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蘇軾的《東欄梨花》由于“清明”的多解而顯得意蘊(yùn)十分豐富,能從不同層面給我們深刻的心理體驗(yàn),實(shí)在是一首“有弦外之音,題外之旨”的好詩。
【關(guān)鍵詞】蘇軾 《東欄梨花》 弦外之音 題外之旨
蘇軾《東欄梨花》詩云: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要理解這首詩的主旨,關(guān)鍵在第四句。這首詩第四句特別能觸動讀者的情感。第四句承第三句而來,第三句寫因“東欄一株雪”心生惆悵,惆悵什么?第四句作了解答。
第四句是一反問句,變成陳述句是“人生看不了幾清明”。這句話看似明了,實(shí)則模糊。因?yàn)椤扒迕鳌币辉~存在歧義,是清明時節(jié),還是清楚明白?不得而知。
探究詩的一、二句,“梨花淡白”、“花滿城”、“柳深青”、“柳絮飛”等語一再告訴我們描寫的季節(jié)是暮春,是古人易惜春傷春的時節(jié)。柳青意味著春濃。楊柳遍綠、柳絮紛飛時也正是清明節(jié)來臨時。韓愈《寒食》詩中有“春城無處不飛花”,所飛者即柳絮,而寒食又在清明節(jié)前一天。另外,古代有的地方因柳漸漸形成一些古俗,將清明節(jié)叫做柳節(jié)。所以,末句“清明”理解為清明節(jié)氣合景合理。那么本詩的意旨就是:在春意濃濃的季節(jié),詩人面對即將凋謝的東欄梨花聯(lián)想到人生的苦短,不由得心生惆悵,感嘆哀傷。
但是,將“清明”理解為“清楚明白”難道就不可以嗎?
詩第一句已有“梨花淡白”,為什么第三句要重復(fù)寫梨花呢?(明人郎瑛認(rèn)為,既云“梨花淡白”,又云“一株雪”,重言相犯,主張改“梨花淡白”為“桃花爛漫”。)無非是這“一株雪”特別地引起了作者的“惆悵”,特別地能令人傷感罷了?!皷|欄”交代了地點(diǎn),“一株”顯示了孤單,“雪”則運(yùn)用了借喻的修辭有意而恰當(dāng)?shù)乇憩F(xiàn)了此株梨花的純凈、清麗,不同于前面的“淡白”。這是一株孤獨(dú)的超凡脫俗的梨花!古人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聯(lián)系到詩人自身,才華卓絕的他也應(yīng)是孤獨(dú)的。他緣何孤獨(dú)?也許是懷才不遇,也許是仕途遭貶,也許是壯志難酬,……無論哪一種可能,“惆悵東欄一株雪”都可看作是惆悵詩人自己,惆悵自己的人生看不清楚明白,整首詩表達(dá)的是由東欄梨花的清凈孤寂而生的人生困惑之感。人生的困惑誰沒有呢?誰沒有孤獨(dú)過?誰能將人生看得明明白白?反躬自問一下,也許我們便不難理解蘇軾,不難理解本詩的這一意旨了。
由上所述看來,蘇軾的《東欄梨花》由于“清明”的多解而顯得意蘊(yùn)十分豐富,能從不同層面給我們深刻的心理體驗(yàn),實(shí)在是一首“有弦外之音,題外之旨”(《宋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的好詩。
★作者單位:武漢市新洲第一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