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三千多年前,也就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華民族思想文化史就迎來了一個黃金時代。先秦諸子思想中充滿了智慧,直到現(xiàn)在還影響著我們。
馬克思在《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導言中有一個說法:人類就像人,也有自己的童年時代。人類的童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正常的、早熟的和粗野的。馬克思說,希臘人是正常的,但他沒有說誰是粗野的,誰是早熟的。我個人認為,我們民族的童年時代,就是早熟的。因為我們這個民族,很早的時候就已經(jīng)非常的成熟了。春秋戰(zhàn)國之所以能夠產(chǎn)生先秦諸子百家,就是心智的早熟。
這個心智早熟的標志性的代表就是《周易》?!吨芤住酚靡环N最簡單的符號表達方式,卻把一個永恒不變的規(guī)律或思想———“世界永遠在變化,永遠會變化,唯一不變的就是變”表達出來。
三千年前,我們的民族就懂得了這個道理,所以說是一個早熟的民族,是一個充滿了智慧的民族。
我認為,中國的傳統(tǒng)智慧可分為哲學、人生和政治三個組成部分。其中,如果說中國人的哲學智慧最集中的體現(xiàn)是《周易》的話,那么人生智慧最集中的體現(xiàn)就是禪宗,禪是中國人生智慧的結晶。
憂患與樂感統(tǒng)一的文化基律
中國智慧的第三個部分,就是政治智慧。先秦政治智慧的第一位代表人物就是周公。今天講的中國文化,或者中華文化,其根基就在于周文王??鬃泳驼f:“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笨鬃拥娜寮覍W基本上就是從周文化延續(xù)過來的。
然而,周制度是怎么創(chuàng)立的呢?是周公對武王伐紂勝利的反思。正是由于周人的反思,奠定了我們民族的總文化基律,那就是憂患意識。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律,就是憂患意識和樂感意識的統(tǒng)一。
孟子當年也說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還有我們熟悉的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講的也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一般人讀這句,都是先天下后個人,其實它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叫做先憂后樂?!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憂患是放在第一位,所以我們?nèi)プx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尤其是中國古典詩詞,都是在體驗憂患,辛棄疾的詞說得很好,“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語還休,欲語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边€有曹操的詩:“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倍际菓n。還有我們的國歌,“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p>
在這種憂患意識中,周公的第一個思考就是,已經(jīng)獲得的政權如何才能鞏固?由此誕生了他的第一個政治智慧———以人為本。
以禮維秩序以樂促和諧
在思考完政權的穩(wěn)固性問題后,周公又開始思索政權的合法性問題。周公認為,“天下”的產(chǎn)權是“天”的,但“天”有產(chǎn)權卻沒有治權,需要找個代理人,于是就找到了“天子”,天指定他的嫡長子來治理天下,同時也會收回天命。然而天根據(jù)什么來授權,又根據(jù)什么來革命呢?那就是德。
由此引出了周公的第二個政治智慧,即以德治國。以德得天下,就以德治天下。
但是,“德”是虛的。怎樣是有德,怎樣是無德呢?德必須有可操作性。由此引出了周公的第三個政治智慧,那便是要把看不見的“德”轉(zhuǎn)化為看得見的“禮”。
禮是什么,就是秩序。秩序靠什么維持呢?就是等級,禮就是等級秩序。
然而,等級森嚴會桎梏人性,必須以樂保證和諧,這便是周公的第四個政治智慧。音樂就是快樂,快樂就像音樂。音樂是樂音的快樂形式。什么是樂音呢,樂音有什么特點呢?簡單來看,樂音有高度、長度、強度和音色等四大不同。因此,樂音的特點就是不同,但放在一起很好聽,很和諧。
由此來看,和諧是什么呢?和諧就是多樣主義。就是大家雖然都不一樣,但放在一起卻很快樂。
儒墨道法諸子爭鳴
可惜的是,周公的四個政治智慧最終只保住了周王朝500余年的安寧。春秋中后期,開始出現(xiàn)禮崩樂壞。秩序沒有了,規(guī)矩沒有了,天下大亂了。于是,大家就來考慮。怎么解決這些問題。這才有了先秦諸子,百家爭鳴。
儒家提出的方案就是,以仁愛救世。他們認為,這個社會之所以亂是因為缺乏愛。儒家的仁愛包括兩個內(nèi)容,一個是孝,一個是悌。同時還包含著兩重原則,一是對等相愛,即子女要愛父母,父母也要愛子女。一種叫順序延伸。縱向的愛,愛父母,父母的父母也要愛。橫向的悌,親兄弟要愛,堂兄弟要愛,相當于兄弟的老鄉(xiāng)、同學、同事、戰(zhàn)友等也要愛,少數(shù)民族也要愛??鬃拥睦硐刖褪?,讓世界充滿愛,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但這些并不管用,孔子一輩子都沒能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
于是,墨子對孔子進行了批判。并提出,社會之所以出問題確實是缺少愛,但原因正是儒家所提出的等級之愛所造成的。墨家認為,社會要達致和諧,需要的是兼愛,即平等之愛。
道家則對仁愛和兼愛都進行了否定,并提出最好的救世辦法是不愛,也就是無為。并對競爭機制進行了批駁,然而也沒有用。
最終,法家出來了。法家也反對愛,但與道家不同,法家認為愛是沒用的只能求之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