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皮亞杰曾說過:“聰明的鮮花是開放在指尖上的。”他一語道出了動手操作的重要性。動手操作是發(fā)展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數學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我們怎樣在數學教學中組織有效的操作活動呢?下面筆者就結合“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這一課的教學談一談自己的一些實踐與思考。
1 選材要精心
充足、有效的操作材料是操作活動的助推力,操作材料的選擇必須要體現(xiàn)多樣化和開放性,為學生創(chuàng)設選擇、處理、組合、分析的機會。拓展主動探究的空間。
教學這一課之前,我提前布置讓學生準備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實物,大部分學生準備的長方體都不外乎牙膏盒子、文具盒……這樣在探究長方體面的特征時,學生的發(fā)現(xiàn)勢必會出奇地一致:長方體的六個面都是長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為了豐富學生的感知,我自己準備了有一組對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分發(fā)給其中的幾個組。在分組操作時,果然有學生提出了與眾不同的發(fā)現(xiàn):長方體的面中也有正方形。我抓住這一契機,引導學生展開深層次的探究,他們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這樣的規(guī)律:長方體中如果有一組對面是正方形,那么其余的四個面完全相同。接下來研究棱的特點時,我又適時引入這一特例。使得學生的操作和探究過程更具深度和廣度。
2 組織要有序
“有序”是確保數學操作活動取得實效性的重要保障,其中,建立基本的操作常規(guī),是提高操作活動效率的必要條件之一。以本課為例,上課伊始。我先組織學生整理課桌,比比誰的學具放得整齊,避免了隨意拿放的現(xiàn)象;在講解操作要求時,提醒學生細心傾聽;分組操作時,比比哪些小組講文明、守紀律,分工好、發(fā)現(xiàn)多;操作結束后,給學生30秒鐘的時間整理學具,一方面調節(jié)課堂節(jié)奏,另一方面防止學生將學具當做玩具,因分心而影響后續(xù)的學習。在上述過程中,每個環(huán)節(jié)我都注意了細節(jié)的處理。從而確保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到操作活動中,使動手操作的價值實現(xiàn)最大化。
3 指導要到位
我們主張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獲取知識,這種“自主”并非不要教師的指導,放任自流的“瞎亂”操作是很難有新發(fā)現(xiàn)的。但要注意教師指導不等于把最簡捷、最簡單的方法、結果直接告知學生。令學生得到暫時的滿足,而是要側重于操作方法、策略上的點撥。
在研究長方體的特征之前,我首先通過“切土豆”的演示,讓學生感知了長方體的“面、棱、頂點”,在此基礎上提問:“長方體的面、棱、頂點各有什么特征呢?”并出示操作小貼士: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比比誰的發(fā)現(xiàn)多!同時還設計了表格,便于學生記錄觀察的結果,同時也為操作活動提供了藍本。
學生在動手操作時,我在巡視中及時觀察學生的動向,了解學生操作任務完成的實際情況,適時啟發(fā)、引導,幫助他們解決在操作活動中出現(xiàn)的一些疑難問題,從而確保操作活動有序、高效地進行。
4 結果要深化
如果只把動手操作活動停留在活動上。而沒有內化的過程,那么操作活動只能流于形式。并沒有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建構。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根據操作所獲得的具體感知和對象,充分展開分析、比較、綜合、概括、判斷、推理、演繹等思維活動。把操作結果內化成數學認識。
在本課的教學中,當學生總結出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后,照例要進行對比,得出“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這一結論。在學生比較出面、棱、頂點的異同后。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問題:“你們能把一個長方體變成正方體嗎?怎么變?”從而讓學生認識到“正方體是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這一本質特征,然后再引導學生用集合圖表示出兩者關系。這樣就把學生的操作經驗引向知識的內在本質,使得動手實踐由簡單的操作層面上升到了數學思考層面。
“聽過了就忘記了,看過了就記住了,做過了就理解了。”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我們必須在設計有效的操作活動上大做文章,引導學生開展合作探究,切實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