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性學習以其全新的課程理念和實施方式,極大地沖擊著廣大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只有充分喚醒高中教師的教研活力、切實改變高中教師的教研方法,才能有效地解決教師在課程實施中遇到的困惑及問題。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 教研活力 教研方法
在我國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研究性學習以其全新的課程理念和實施方式,極大地沖擊著廣大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由于它是新生事物,許多教師對這一全新的課程,缺乏潛心研究的熱情和實施的積極性。如何調動廣大教師的參與熱情,為教師營造濃厚的研究氛圍,并能有效地解決教師在課程實施中遇到的困惑及問題,是當前學校教研工作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一、喚醒教師參與教研的活力
在教研活動中,要特別注重激發(fā)教師的主體精神,充分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參與。唯有如此,才會使廣大教師從接受到重視直至喜歡研究性學習這門課程,從而保證這門課程在學校層面的順利推行。
1.關注教師在課改中的情感投入。新課程中一些全新的教育理念使教師們對自身多年來形成的知識結構、教育教學觀念產生質疑,在更新觀念、轉變行為的過程中,有些教師難免會產生畏難情緒,尤其對于研究性學習這門課程,對于已習慣了以教材為中心、以傳授知識為主要教學方式的教師來說,更是感到難上加難。如果我們對此種情況置之不理,勢必會影響這門課程的實施質量,同時也會影響課改的實施效果。因此,普及這一課程的知識、增強教師對這一課程的認同度是當前搞好教研的一項重要任務。在教研活動中,我們先后開展了“如何指導選題”、“如何做好研究過程的指導”、“如何寫好教師指導方案”等專題研討活動,使教師們對研究性學習有了初步的認識和理解。針對擔任此課程指導教師的多數(shù)為青年教師,缺乏研究與指導經驗這一現(xiàn)狀,我抓住各種機會,通過對話、交流、互動等形式讓教師們暢所欲言。在相互交流中,教師們互相借鑒經驗,吸取教訓,許多教師反饋,不僅學生們很喜愛這門課程,自己也在指導過程中獲得了很多的樂趣,且越來越多的教師逐步認識到研究性學習正是新課程中的一大亮點,其目的即是轉變學習方式、教學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運用的機會,促使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每個學生個性的健全發(fā)展。
2.充分尊重與信任教師。研究表明,對于從事教師的人來說,他們更為注重自己是否獲得了充實的精神生活,是否體驗到創(chuàng)造的滿足,是否使自身得到了發(fā)展。高質量的教研活動,更多的就是看對教研主體,即教師研究得如何,對教師的需求解決得如何。在教研活動中,如果能盡量多地給教師創(chuàng)設展示的機會,或者以教學中的問題為話題,讓教師們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各抒己見,在觀點碰撞、思想交辯中感悟、體會、提高,教師們自然會將教研活動視為日常教學工作的助力器,從而以更大的熱情、更積極的心態(tài)投入到教研中來。在下校聽課中發(fā)現(xiàn),有的教師仍是以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來“教授”研究性學習這門課程,緊緊地控制著學生的思路和行動,課程所應體現(xiàn)的開放性、實踐性、探究性根本無從談起?;诖?,我組織教師們開展題為“什么樣的課算是一節(jié)合格的研究性學習課”的研討活動。在發(fā)言中,要求教師結合自身實踐說一說自己是如何上這門課的,有哪些好的方法、措施,效果如何等。老師們在不斷深入的研討中逐步歸納出一節(jié)合格的研究性學習課應是:在學習方式上,不應是教師“教”,而應是學生“學”;在組織方式上,不應是由一個學生就能解決問題,需小組合作共同完成;在課題選擇上,不應只涉及一門學科知識,而應體現(xiàn)學科的綜合性;指導的重點不能只囿于研究內容,更應側重于研究方法等。隨著教師們對此問題認識程度的不斷提高,許多教師能有意識地依據(jù)研討內容來規(guī)范自身的課堂教學行為。
二、探索適應新課程的教研方式
傳統(tǒng)的教研活動,大多是以一言堂為主要形式,且停留在教材教法的探討與交流上,而研究性學習這門課程,既沒有教材、教參作依據(jù),又沒有原有的可供借鑒的經驗,這一系列問題給教研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營造合作研究、平等對話、知識共享這樣一種學習文化,構建學習共同體,一起探討有效的教研形式與內容。
1.專題教研,科研帶動。教研活動的有效性表現(xiàn)在解決問題的建設性和漸進深入的連續(xù)性上。要達到改進教師教學行為的目的,對某個專題的持續(xù)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專題教研主要是針對教師教學中的問題和困難進行收集、分類、整理,然后將共性的問題提煉成一些專題進行共同研究。由于研究性學習課程是一門新興學科,從學校來講,如何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老師如何在研究性學習中發(fā)揮指導作用,如何構建與研究性學習相適應的管理模式等問題,存在認識不足的情況,因此在實施中就帶有一些盲目性、隨意性。針對這種情況,在開始階段,我們就以“規(guī)劃學習領域、規(guī)范指導過程”為專題進行教研。隨著課程的推進,老師們對一些常規(guī)的問題都比較清楚了,但如何提高指導質量,又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我們又確定了“注重細節(jié)指導,提高常態(tài)教學實效性”這一專題進行教研。為確保每個專題的研究有深度、有成效,確實能探索出一些解決實踐層面具體問題的經驗、方法、途徑,我動員老師們在專題之下制定切合自身情況的小課題,以便更好地遵循著提出問題、討論交流、專家點撥、反思總結這樣一種研究路線對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做深入的研究,如有的教師制定了《高中研究性學習中“先學后教、合作探究”教學方式的研究及推廣》、《高中生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研究》等課題。不僅如此,每次教研活動又在大主題下設小專題。這種專題教研,不僅增強了教師的課題研究意識,提升了教研工作的學術內涵,也有助于教研工作由經驗型向科研型轉變。
2.校本教研,深入為本。教研活動的有效性還表現(xiàn)在釋疑解惑的針對性上。每一次有質量的教研活動,都必然要有清楚的背景分析和明確的活動意圖。研究性學習這門課程的性質是國家規(guī)定、地方指導、校本開發(fā)。其實踐性、生成性、開放性等特點決定了各??晒╅_發(fā)的課程資源、生源狀況、管理制度等會各不相同。因此,深入到學校教研組,了解教師們的所想、所思、所惑,和教師們共同研討、交流在課程實施中遇到的問題,不僅能促使教研工作回歸本原,還有助于發(fā)揮研究性學習指導教師從“理論”到“實踐”的中介引領作用,同時也促使教師不斷反思自身的教學行為,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實現(xiàn)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和發(fā)展。如有一個班開展課題開題論證活動,各組同學準備的都非常充分,不僅有詳盡的文稿,還制作了精美的電子演示文稿,以分組的方式進行匯報。五位教師組成的評審小組,對各組匯報的內容都很認真負責地進行了逐一點評。但是整個活動的突出問題是,學生所做的匯報內容,不是圍繞著對課題研究資料的占有情況、研究價值以及開展課題研究的設想而展開的,更像是中期匯報或結題展示,介紹的多是一些已有的研究成果;而教師在點評時,也沒有針對課題研究的價值、可行性等問題提出建議,這說明指導老師并不清楚在開題階段如何給學生以指導。于是,我組織教師對此問題開展討論,即在開題階段,老師的指導都有哪些特點、應注意什么。接下來,在另外一個班進行開題論證時,老師們先按照要求對學生的開題準備工作及開題報告的撰寫做了具體指導,然后組成評審小組的教師們提前認真研讀各組同學上交的開題報告,并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見及建議。組織開題論證后,老師們再一次對此次開題論證活動的各方面的效果進行討論,從而逐步明確了開題階段、中期匯報階段及結題展示階段的指導是各有側重的,不能相互混淆。
★作者單位:河南省南召縣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