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飲食傳統(tǒng)中,一直就有“原湯化原食”的說法。何為原食?何為原湯?原湯化原食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jù)呢?
在傳統(tǒng)說法當中,所謂“原食”,指的是淀粉類食物,而“原湯”,就是指用水煮這些食物得到的湯,例如煮餃子、面條、餛飩的湯,還有米湯等就是“原湯”。所謂“化”,一般理解為“消化”?,F(xiàn)在認為,原湯化原食是指這些湯能夠幫助這些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和代謝,而發(fā)揮這種作用的關鍵,是湯中含有食物煮制時所溶出的營養(yǎng)物質(zhì)。
煮淀粉類食物時,淀粉微粒會發(fā)生糊化,部分溶解到湯中。這時,湯會略微發(fā)黏。喝這種溶解了淀粉的熱湯,可以促進胃酸和消化酶的分泌,從而幫助減少積食的危險。
你要知道 原湯不僅能化原食
喝原湯還有補充營養(yǎng)的作用。這是因為,糧食中富含水溶性的B族維生素,如維生素B1、B2和煙酸等。但在煮食的過程當中,B族維生素會溶解到湯里。溶解在湯里的水溶性維生素數(shù)量與加水量和煮制時間有關,煮的時間越長,水的比例越大,溶出的維生素越多,甚至可高達食物中原含量的50%。如果棄去面湯和米湯,就減少了維生素的攝入量。因而喝原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烹調(diào)中的維生素損失。
維生素B1本身也與營養(yǎng)素的消化吸收和代謝有關。缺乏維生素B1時,人體會發(fā)生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的現(xiàn)象,同時還會感覺到疲乏無力。這是因為,吃進去的淀粉類食物需要有維生素Bl的幫助才能順利地變成能量。否則雖然吃了很多淀粉類主食。卻不能被身體充分利用。
小貼士 “撈蒸飯”
我國有些地區(qū)做米飯時習慣做“撈蒸飯”,也就是先煮米到半熟,棄去米湯,然后撈起來再蒸熟。這樣雖然可以獲得好的口感,出飯率也比較高,卻會造成B族維生素的大量丟失。所以,直接煮米飯或蒸米飯更健康。在一些食堂和集體烹調(diào)單位中,為了方便操作起見,不得不采取撈蒸飯的方式。不過,此時如果能把米湯當作佐餐湯水喝掉,一樣可以避免營養(yǎng)素的損失。
專家建議 喝原湯的講究
原湯有這么多好處,那么,什么時候喝最好呢?我國北方地區(qū)傳統(tǒng)上有飯后喝湯的習慣,量多少沒有嚴格限制。然而,在目前的營養(yǎng)狀況下,飯前喝原湯可能更有幫助。這是因為,飯前喝少量湯既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又能使人產(chǎn)生一定飽腹感,不至于因為饑餓急迫而吃得過量。這也是“飯前喝湯,苗條健康”這個說法的原因了。
那么,飯前喝多少湯合適呢?并非越多越好。需要提醒的是,胃下垂患者在胃中負擔沉重時會加重不適感覺,而消化液分泌不足的患者喝少量的湯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喝大量的湯也有沖淡胃液的危險,可能影響食物的消化。所以飯前喝湯以一小碗為宜(150~250毫升),如果不渴的話,飯后就可以不喝湯了。
小貼士
不是所有原湯都可以喝
吃面條、餃子、湯圓等淀粉類食物前后,適量喝一些原湯是有益健康的。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種益處有時候也會變味。因為很多掛面產(chǎn)品為了提高“筋力”,加人大量的鹽在面條當中,煮出來的湯都是咸湯,對于控制一日食鹽攝入相當不利。另外,由于餃子、湯圓中添加大量飽和脂肪,煮出來的湯也含有不少脂肪,未必適合多喝。因此,喝原湯是否有益健康,還是要考慮具體情況,而不可一概而論。
另外還要說明的是,久涮火鍋的湯不在“原湯”之列,因為在涮肉時會有很多油脂溶解出來,造成火鍋湯中油脂的含量太高,嘌呤含量過高,而且可能含有亞硝胺等致癌物質(zhì),長期飲用對健康不利。
范志紅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食品學院營養(yǎng)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食品科學博士。中國食品科技協(xié)會營養(yǎng)支持委員會理事,中國酒店協(xié)會美食營養(yǎng)顧問,中國烹飪協(xié)會美食營養(yǎng)委員會專家委員,中國營養(yǎng)膳食推廣工程專家顧問團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