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建設和諧教育既是建設和諧社會的主要目標之一。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手段。只有和諧的教育才能造就出社會需要的各種和諧發(fā)展的人。而和諧教學模式是實施和諧教育的重要渠道和基本途徑。課堂教學的和諧發(fā)展是指教學過程的和諧化。
關鍵詞 新課標;和諧教育;素質教育;和諧教學要素
中共中央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戰(zhàn)略任務。構建和諧社會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思考和研究如何構建和諧的學校教學體系,對促進新課程改革是非常有必要和有價值的,在課程教學中倡導和諧教學有利于課程目標的順利實現(xiàn)。下面就這一問題作如下思考。
一、塑造健康的教師人格特征是實施“和諧教學”的首要條件
教師精深的學問、友好的態(tài)度、高尚的人格、濃厚的教學興趣、適當?shù)那榫w表現(xiàn)以及合理的言行,皆將成為學生所觀察、所注意、所模仿的對象。對于學生來說,教師的人格、教師的素養(yǎng)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燦爛的陽光。因此。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必須主動地調節(jié)課堂教學行為。使得教學過程既民主、輕松,又生動、嚴謹。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引導學生一起來學習,而不是簡單地把知識教給學生。因此,在課程改革中,教師應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遵循“一切為了學生,一切服務于學生”的原則。教師只有熱愛學生,學生才會無忌于教師,才會與教師交流感情,在教育活動中才會處于“和諧”狀態(tài)。
二、教師的語言能力是“和諧教學”的必要條件
語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知識信息的載體。是教學的重要工具。如何能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達到課堂教學的最優(yōu)化,這其中,教師的課堂語言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正確科學的語言能力包括:1,熟練地運用普通話。2,語言準確明晰。具有科學性。3,語言生動含蓄,具有啟發(fā)性。4,語言規(guī)范精練。具有邏輯性。5,語言充滿感情。具有感染性。6,語言要有抑揚頓挫,具有節(jié)奏性。課堂教學中,呆板單調、枯燥乏味的語言不可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不可能使課堂氣氛熱烈和諧。學生也就難以很好地理解和記憶。所以正確合理的語言語境會使教師和學生心靈交融、情感共鳴,才能實現(xiàn)教師、教材、教法、教境四位一體,達到和諧教學的目的。
三、教師課堂教學方法和思想創(chuàng)新是“和諧教學”的關鍵
我們知道,任何改革首先必須是思想觀念的轉變。因此,推進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具有全新的理念、良好的素質和改革的精神。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不斷地“加油~充電”,提高自身理論知識和教學藝術,使新的教育理念不斷滲入我們的教學活動中。必須使學生不再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饒有興致地按照自己的需要進行他們的觀察、研究、猜想、反思、論證、總結等。這就要求教師由“教書匠”向“創(chuàng)新型”教師轉變。只有“創(chuàng)新型”教師才能實施“和諧教學”。
1 由重教師的“教”向重學生的“學”轉變。葉圣陶說過。他并不稱贊某老師講課有怎樣的最高藝術。“要緊的是看學生。而不光看老師講課”。一堂課究竟怎么上?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中心,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長此以往,學生習慣被動地學習,學習的主動性也漸漸喪失。
2 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重結果輕過程”是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的弊端。教師在傳統(tǒng)教學中只重視知識的結論。忽略知識的來龍去脈,有意無意地壓縮了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思維過程,而讓學生去重點背誦“標準答案”。只注重結果的做法導致學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維斷層,降低了教學的質量。重過程就是教師在教學中把重點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過程上,暴露知識的思維過程,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fā)現(xiàn)真理、掌握規(guī)律。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思維得到訓練。既增長了知識,又發(fā)展了能力。
四、正確處理好師生關系是達到“和諧教學”的保證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參與學生的學習過程,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為學生提供生動活潑、主動發(fā)展的學習空間。以培養(yǎng)他們的主體意識、自學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同時師生關系的好壞,更直接影響和決定著“和諧教學”的效果。而在師生關系的建立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教師,教師素質如何將直接決定師生關系的好壞。正確處理好師生關系是達到“和諧教學”的保證?!吧斫讨赜谘越獭薄W生身心最深刻的影響莫過于教師自身素質的完善和提高。強烈的刻苦鉆研精神、勤奮拼搏的意志力、科學的態(tài)度是教師必不可少的修養(yǎng)。
五、建立多元的評價體系是“和諧教學”的有效補充
“評價即考試”是狹隘的評價觀念。評價制度的改革應能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和促進教學實踐。學生怕學習實際上是怕考試的延伸;教師在教學中采用應試策略也是原評價體系的功利主義導致的直接結果。所以評價制度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觀和教師的教學觀?!稊?shù)學課程標準》強調評價應體現(xiàn)多元化和多樣性。不斷要求學生具備更多的靈活性和應變能力。以重復的高強度的訓練為特征的應考模式將失去市場。整個評價體系既能反映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情況,而且能反映學生的思考過程和思維品質,并且可以了解學生解決問題的情感態(tài)度的發(fā)展。即是一個學習結果和學習過程的完整體系。傳統(tǒng)的書面答卷式的評價可以采取觀察、面談、調查、作品展示、實踐活動報告等。在整個評價過程中要進一步關注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現(xiàn)狀、潛力和發(fā)展趨勢。以評價來促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樣,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徹底打破陳舊的教育觀念和教學策略,不斷調整我們的教學行為,關注學生作為“人”的發(fā)展,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
總之,“和諧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貫徹《新課程標準》的最佳教學方式,將會為越來越多的教師所接受,也必然對教師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通過不斷學習、充實完善自己,才能與時俱進、不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