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要想上一堂師生都比較滿意的語文課,教者必須以自己豐厚的素養(yǎng)與學識,深厚的語文教學功底,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呈現原生態(tài)的課堂教學,達到內容與形式、思想性與藝術性的完美和諧統一。
【關鍵詞】教學反思 生態(tài)課堂 以生為本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三單元的講讀課文,它是一篇悼詞,同時也是一篇評述革命導師馬克思的歷史地位、卓越貢獻和斗爭精神的議論文。學習它對于理解馬克思為真理而斗爭的精神,提高學生的議論文語言表達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體會演講詞語言感情強烈、高度概括的特點,通過揣摩、品味語言的深層含義和表達作用,更深入地理解馬克思為歷史科學、為無產階級革命所作的巨大貢獻,感受作者深沉含蓄的感情。
教學本文是有一定難度的:一是課文為悼詞,學生對悼詞的常見結構并不了解;其二課文是對馬克思一生偉業(yè)的高度概括,理論性很強,知識面很廣,涉及到的歷史背景紛繁復雜,如何使學生能饒有興趣地讀懂這篇文章,能“以文解道”又“以道悟文”地通過閱讀語言文字來理解文章的精髓,從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中領悟出作者駕馭語言的功底與藝術,這的確是不容易的?;谝陨系那闆r,我把本文的教學目的確定為:1.結合文體特點,通過對課文結構的把握和語言的品味,了解馬克思的卓越貢獻并感受馬克思的偉大精神;2.理清文章思路,訓練議論性文章閱讀能力;3.走進馬克思“跨越時空的美麗”人生,汲取精神營養(yǎng),提升人生境界。教學重點為:通過對課文結構的把握和語言的品味,了解馬克思的卓越貢獻并感受馬克思的偉大精神。教學難點為:以文悟道,體會馬克思作為偉人的人格魅力。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為: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作必要的引導點撥。安排的教學時數為:一課時。
從實際操作來看,本文的教學較好實踐了“以文解道”、“以道悟文”和“以情育人”的教學目標。
閱讀首先要教會學生質疑,就是給學生一個整體的指導思想,一個最根本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的認識能力與思考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引導整堂課的教學活動過程。這方面我著力去實踐了,我認為這是本堂課的特色之一。師生之間互相提出疑問,又互相求解。大家有問有答,有爭有解,循著文章的層次邏輯順序,層層深入。閱讀課的第一個任務——“以文解道”,就在正確的獨立思考的方法指導下完成了。學生在讀懂文章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學會了閱讀的方法,這是交給了學生最寶貴的金鑰匙。
為落實閱讀教學的第二個任務——“以道悟文”,本節(jié)課教學緊緊地把握住了這個“悟”字,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循著文章作者的思路,即語言的脈絡來提出疑問,結合著文章詞語的前后搭配關系,即語言的環(huán)境來理解語言的含義,弄懂文章的思想內容,再回過頭來體會作者在駕馭語言時遣詞造句是如何做到準確、生動、凝練、傳神的,亦即是如何求得語言的得體。這樣就把語言學習中的四項基本任務——掌握好文章的語脈、語境、語義和語體四個方面的關系抓住了,那個“悟”字,就自然會呈現出來了。語文教學只有完成這一步,才能算是真正上了一堂語文課。
語文課的特殊屬性,決定了它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完成對學生進行人文思想教育的任務。這是我國語文教學傳統經驗的主要組成部分。本課對此也有適當的處理。對于這樣一篇理論性很強、概括性很高的文章,我始終以自己對文章深入研讀后對革命導師的熱愛與崇敬的感情,融匯滲透在教學的全過程中,用自己的激情感染著學生,引導著學生。整堂課沒有生硬的說教,沒有冗贅的知識講解,有的是滿腔熱情、誠摯的愛心——愛文章的思想內容、愛文章的語言文字、愛學生孜孜以求的精神,使整堂課都沉浸在崇高、積極向上的氛圍中。
在全面深入地分析完文本后,在提高學生文本信息篩選、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我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并自然而然地延伸到與文本相關的“馬克思的自白”、“馬克思的墓志銘”、“馬克思格言”、“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這些環(huán)節(jié),既能使學生深化對文本的理解,又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開拓學生的視野,這完全符合新課程理念的基本要求,因為語文學習不是孤立的,和其他學科、和社會有著緊密的聯系,同時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特別是信息時代的到來,從家庭生活到社會生活,從各種電子傳媒到日常生活用品,從新農村環(huán)境到娛樂場所,從名勝古跡到自然景區(qū),從人物對話到鄉(xiāng)間方言俗語,從五彩繽紛的現實世界到虛擬神奇的網絡世界,語文作為母語,幾乎滲透了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我這節(jié)課能很好地處理這些問題,既能深入文本,又能跳出文本,不被文本束縛,讓學生在接收知識的同時體驗到閱讀的樂趣。
總的說來,這節(jié)課能較好地駕馭課堂,能很好地調控和把握課堂時間,教學中抓住悼詞的文體特點,按照“述哀”、“贊功”、“頌揚”三大要點,引導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做到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學以致用,做到收放自如、開闔有度,這是一種具有科學性又具有藝術性的教學行為,使教學行為上升到了理論高度。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語文的生態(tài)課堂。新課標強調:“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語文學習既是認知發(fā)展的過程,又是情感體驗的過程,語文教學既要尊重學生富有個性的情感體驗和思維方式,又要關注學生自身的體驗和感悟??偨Y語文教學,都應提倡多從學生角度尋找依據,從學生反應來判斷我們教學的得失。本節(jié)課沒有聲光電色的噱頭,沒有華而不實的討巧,課堂學習與活動的主體定位于學生,知識、情感、道德和技能等的傳遞和發(fā)展形成一個流動的過程,教師、學生、文本等要素成為課堂教學這個特殊系統中相互作用的因子,系統中的諸因子占有各自的“生態(tài)”地位,彼此之間平等、和諧,從而讓課堂回歸自然,創(chuàng)設了彌漫著生機與智慧的教學情境。從整體把握到細節(jié)推敲,從文字閱讀到走進作品人物,問題設計提綱挈領,富有統領性和啟發(fā)性,“走進馬克思”以及“書目推薦”也符合學生實際,能為學生接受,因此師生互動和諧,學生學習積極性高,能自由生發(fā)自我的體驗與感悟。整堂課一氣呵成,既有酒肉穿腸過的酣暢淋漓,又有白菜蘿卜的沁人心脾,是原生態(tài)的課堂,實實在在,淳厚樸實,而“實”正是語文教學的歸宿??!
第二,以生為本的教學設計?!耙匀藶楸尽钡娜宋男詻Q定了生本作為基本維度的地位。課堂教學一定要體現“以生為本”的學生主體地位,體現出是教師幫助學生掌握教材內容,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建構知識能力,教師起到“導讀、導聽、導思、導做”的作用。問題探究是教學的關鍵,本節(jié)課教學設計的五個問題起到“以問拓思,因問造勢”的作用,幫助了學生懂得如何從理論闡述中掌握問題,啟發(fā)學生的思考。“走進馬克思”、“知識卡片”、“資料鏈接”則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激發(fā)了學習的興趣,可讀性強,有教育意義。
第三,深邃的思想,豐富的內涵。語文課程目標依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設計。語文教育是一個化人的過程,它又不等同于精神教育、文化教育。我們在關注人文性、強調人文精神滋養(yǎng)的同時,要立足語文本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意識,形成對如何正確運用語言文字的自覺關注,從而達到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馬克思及其思想對于今天的中國學生來說畢竟有距離,本節(jié)課以“沒有中國式的馬克思主義,就沒有我們的今天”為指引把馬克思帶到現實尤其是中國的現實,讓學生走進大師,推薦的作品《馬克思的自白》、《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貼近學生實際,又直面現實生活和時代變革思潮,讓學生通過感受語言和文體拓展心靈,積淀人文,提高學識修養(yǎng),培養(yǎng)自省意識,通過對主體的浸潤熏陶,內化為一種人格素養(yǎng),形成思想灌輸與道德價值的認同,達到曲徑通幽、潤物細無聲的妙效,而只有與人的修養(yǎng)和言語表現聯系在一起的閱讀,才是有效、高效的閱讀。
總而言之,我認為這節(jié)課能以自身豐厚的素養(yǎng)與學識,深厚的語文教學功底,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呈現原生態(tài)的課堂教學,達到內容與形式、思想性與藝術性的完美和諧統一,是一堂上得師生都比較滿意的語文課。
★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防城港市防城區(qū)實驗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