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詩教”傳統(tǒng)古已有之。我們可以利用古典詩歌本身所具有的諸多優(yōu)勢,使它服務于中學生品德教育,以培養(yǎng)中學生的民族情感與愛國情操、獨立人格、積極進取精神、憫世仁愛之心、健康的愛情觀等等。
【關鍵詞】“詩教”傳統(tǒng) 古典詩歌 德育功效
“詩教”并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它古已有之。最早提出“詩教”的是孔子。很多大學者也十分重視詩歌的教化功能。如理學家朱熹認為詩歌可以陶冶“性靈”,使人“師善”(向善)和“改惡”。今天重提中國古代的“詩教”傳統(tǒng),當然并非全盤照搬,因為古人和我們的目的有著一定的區(qū)別。我們完全可以發(fā)揚魯迅先生所提倡的“拿來主義”,取其精華,為我所用。既然如此,我們可以利用中國古典詩詞對學生進行哪些方面的德育呢?
第一,了解歷史,培養(yǎng)民族情感與愛國情操。中國古典詩歌中,以歷史為題材的詩歌很多,形成了“詠史詩”這一類型,優(yōu)秀的詩人們把思古之幽情與現實緊密結合,名篇不勝枚舉。我常常借著鑒賞這一類詩歌的時機,引導學生了解歷史,同時懂得興亡的道理。如鑒賞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西晉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心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北懔私馊龂鴷r期晉吳之戰(zhàn)的舊事,懂得國家興廢全憑人事,山川的顯要雖可借助卻不可作為御敵的唯一依憑。愛國是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tǒng),愛國主義是古典詩歌中常見的題材。從《詩經》《楚辭》,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革命民主派的愛國詩篇,體現著詩人們對國家、民族的熱愛和擔當意識。如《詩經·秦風·無衣》,已收入高中語文第三冊。屈原的詩篇之所以與日月同輝,重要因素就是其洋溢的愛國激情。詩人一生都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相連。如他的《哀郢》中的名句“鳥飛返故鄉(xiāng)兮,狐死必首丘”常常被人們引用,學生在吟誦時,能夠感受其中對祖國、故鄉(xiāng)深深的依戀和哀傷,從而深受感染。運用歷史和愛國詩篇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和民族情感,是一個漸漸熏染的過程,經常教讀,使得學生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因為芬芳已經浸入他們的心脾。
第二,培養(yǎng)中學生的獨立人格。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文化教育,扼殺了人們的自尊、人格,在中國人的國民性中,深深烙下了“奴性”這個印痕。我們要培養(yǎng)的當然不是奴性十足的學生。這樣的學生連自己的獨立人格都不具備,將來如何為社會、為國家民族做貢獻?梁啟超曰“少年強則國強”,如能培養(yǎng)中學生的獨立人格,則對祖國和民族的發(fā)展大有裨益。中國古代詩人中,有一些一生坎坷,但始終傲骨錚錚,如李白、劉禹錫、蘇軾。雖然他們并未能完全擺脫奴性人格的桎梏,但在封建社會中,能有如此傲骨,也足以令人敬仰。于是,我經常教學生誦讀他們的詩歌,并作詳細的、深入的欣賞和講解。李白應該說是古代詩人中最具個性和傲骨的一位。他“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此時他正處于唐玄宗的優(yōu)寵之中,但他卻“糞土王侯,浮云富貴”,不與朝中權貴合作,不利用這個機會青云直上;他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寫下了名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他的詩歌,飄逸雄奇,意境壯麗,將人格的美和詩歌的美融合為一體,學生非常喜愛他的詩篇。讀他的詩可以得到雙重享受:品味詩歌語言之美,感悟獨立不羈的人格之美。
第三,培養(yǎng)中學生的積極進取精神。翻開古典詩詞,表達積極進取的凌云之志的詩篇比比皆是。積極進取,本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之一?!霸娧灾尽?,在這些詩篇中,有的表達治國安邦的志向,如杜甫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有的欲建功立業(yè)、揚名天下,如李賀的“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有的為民請命,不惜為正義而獻身,如于謙的“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由于社會的影響,有的詩篇不可避免地帶有糟粕,我們可教學生明辨清濁??傮w而言,這些詩篇的積極進取精神是可取的,可以用來對學生施加影響。比如曹操的名篇《短歌行》中寫道:“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讲粎捀?,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辈懿偕钤跂|漢末年建安動亂時期,他的理想就是一統(tǒng)天下。在這首詩中,他充分地表達了在短暫生命中完成大業(yè)的雄心。此外,唐詩中有大量的邊塞詩,同樣洋溢著積極進取的豪情壯志。如李頎、岑參、王昌齡、高適等邊塞詩人,就給后人留下了不少名篇。我們也可多教學生誦讀。這樣的詩歌學得多了,不但可培養(yǎng)中學生的積極進取精神,還可培養(yǎng)他們的陽剛之氣。
第四,培養(yǎng)中學生的憫世仁愛之心。我們的中學生物質條件日趨優(yōu)越了,尤其是生活在大中城市的學生。他們衣食無憂,但視線卻僅限于周圍的狹小空間。他們與同學比吃穿用住,但卻看不到因無錢交學費而被迫加入打工大軍的同齡人。他們往往表現得很冷漠,缺乏愛心。而一個缺乏愛心的人,無疑是可怕的。仁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鬃印皞撕??不問馬”,“仁者愛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些精神是民族得以團結、繁榮昌盛的重要因素。在中國古典詩詞中,這種仁愛和憫世之心有著充分的體現。如杜甫的《悲陳陶》、“三吏三別”,白居易的《新樂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李紳的《憫農二首》,杜荀鶴《山中寡婦》,皮日休的《橡媼嘆》……多不勝舉,這些杰出的現實主義詩人寫了大量憫世愛人、同情勞動人民的詩篇。我們可充分利用這些詩篇,在教學生誦讀鑒賞的同時,學習詩人們的仁愛精神,引導他們發(fā)掘現實意義,將對古代勞動人民的同情轉化為對今天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的同情,對弱小者、貧困者的同情。
第五,培養(yǎng)中學生健康的愛情觀。愛情是一個古老而常新的話題。中國古典詩詞中,愛情題材占了相當大的篇幅。這些詩詞歌頌健康、堅貞的愛情,與現在的“杯水主義”愛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可以利用這類詩歌,引導學生分辨是非清濁,為大多數人必由的將來培養(yǎng)一定的免疫力。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愛情詩,最早的出現在《詩經》中,如《詩經·周南·關雎》,其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很多學生都能背誦,而且背得很有滋味?!对娊洝分羞€有很多愛情詩,都是歌頌青年男女熱烈純真的愛情。高中課本中還選了漢樂府名篇《孔雀東南飛》、李清照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高中生們十分喜愛。他們喜愛美妙的詩句,對詩中美好的、生死不渝的愛情更是心向往之。在講析鑒賞《一剪梅》時,我們詳細講解“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女詞人思念丈夫,設想丈夫在思念自己。我問學生,女詞人為什么相信丈夫在思念自己?學生回答,因為她相信丈夫。于是,我們得出結論:這體現了夫妻之間的信任和忠誠。而這正是愛情的內涵。學生們學習《孔雀東南飛》,被男女主人公至死不渝的愛情深深打動,對女主人公劉蘭芝不為富貴所動、對愛情至死忠貞深為感佩。
運用中國古典詩歌教育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品德,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具有良好效果的。當然,這個效果不會很迅速地收到。何況這個工作也是比較艱難的,因為我們要教學生抵御的是社會的不良思潮和風氣。但是,我認為,只要我們認真去做,很有耐心地去做,我們做的,便如清風潤眸、明泉洗心,我們必將看到所希望的,必將有效果。而且,我相信,這個效果持續(xù)的時間將會很長。
★作者單位:貴州省都勻市民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