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開始說話了,你的養(yǎng)育又多了一份成就感,聽著他咿咿呀呀地學你說話,你多么希望他能馬上流利地說出各種詞匯呀!可是,你知道嗎,在寶寶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常常會有家長犯這樣或者那樣的錯誤,他們的做法不但不能幫助寶寶更好地練習說話,甚至還會起到反作用,一起來看看吧!
模仿寶寶錯誤發(fā)音
濤濤活潑可愛,由于正處在語言學習階段,有許多音都發(fā)不準。比如,他總把隔壁的“蘇叔叔”叫“蘇蘇蘇”,濤濤爸覺得兒子這樣叫也挺有意思,干脆把“蘇蘇蘇”當成了鄰家老弟的外號,經(jīng)常跟著兒子一起“蘇蘇蘇”長,“蘇蘇蘇”短。
專家挑錯
幼兒舌頭長短、薄厚、靈活性及舌系帶等的發(fā)育不全,會影響他們的正確發(fā)音,尤其是卷舌音和唇齒音,最初寶寶是很難發(fā)清楚的。如果大人重復寶寶的錯誤叫法,就等于默認了寶寶的錯誤發(fā)音。他會認為自己的發(fā)音是正確的。等寶寶長大了能夠準確發(fā)好這些音時,也不會改正,因為他已經(jīng)進行錯誤定位。
正確做法
家長不要重復寶寶的錯誤發(fā)音,應(yīng)當用正確的語言與寶寶說話,如果寶寶有一些音發(fā)不準,家長應(yīng)該一遍遍地給予糾正,即便以寶寶的發(fā)育程度,還無法準確發(fā)音,也要讓他意識到,目前他的發(fā)音是錯誤的。
用圖畫代替實物
為了讓琪琪盡快認字識物,琪琪媽早買好了幾幅掛圖——水果類、動物類、拼音表,還真是豐富呢!她把這些圖畫掛在墻上,沒事兒就抱著琪琪認,想著這樣對女兒的語言學習一定大有裨益。
專家挑錯
寶寶學習語言的過程,即是一個信息輸入輸出的過程。寶寶的大腦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比如聽到狗叫、看見小鳥,聽到風聲,會在大人的指引下進行認知結(jié)構(gòu)的加工,進而消化吸收,并儲存起來。當他們再遇見熟悉的情景時,就會自然地表達出來。如果家長提供給寶寶的輸入信息是豐富的,那么寶寶輸出的內(nèi)容也一定會車富。
如果家長提供給寶寶的輸入信息是單一的、機械性的。對寶寶的認知是非常不利的。有的家長認為,只要天天讓寶寶練習詞句、練習拼音。寶寶的語言認知能力自然會提升,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qū)。幼兒的認知特點是具體形象的,寶寶沒有親自體驗、親自感受,沒有通過實際的操作。是很難理解并掌握詞匯的。
正確做法
家長應(yīng)該多給寶寶提供參與性的學習機會,在做中學,在玩中學。比如教寶寶認識蘋果,可以拿一個蘋果給他,讓他去摸、去聞、去啃。這種多感觀的刺激,能讓寶寶了解蘋果多方面的屬性,比如顏色是紅紅的,摸上去是硬硬的,吃一口是酸酸甜甜的,寶寶雖然無法表達他所感受到的蘋果的屬性,但是他感覺到了蘋果這些屬性,會把所有的感覺跟蘋果這個詞建立聯(lián)系。如果只給寶寶一個圖片。那這個圖片本身是平面的,寶寶感受不到它硬的屬性和酸酸甜甜的屬性,圖片給寶寶的刺激就是視覺大于感觀,而這些方法對寶寶的刺激肯定沒有實物那樣豐富具體。
用詞太抽象
三歲的冰冰把玩具扔了一地,媽媽教導他:“要把玩具收拾好,不能亂扔!”可是第二天,冰冰照樣把玩具扔得滿屋子都是。媽媽責問冰冰:“為什么還亂扔玩具,我昨天不是說讓你把玩具收拾好嗎?”冰冰用不解的眼神看著媽媽:“媽媽,收拾是什么意思?”
專家挑錯
與寶寶交流時。家長是不是能用寶寶理解的語言,是幼兒語言學習中很重要的問題。幼兒的思維是具體的、形象的。他們認識一種事物,往往需要跟實物建立聯(lián)系,也就是說,只有當他們看見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或是觸摸到了什么時才能理解這種事物。家長用大人化、抽象、概括性強的詞語跟寶寶交流,像“收拾”、“愛護”、“照顧”之類,他們往往無法理解。既然寶寶無法理解??隙ㄒ策_不到父母期望的教育效果。
正確做法
跟寶寶說話時,盡量使用形象化、具體的說法。比如教導寶寶把玩具收好,可以告訴寶寶:玩具也有自己的家,那就是玩具箱,如果寶寶不玩后,不把玩具送回家,它們會很傷心的。
此外,家長還需要根據(jù)寶寶語言發(fā)展的不同階段,適時調(diào)整跟寶寶談話的內(nèi)容和方式。比如跟三歲的寶寶談話,應(yīng)該以短句為主,主、謂、賓語要盡量明確:“這是一只小狗”,寶寶會很快理解;到四歲的時候,寶寶的邏輯能力越來越強,可以加一些定語和形容詞:“這是一只跑著的白色的小狗”;到五歲的時候,跟寶寶談話的內(nèi)容就可以更豐富一些:“在花園里,有一只小狗在跑,它是一只活潑可愛的白色的小狗,身上還帶了一只鈴鐺?!?/p>
過分滿足寶寶訴求
旻旻是劉家的獨苗,從出生開始就三四個人照看著,媽媽更是為了他辭掉工作,當上了家庭主婦。旻旻媽自認為照顧寶寶無微不至,只要旻旻指一指玩具,不等他開口,玩具就已經(jīng)拿到他面前了??蓵F旻卻不怎么爭氣,同院的寶寶都會說許多話了,旻旻卻只會叫“媽媽”、“爸爸”。
專家挑錯
寶寶學習語言需要實際的發(fā)音練習。語言是表達思想的重要方式。當寶寶有需求時就代表了他有了一種思想,此時正是他進行語言表達的良好契機,如果這種表達說出來,寶寶已習得的語言。就可以得到鞏固和練習。但如果家長在寶寶表達之前就滿足了他的需求,會減少一次練習和鞏固語言的良好機會。長此以往。勢必會降低寶寶表達思想的動機和愿望,讓他覺得不需要表達就可以得到想要的東西,不利于寶寶的語言學習。
正確做法
作為家長應(yīng)該盡可能地創(chuàng)設(shè)內(nèi)外部條件,讓孩子自由地表達,充分地表達,而不是過度關(guān)心,剝奪他們的表達愿望和動機。提醒家長,在發(fā)現(xiàn)寶寶有某種訴求時,不要急于滿足他,要鼓勵他表達出來,這樣不僅能鍛煉寶寶的語言加工能力,還鍛煉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寶寶的其他能力也會得到相應(yīng)提高。
過度使用“兒語”
自從朵朵會叫“爸爸”、“媽媽”開始,朵朵媽就好像變成了跟女兒一般大的孩子,她覺得女兒說疊音詞好可愛,所以常會不自覺地跟女兒說:“這是狗狗”,“我們來吃飯飯”,“把小凳凳拿過來”……
專家挑錯
語言表達需要經(jīng)過音一字一詞的發(fā)展過程,寶寶從盲目發(fā)音發(fā)展到說字的能力,往往是從疊音詞開始的。寶寶6、7個月的時候就開始學會發(fā)音了,他們最初學會說的往往是“爸爸”、“媽媽”。但這卻不意味著,寶寶對疊音更感興趣。或者疊音更便于寶寶掌握。相反過分兒語化的語言交流。會妨礙寶寶對完整、規(guī)范詞匯的認知。不利于其語言發(fā)育。
正確做法
與正在咿呀學語的寶寶交流時,盡量不要用兒化的口語,比如當寶寶盯著一只小狗看時,不能對寶寶說“瞧,這是狗狗”,這是錯誤的。家長一定要用規(guī)范的語言、完整的稱呼教給寶寶,應(yīng)該說“瞧,這是小狗”,要強調(diào)你教給他的是“小狗”。這樣你給寶寶的語言教育就很規(guī)范,以后他上幼兒園時,也不會因為媽媽教的跟幼兒園老師不一樣而產(chǎn)生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