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虎藏龍三國智》這本書源自網絡專欄,以“草堂新語”為名。作者企圖借用某些觀點來重新看待三國人事,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希望得到更寬的視野。
于是,他從多年前風靡全球企業(yè)界的定位理論來看劉備、曹操的形象設計,從青蛙理論來解釋諸葛亮舍近求遠的北伐戰(zhàn)略,從廣告策略來評估曹操的優(yōu)劣成敗,從馬基維利主義來檢討劉表的中立態(tài)度恰不恰當,從授權管理來看諸葛亮的領導方式,以及劉備、孔明在關羽大意失荊州這件事情所負的責任。不以考證為尚,不以辯駁為要,卻無形中解釋了許多懸案,評斷了若干是非。
本書和流行于多年前的《謀略三國》迥然不同?!爸\略”這兩個字,不足以概括三國之間決策、攻心、兵法、布局、游說等智力和戰(zhàn)力的競逐,更無法呈現處事應對的智慧,以及生涯規(guī)劃的眼界。而本書更注重三國職場養(yǎng)成教育和自我訓練過程,比如,以諸葛孔明為例,說明他如何借閱讀培養(yǎng)能力,如何建立人脈,如何挑選主子等逐步崛起的過程。
《臥虎藏龍三國智》雖然強調“智”,但最后一章叫“反智”,和前面主題相反,寫的是負面教材。根據經驗,人們不太愛看負面教材,因此大部分的書都教我們如何成功,告訴大家成功的原因、成功的方法和成功的項目,遺憾的是從古到今仍有無數人重蹈覆轍,做出蠢事。一般人避諱失敗,其實更應該多參考負面?zhèn)€案,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以“臥虎藏龍”形容三國人才之豐,再適合不過了。清人毛宗崗說:“古今人才之眾,未有盛于三國者也。”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