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標要求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課堂師生互動。有效的課堂互動不以活動的頻繁為標志,不以課堂的氣氛為尺度,而是將學生的主體性的充分發(fā)揮作為核心參數(shù);師生雙方在互動中同等重要、互為主體,但關鍵在教師。
【關鍵詞】師生互動 設置情境 有效課堂
新課標的推進,大大調動了師生的積極性。但在我們的課堂上,有時學生似乎很有學習的積極性,師生之間提問、回答頻率很高,同座之間也有討論,結果卻是“問之不切,則其所聽之不專,聽之不專,則其所取之不同”。其實,這只是形式上的互動,于教學質量的提高,作用不大。只有有效的互動才能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chuàng)設條件。因此,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認為:其一,課堂上有效的師生互動不是簡單地以活動的頻繁為標志,也不是簡單地以課堂氣氛活躍為尺度,而是將學生的主體性的充分發(fā)揮作為核心參數(shù);其二,師生雙方在互動中同等重要、互為主體,但構建課堂上的有效師生互動,關鍵在教師。那么,教師要如何做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chuàng)設有效的課堂呢?
一、教師要善于設置情境促進學生思考
教師通過設置思考的情境,把學生的思維活動和言語活動吸引到思考之中,使學生精神集中專一,思考問題系統(tǒng)深入。學生在老師創(chuàng)設的這種問題情境之中主動參與,或獨立思考,或討論問題,不知不覺中萌發(fā)了參與意識,培養(yǎng)了參與精神,形成了參與能力,從而對問題的解決產(chǎn)生著積極的效應。這種情境的設置要求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造性,因為這樣,教師所營造的情境才更具有新穎性、獨特性,從而對學生產(chǎn)生更大的吸引力。
那么,如何創(chuàng)設使學生思考的情境呢?首先,教師要善于導入,提出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問題可以在導語部分提出,也可以出現(xiàn)在一節(jié)課的其他環(huán)節(jié);可以是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也可以是能引出重點、難點的“導火線”式的問題。而問題解決的過程就是學生深入鉆研教學內(nèi)容的過程——這是激發(fā)學生思維的觸發(fā)點,也是師生互動的觸發(fā)點,學生深入鉆研教學內(nèi)容以后,再回到問題上來,就能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從宏觀上審視教學內(nèi)容,從而形成對知識的深層理解。例如,我在講授《江南的冬景》這一課時,先給學生展示了江南的圖片,使學生進入到優(yōu)美的情境中。然后結合書后的活動體驗1,給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文本描寫了哪些美麗的景物畫面?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學生深入鉆研教學內(nèi)容的過程。其次,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對知識深層理解。所謂深層理解,指的是學生對所學的新內(nèi)容已經(jīng)形成了新的認知結構,學生可以自由靈活地提取它來構建新知。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學生可以合理地、深入地解讀文本,所以教師要多多設置類似的問題:“為什么是這樣的?”“這樣做的理由是什么?”“請你解說具體些。”“請你用自己的話來解釋?!薄罢埬阌蒙钪械氖吕齺碚f明?!薄澳闶窃趺聪氲竭@個問題的?”“你從幾個角度思考了這個問題?”
學習《我與地壇》,我問學生:作者與地壇有什么關系?你是從哪些文字中體會到的?這就需要學生在優(yōu)美的文字后對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地壇似乎和作者很有緣分,不僅生活在地壇附近而且它是作者病后理想的傾訴對象。作者說,“它像是等我而來”,發(fā)出了命運不由己的感慨,結合上下文,地壇已經(jīng)成為作者的精神家園和靈魂依托。史鐵生筆下的地壇——荒涼但并不衰敗,看第5段小蟲的描寫,小蟲雖小,而且身處荒蕪之地,但它們都以自己的方式而活著,在眼前霎時出現(xiàn)生動的畫面,展現(xiàn)了小蟲們頑強的生命力。史鐵生觀察之仔細令人難以想象,紙上的昆蟲,在他的筆下都賦予了生命,我想這也是作者對生命思考的一種體現(xiàn)吧。作者在地壇中,想著生、死,最后終于得出解答,“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日子”,“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梢娮髡呤窃诘貕械玫搅松鼏⒌虾腿松形颉_@樣學生自然就從對地壇環(huán)境的關注深入到對生命感悟的探討上來了。
二、教師要不斷搭建“腳手架”,讓學生順著進入更新的領域
學習能力不是老師教的,它是學生在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fā)展的,所以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要依賴教師搭建“腳手架”,使學習不斷深入。那么,在高效的師生互動關系中,教師充當什么角色呢?依據(jù)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建構主義的觀點,教師不僅僅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是學生的高級伙伴。也就是說,教師在課堂上不是“教”學生,而是與學生一起學習,教師始終是學生的伙伴,只不過是個“高級”的伙伴,這個“高級”主要體現(xiàn)在教師可以有意識、有目的而又非常自然地對課堂活動進行調控。所以,對于課堂上的問題,教師不可以直接說出答案,教師能且只能搭建“腳手架”,把學生導入新的領域。也就是說,老師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只能起提示、啟發(fā)、點撥的作用,不可包辦一切,課堂上的問題要由學生自主達成共識,自主解決。
例如:在學習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時,我先給學生講了海子的人生經(jīng)歷,講了海子在1986年3月26日,在山海關的鐵軌上臥軌自殺的事情,講他死時身邊只有《新約全書》、《瓦爾登湖》等幾部書,并為他們復印了海子的一些詩作,然后,我問了一個問題:這樣一個偉大的天才,為何會有這樣的選擇?帶著這個問題,學生認真地進行了思考討論,概括出了海子一生的三個夢想:流浪生活中的遠方之夢,詩歌王國中的王者之夢,現(xiàn)實生活中的田園之夢。并且對海子臥軌自殺做出了多種詮釋:有的認為兩條鐵軌永不相交,意味著海子心中的理想與現(xiàn)實永遠分離,而他正是想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將它們編在一起;而另一些學生認為,火車在海子看來是一種現(xiàn)代文明的象征,這正是海子一生所反抗而又失敗的東西,他的死是同現(xiàn)代文明的最后一次交鋒;更有同學認為,鐵軌延伸向遠方,火車駛向遠方,火車對他來說就是開往春天的地鐵,他也要讓自己沉睡在這條通向遠方的路上,讓它帶著自己的血、自己的夢想,一路高揚著朝圣的長旗,奔向遠方?!疤峁┬碌睦斫饨嵌取币簿褪谴罱ā澳_手架”,它消除了學生的沮喪,促使學生繼續(xù)努力思考,保護和培養(yǎng)了學生的積極性,應該成為大家在學生遇見障礙時普遍的做法。
綜合以上的分析,要構建有效的師生互動關系,教師在把握好雙邊活動的基礎上,既要設置高水平的問題,引發(fā)學生的討論,又要不斷地搭建“腳手架”,促進學生的思考。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上有效地互動,創(chuàng)設有效的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新浦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