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學不僅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也不僅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文學還是一種生命現(xiàn)象。綜觀沈從文的小說,在奇思妙想之后,無不折射出人性的光輝。對人性的執(zhí)著探求,是沈從文小說的基點和綱要,沈從文以此來構筑屬于他自己獨特的文學世界。
【關鍵詞】沈從文 生命意識 鄉(xiāng)土 人性 非理性 悲觀
生命意識,意指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中所呈現(xiàn)出的種種生命形態(tài)作自覺的沉思與探索,它是人對自身生存狀態(tài)所作的一種返觀。生命意識作為一種創(chuàng)作觀被得到強調,是因為生命與文學是相伴相生的。文學表達的應當是對萬方生命的終極關懷和不倦探尋,真正純粹的文學精神要求作家用生命的曙光去燭照讀者的心靈,借此喚起他們對于生命的熱烈向往以及對高質量生命的健康追求。所以,生命意識能夠成為我們窺探作家創(chuàng)作觀念的一個窗口。下面,我們試著對沈從文創(chuàng)作觀中的生命意識作一剖析。
一、鄉(xiāng)土:生命的根
作家與故土的聯(lián)系是一種生命聯(lián)系,尤其對于一個生長在鄉(xiāng)村的作家而言。故鄉(xiāng)生活在作家創(chuàng)作中的地位,除了題材傾向的決定外,更為主要的是對于作家人生觀與審美觀的鑄造,對于作家基本生命素質的確定。那么創(chuàng)作中的鄉(xiāng)土意識,在深層意義上,它應該是作家對生命之根的一種尋找。
沈從文的生命意識孕育在他那片風貌獨具的湘西故土中。獨特的自然與人文景觀使湘西一隅的地域色彩顯得異乎尋常的濃厚。在地理分野中,湘西和黔北、川東接壤,有“中國盲腸”之譽,邊域荒僻,卻不乏大自然的靈秀之氣,萬山細流,亦處處洋溢著生機,湘西的山與水、城與鄉(xiāng),均非貧瘠偏僻所能概括。人文方面,山民們獵獸充饑,對歌定情,在原始野性中愛與被愛,憑著山民特有的胃口品嘗著生命的種種歡愉和憂傷,他們強悍但卻充滿深情,他們粗獷但卻懂理,他們不乏野性卻具有璞玉般的品質,湘西人在自己獨特的生存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土人情和獨特的生命體驗,湘西的人與事、哀與樂,亦非蠻悍蒙昧所能表達。雄渾而又靈動的湘西山水,自由流動的生存形態(tài)生成了一種獨特的生命氛圍。沈從文,一個“在這地面上”過了二十年日子的青年毫無選擇地在其中完成了自己生命意識中最基本的鑄造。
沈從文對鄉(xiāng)土的依戀并不意味著他對那種近于原始的生命形態(tài)的完全認同。事實上,沈從文著眼的是現(xiàn)代人生命結構的建設,只不過他是站在昨天的時空里,力求從過去提煉出于今天有益的精神元素。按照沈從文的說法,他是在傾心于“國家重造的設計”。沈從文凝結在鄉(xiāng)土情緒中的尋找意識一方面是對現(xiàn)代文明的懷疑,因而強調它的缺陷,比如《八駿圖》里八位教授均心靈空虛,行為乖離,精神異常,由于斷了傳統(tǒng)之根而害了很蹊蹺的病。在沈從文看來,他們共通的病是現(xiàn)代文明對自然人性的壓抑和扭曲,但沈從文又并非反對文明的現(xiàn)代進程,他只不過是從建設的角度探討如何保存和發(fā)展自然人性及其他生命素質,使之成為現(xiàn)代人的生命要素。另一方面,沈從文對于故園鄉(xiāng)土的眷戀又并不能使我們據(jù)以判定作家是在親近以儒家思想為正統(tǒng)的傳統(tǒng)文化。事實上,童年時代的沈從文就已開始抵觸《詩經(jīng)》、《論語》、《幼學瓊林》一類的教材了,并且形成了自己“一生性格與感情的基礎”。此外,湘西特異的地域環(huán)境也使這片土地相對較少地受到儒家文化的熏染。沈從文借鄉(xiāng)土以尋生命之根的特殊性就在于他力圖從一個地區(qū)性的少數(shù)民族(苗)的觀點出發(fā),考察一個較大的文化,在最廣泛的意義上,這仍然是在中國文化內部對中國文化所作的批判。懷疑現(xiàn)代化文明卻非主張原始性的回歸,尋找傳統(tǒng)之根又非對正統(tǒng)文化的盲肯,這就是沈從文鄉(xiāng)土意識的基本特征。
沈從文的鄉(xiāng)土意識具有典型性。一方面,沈從文的鄉(xiāng)土情緒源于對我國從農(nóng)業(yè)文明向工業(yè)文明歷史過渡的思考,帶有明顯的現(xiàn)代中國特色,它有別于西方后工業(yè)社會那種徹底的原始主義態(tài)度。另一方面,由于傳統(tǒng)文化心理的積淀,沈從文的鄉(xiāng)土意識又能讓我們窺見一些傳統(tǒng)的精神基因。作品中某些超然的氣息,讓人想到道家的生存哲學,作家對生命的苦苦探索,讓人聯(lián)系到屈原的上下求索,作家對自然風情的親昵描繪,又讓人憶及陶淵明的與萬物同化。所以傳統(tǒng)文化中關于自然與人生的理解依然流淌在沈從文的鄉(xiāng)土意識中。沈從文鄉(xiāng)土意識中的時化印痕與民族色彩使他能夠成為鄉(xiāng)土小說作家群中的特立者。
二、人性:生命的內核
既然沈從文要用一支筆去解剖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復雜多方”的生命現(xiàn)象,那他就不能不涉足人性的領域。雖然文學與人性是一道復雜的創(chuàng)作命題,但沈從文依然憑著“鄉(xiāng)下人”的任性,熱情地去表達自己對人性的理解和追求,重視“人性”為自己生命意識的內核所在。他這樣寫道:“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山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致、結實、勻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筑。這神廟供奉的是‘人性’。”在沈從文的創(chuàng)作觀念中,人性應當是文學生產(chǎn)的起點和歸宿。他說:“人心與人心的溝通和連接,原是依賴文學的。人性的種種糾紛,與人生向上的憧憬,原可依賴文學來詮釋啟發(fā)的”,“一部偉大作品,總是表現(xiàn)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對于當前社會黑暗的否認,以及未來光明的向往”。正是出于這樣一種對文學使命的理解,沈從文方自稱為“人性的治療者”。
沈從文對人性有自己的理解。在時間和空間兩方面都共通處多、差別處少的共通人性,是這位作家在他的文學世界里不倦探索的主題,同時也正是這一“共通人性”一度給沈從文帶來了“抽象人性論”的批判。時代發(fā)展到令天,隨著人性探討的深入發(fā)展和人們人性的不斷趨于科學與合理化,那種否定人性存在、將人性等同于階級性的庸俗社會學人性已被摒棄,階級社會中的人性除了帶有階級性外還存在共同人性的觀點已為眾多人所接受。相應的,在對沈從文人性探求的評判中,人們已經(jīng)能夠運用永恒性與歷史性、理想性與現(xiàn)實性相統(tǒng)一的方法論原則。事實上,認為沈從文的人性表達既包含了特定的社會內容,反映了某種歷史生活的真實,又客觀地存在抽象化的瑕疵這種評判已成為共識,我們認為,這是一種科學的解釋和辯證評價。
這里我們想談及的是魯迅與沈從文兩位文學巨匠在人性領域里的不同探索。著名學者金介甫在研究沈從文時指出:魯迅和沈從文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唯一可以比肩的兩位巨人。如果說魯迅的偉大在于他畢生用作品表達了對中國人的恨,那么沈從文的偉大則在于他表達了中國人的愛。盡管這一說法不無商榷之處,但卻正確地發(fā)現(xiàn)了這兩位作家獨特性的巨大反差,如同沈從文自視為“人性的治療者”一樣,魯迅致力于“國民性”的探索,是要“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但他們的思維角度及側重點明顯迥異。魯迅遵循的是歷時性原則,在他看來,所有的人類社會都沿著從落后、愚昧的“原始”向進步、文明的“現(xiàn)代”這一進化軌跡演變。這種進化論的生命信念恰如摩爾根所表達的:由于人類是同一起源,因而他們的經(jīng)歷也基本相同。盡管發(fā)展不同,但在所有大陸上發(fā)展渠道是一樣的。人類所有部落和民族都發(fā)展成極為相似的進步形態(tài)。因此,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現(xiàn)代文明的差異在于他們所處的人類文化發(fā)展階段不同。前者被后者取代也是歷時性邏輯上的必然。魯迅著眼于國民性的改建,而不考慮人性的普遍性,原因正在于此。與此相反,沈從文在作品中則灌注著共時原則和共同人性的觀照,他更愿意關心的是全人類在經(jīng)濟時代都共有的普遍的人性,即生命的自然本質和原始形態(tài)的現(xiàn)代遺存。他曾表達過這一信仰:因為我說到這世界里有所愛。美麗、清潔、智慧以及對全人類幸福的行影,永遠是一種德性,也因此使我們永遠對它崇拜和傾向??梢哉f,沈從文對于人性的共同性的關注和魯迅對于人性的歷時性探索互補地形成了現(xiàn)代文學史上對人性問題比較完整的表達。
三、非理性:把握生命的方式
沈從文聲明,他要“用一支筆來好好的保留最后一個浪漫派在二十世紀生命取予的形式”。在這位作家的視野里,生命不是一種合邏輯、合理性的客觀存在,而是彌漫了無限的抽象性,是一種精神的生命力,在感官上,它是火焰,是閃光。簡言之,沈從文明顯地流露出他對生命的非理性把握。
沈從文非理性地觀照生命,首先表現(xiàn)于他有將生命審美化的明顯傾向。我們所謂生命審美化,一方面指作家在非藝術活動中對生命具有審美化意義的體驗,另一方面則指作家在藝術生產(chǎn)過程中對于生命審美化的表達?!懊涝谏笔巧驈奈膶ο蠡脑忈專瑫r也是對生命的審美化理解。沈從文關于生命與美的這一等價判斷即是作家對自己生命審美化傾向的告白。
如同泰戈爾一樣,雪泥鴻爪,晨煙暮靄,莫不讓沈從文感到一種生命的躁動和柔美。在非藝術活動中,一切生命,于自然的雨露陽光下萌發(fā)、生長、跳躍,這一切均使沈從文醉心神往。他可以從昆明寓所園子里那只跳躍于樹枝間的小松鼠,“證實生命存在的快樂”。他也會像《綠魘》中的“我”那樣,躺在綠色土坡上,從蠶豆發(fā)芽,水里的浮游生物,陽光下的瓢蟲,感受著生命的意義?!稄奈淖詡鳌愤@樣寫道:“蝙蝠的聲音,一只黃牛當屠夫把刀剚進它喉中時嘆息的聲音,藏在田塍土中大黃喉蛇的鳴聲,黑暗中魚在水里潑剌的微聲,全因到耳邊時分量不同,我也記得那么清清楚楚。因此回到家里時,夜間我便做出無數(shù)希奇古怪的夢。這些夢直到近二十年后的如今,還常常使我在半夜里無法安眠……”
沈從文曾經(jīng)對周作人的“普遍趣味”表示欣賞:在路旁小小池沼負手閑行,對螢火出神,為小孩子哭鬧感到生命悅樂與糾紛。不同的是,沈從文沒有“紳士有閑心情”,也不具備“僧侶模樣領會世情的人格”,他是懷著一種童心般的驚奇和熱情去打量生命的種種?!盀槭裁打呑油颇r得把眼睛遮上?為什么刀待燒紅時在鹽水里一焠方能堅硬?為什么雕佛像的會把木頭雕成人形,所貼的金那么薄又用什么方法做成?為什么小銅匠在一次銅板上鉆那么一個圓眼,刻苑刻畫得整整齊齊?”這種童年的疑問與熱情作為一種異常珍貴的稟賦一直留存在作家的大腦中,深刻地影響了他在作品中對自然與人生的審美化表達。
沈從文對生命的非理性把握還表現(xiàn)為他創(chuàng)作活動中的宗教色彩。在《從文自傳》中他坦言:“我就是個不想明白道理卻永遠為現(xiàn)象所傾心的人,我看一切,卻并不把那個社會價值攙加進去,肯定我的愛憎。我不愿問價錢上的多少來為百物作一個好批評,卻愿意考察他在我思想上使我愉快不愉快的分量?!睋Q言之,沈從文不是通過一種固定的思想觀念,而是帶著宗教奇觀接近生活、接近人生的,這樣,沈從文的生命意識便或多或少地帶上宗教色彩。他談到:“須用神情去接近美(而‘美’在生命),這種美或由上帝造物之于所產(chǎn)生的一片銅、一片石頭、一把錢、一組聲音,其物雖少,可以見世界之大,并見世界之全?;蚣础煳铩钪苯幼詈啽隳莻€‘人’。流星閃電剎那即逝,即從此顯示一種美麗的圣境,人亦相同。一微笑,一皺眉,無不同樣可以顯出那神圣境。”從作品中我們亦不難感受到沈從文的宗教氣息。據(jù)沈從文l957年的回憶,早期在北京,他的兩個偉大“師傅”中,其一便是《圣經(jīng)》,在沈從文早期短篇小說和后期文章中點綴著不少“舊約”、“新約”的語句?!睹啥鞯暮⒆印芳词堑湫偷某錆M著基督愛的作品。此外,道、佛等宗教氣息也不時地流溢于沈從文的筆端??傊?,宗教傾向使沈從文從事觀照生命的非理性的色彩愈益濃郁。
四、悲觀:生命的困惑
沈從文是用“悲憫”的目光凝視著生命的長河向不可知的遠方蜿蜒流去。他執(zhí)著不倦地探索生命,因為他信仰生命,但沈從文對生命的追尋與沉思給他帶來的不是充滿激情的生命斷想,卻是流溢著悲觀情緒的生命迷惑。
沈從文徘徊在鄉(xiāng)村與都市之間,是這兩個風貌迥異的兩級世界釀就了他無可奈何的“悲憫”。沈從文以“鄉(xiāng)下人”的目光打量著那些營養(yǎng)不足、睡眠不足、生殖力不足的現(xiàn)代都市人,他感到“永遠不能同談‘子曰’的城市中人愛憎感覺一致”,“對于城市中人于狹窄庸懦的生活里產(chǎn)生的做人善惡觀念,不能引起多少興味。一到城市中來生活,弄得郁悶不像一個‘人’的感情了”。于是這位“鄉(xiāng)下人”一邊盲失,一邊向自己的讀者展示“文明人”的生命形態(tài)。《有學問的人》中的×××先生及其同類,“教育修正了他們的身份,卻并不能克服他們的本能”,不過身份、教育以及名聲之累又不能不讓他們去防御誘惑的侵襲,所以×××先生那曖昧的野心稍有萌發(fā)時,他只好禮貌地制止了放肆,而去嗅另一種新鮮的“酒”了。沈從文從自然性的觀點出發(fā)去莊嚴地包裝裸露了的生命殘疾。如《八駿圖》中故事主角達士先生所寫的:“這些人雖然富于學識,卻不曾享受過什么人生?!苯淌谝巡粺o情欲地撿起一只為紅色浴衣的赤足女郎所踏過的蚌殼時的姿態(tài),教授丙想從希臘愛神雕刻照片中那大理石胴體凹下凸出處發(fā)現(xiàn)些什么的精神,均讓人很不愉快地感受到一種紳士階級的病態(tài)情趣和畸變人生。
不幸的是,當沈從文帶著對都市文明的失望感將目光投向故園鄉(xiāng)土企圖去找尋心靈的撫慰時,現(xiàn)實人生又一次讓這位“悲憫”的作家感到憂傷。沅水,湘西人的生命之河,它的流淌已顯得有些沉重,湘鄂西并不能因為萬山環(huán)繞而“天然依附”、“獨立存在”于現(xiàn)代文明的時空之外。沈從文感到“一切皆用一種迅速的姿勢,在改變,在進步,同時這種進步,也就正消滅到過去一切”。1934年沈從文第一次探視故鄉(xiāng),便感到一種“在變化中的墮落趨勢”,而當他于1937年再訪故園時,已感到“四年前的一點杞憂,無不陸續(xù)成為事實”。于是沈從文這樣向讀者幽幽地訴說:“地方的好習慣早消減了,民族的熱情也下降了,所有女人也悛悛的像大城市里女人,把愛情移到牛羊金銀虛名富事上來了,‘愛情’的地位顯然已經(jīng)墮落,美的歌聲與美的身體同樣被其他物質戰(zhàn)勝成為無用的東西了……”
也許沈從文對死亡的表達更能讓我們窺見他深刻的悲觀意識,因為這是一種哲學意義上的悲觀?!吧退?,就像人生的游戲,正如一只腳抬起,另一只腳落下,兩者都是走的組成部分?!保ㄌ└隊栒Z)沈從文對死亡的悲觀態(tài)度正說明了他對生命的悲觀理解。他的早期作品對于筆下人物死去的因由以及死亡的過程都缺少關注,相反,沈從文要表現(xiàn)的是一種可選擇的力量對人的戲弄,他要表現(xiàn)“生”之偶然,“死”之不可預測和無法把握。初八那日里的兩個鋸木工正談論婚姻喜事,卻被煅出來的木頭奪走了生命;《石子船》中那位活蹦亂跳的棒小伙八牛無聲無息地被水吞噬;菜園里的年輕人被邀赴宴實則赴刑;五明與阿黑正陶醉于婚姻的喜悅,突然之間,其中一個撒手歸天;年輕的人“啊”過一聲,話剛吐一半即飲彈身亡。一切都出人意料,突如其來,一切均無邏輯,無理性依據(jù),一切卻出現(xiàn)在無理性的發(fā)展之中。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第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