā)達的金融神經(jīng),炒股致富的神話很快像今天的彩票中獎一樣成為人們白日夢的一種,那是一種難奈貧瘠生活的本能欲望。潘虹主演的范莉原本是公交售票員,因炒股頓時成為身邊人眼中的神仙姐姐,但也由此差點造成家庭破裂。一幅難得的滬上浮世繪。
1960年代
歐洲旅行者對于這座城市的描繪仍然令人激動……奇怪之處在于,在這么一個資本主義的、陰森而自負的背景下,如今卻上演著共產(chǎn)主義的戲劇。十五層的銀行大樓,沒有實用價值,只能證明英國商人低下品住的多利安式柱如今遮蔽的是中國的勞動人民。在外墻面上,美麗時代的縮寫被打磨掉了;在這些石頭或是鋼筋水泥的獨眼巨人的前額上,到處都是一樣巨大的紅色五角星?!都t色中國的兩位天真漢》,游記,1960年
50年前,兩位加拿大政治家特魯多和赫貝爾應(yīng)邀來到中國,在北京、長春、上海、杭州、廣州等地參觀了工廠、農(nóng)村、街道、學(xué)校,監(jiān)獄、教堂等地方,他們看到了和當(dāng)時西方輿論的描述迥然不同的風(fēng)景、事物和人,并試圖用客觀的筆觸來記錄1960年代的中國。那個時刻的上海,就像整個中國一樣,孤獨而驕傲,雖然處于貧窮和對外關(guān)系的緊張狀態(tài)中,但它整潔、干凈,精神飽滿,并對未來充滿信心和美好愿望。
2009
每天晚上,我坐在窗前,看著窗外的燈光,我就會在想:這城市多奇妙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種生活。別人的生活我不知道,而我呢?每天一睜開眼,就有一串?dāng)?shù)字蹦出腦海:房貸六千,吃穿用度兩千五,冉冉上幼兒園一千五,人情往來六百,交通費五百八,物業(yè)管理三四百,手機電話費兩百五,還有煤氣水電費兩百也就是說,從我蘇醒的第一個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進賬四百,至少…--這就是我活在這個城市的成本。這些數(shù)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根本來不及細想未來十年。——《蝸居》,電視劇,2009年
人人都看得出,這是電視劇版的上海除了房奴、小三、官場腐敗這些熱門題材外,這部電視劇同時也在表達著外省入的離騷:如何在這個充滿新移民的城市里尋找到身份認同感。地理上的遷移造成了候鳥心態(tài),而完成心理上的遷移,還需要這座城市有更大的包容力。(整理/仇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