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豫”這個并列式合成詞的含義,指遲疑不決,拿不定主意,用作形容詞,最初是兩種野獸名稱的合稱。
“猶”的本義是一種猴類的獸名,別名猶猢。《爾雅·釋獸》訓曰:“猶,如麂,善登木?!保ㄐ螤钕聍?,善于爬樹。)北魏學者酈道元在其地理名著《水經(jīng)注》卷三十三中說:“山多猶猢,似猴而短足,好游巖樹,一騰百步,或三百丈,順往倒返,乘坐若飛?!苯o《史記》作索隱的唐代大學士司馬貞也曾引用北魏著名學者崔浩的話:“‘猶’,印鼻,長尾,性多疑。”(高昂的鼻子,長長的尾巴,性情多疑。)一旦發(fā)現(xiàn)有什么風吹草動,立即迅速地爬到樹上,觀察動靜。見平安無事,又從樹上溜下來,四處張望,又突然生疑,爬到樹上觀望……如此往復,不停地折磨自己。
“豫”,原指象類中最大的一種象。《說文》訓曰:“象之大者稱‘豫’?!边h古時代,黃河中下游森林茂盛,適宜此類大象居住繁殖,故稱今之河南省為豫州,簡稱“豫”。豫這種大象,除身軀龐大,動作不靈巧外,遇事總是左右搖擺,拿不定主意。老子的《道德經(jīng)》上也說:“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就是講,豫這種大象的行動就像冬天涉水過河,戰(zhàn)戰(zhàn)兢兢;猶猢也十分多疑謹慎,唯恐周圍有什么對它不利的事情發(fā)生。
這兩種動物盡管形體相差懸殊,但在生性遲疑、遇事委訣不下這一點上卻是完全相同的。因此,人們便把猶豫兩種動物組合成詞,專門形容性格多疑、遇事難做決斷的人的心態(tài)和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