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避諱”是中國古代封建時代特有的文化現象。了解一些古代的“避諱”常識,對我們閱讀古典書籍,了解某些生活現象,校勘及考古諸方面之研究等都是大有裨益的。
【關鍵詞】避諱 封建時代 文化現象
中學語文課本里,有不少篇目涉及到了中國古代的“避諱”問題。封建時代,對君主和尊長的名或字不能直接說出或寫出,用改字、缺筆或增筆以及空字等方法加以回避,叫“避諱”?!氨苤M”內容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避皇帝諱
皇帝乃至皇帝的祖先、后妃等用過的名、字甚至姓,都必須回避。課文所涉及的大多是這方面的內容。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捕蛇者說》將“民風”改為“人風”;《治平篇》避康熙帝玄燁的諱,將“玄孫”改為“元孫”;杜甫詩《詠懷古跡之三》“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將“昭君”稱“明妃”,是避晉文帝司馬昭的諱;魯迅的《阿Q正傳》將“秀才”寫作“茂才”,是沿用古人避光武帝劉秀的名而改的。再如,為避漢宣帝劉洵諱,漢代人把“荀卿”稱為“孫卿”;為避漢文帝劉恒諱,把“姮娥”改稱“嫦娥”,稱“恒山”為“常山”等。名字是幾個字的,這幾個字都要避,如李世民,除“民”字外,也要避“世”字,將“世”字改為“代”、“三世”稱“三代”,這幾個字由他專用,即使他的親人,也必須改字,如雍正帝即位后,他們這一輩子的名字本來都占“胤”字,但其余諸弟一律改“胤”為“允”。
二、避圣人、尊長諱
古代對圣人和長者都是相當尊重的,也要“避諱”,也稱“家諱”。司馬遷父名談,《史記·趙世家》改“張孟談”為“張孟同”;范曄父名“泰”,《后漢書》將“郭泰”改為“郭太”;李賀父名“晉肅”,故李賀一生不曾應考進士;杜甫其父名諱“閑”,故杜詩中全無“閑”字,又因其母名“海棠”,平生不作詠海棠詩;蘇軾的祖父名序,蘇洵文章改“序”為“引”,蘇軾為人作序改用“敘”字。
三、避惡人諱
這方面內容少見。唐肅宗因痛恨安祿山,下詔凡地縣中有“安”字者皆換掉,如“安定郡”改為“保定郡”、“安華郡”改為“順化郡”等。清袁枚《隨園詩話》載:“枚曾與秦荔裳同游杭州,謁岳五廟,以‘人自宋后少名檜’命秦續(xù)對,秦對曰:‘我到墳前恥姓秦’?!敝两袢藗內∶苌儆腥擞脷v史上奸臣用過的“檜”字,而多使用忠臣用過的如“飛”、“祥”等字作自己的名。
古代的“避諱”形式,大多是改字,即用另一個字代替要避諱的字,除此而外,還有缺筆、增筆或空字。如避圣人孔子諱,“丘”作“斤”或“乒”;空字是將避諱字的位置空出,如李世民寫作李囗民,讀時為“某”;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結尾“臨川王某記”的“某”也屬于空字。
封建時代,避諱很嚴。稍有不慎,就會招致殺身之禍。清王錫候編《字貫》一書,因未避玄燁、胤禎等帝諱,而橫遭全家之斬。更有甚者,別有用心之人利用“避諱“這一形式,誣陷他人、排除異己。清雍正四年,江西正考官查嗣庭從《詩經》中選出“維民所止”一句作為考試的內容,有人無中生有地硬說查想借這個試題發(fā)泄對皇上的不滿,想砍皇帝的頭(“維止”二字正是“雍正”二字去頭)。結果查被迫害致死后,仍不肯罷休,竟下令戮其尸、殺其子,發(fā)配其家屬到邊遠地區(qū)為奴,造成千古奇冤。
另一方面,惡人強迫的“避諱“,則越避越犯,成為笑柄。宋陸游《老學庵》記載:當時有個叫田登的做州官,要老百姓避諱他的名字,因“登”與“燈”同音,點燈只能說點火。元宵放燈時,他出布告說:“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后來就流傳下來這樣一句俗語:“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睂iT用以諷刺那些有權有勢的高官貴人可以做盡壞事,卻不許老百姓有正當的權益和活動。
避諱有時出荒唐,令人捧腹。宋代錢良臣,諱言其名。他的兒子錢來俊是個很聰明的人,每讀經史遇到“良臣”兩字,就改讀“爹爹”。有一次錢來俊讀《孟子》,其中有一句:“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就改口道:“今之所謂爹爹,古之所謂民賊也?!痹瓰樽鹬?,卻反成了辱罵。
北宋崇寧年間,諫官范致虛諂媚徽宗說:“圣上生肖屬狗,世間不宜殺狗?!被栌沟幕兆诼犘帕怂脑?,下令天下嚴禁殺狗。明朝正德年間,太師、鎮(zhèn)國公朱均,曾下過一道嚴禁殺豬的禁令。因這一年是他的本命年,又因“豬”與“朱”異字同音,權勢顯赫的朱均嚴令地方不許買賣生豬、宰殺生豬,如有明知故犯者,全家發(fā)配邊遠地區(qū)充軍,永遠不得回歸。此令一出天下嘩然。
“避諱”是我國封建時代特有的文化現象?!叭舴蚯孜⑿≈M,眾多非一”(王充《論衡》)。了解一些古代的“避諱”常識,對我們閱讀古典書籍,了解某些生活現象,??奔翱脊胖T方面之研究等都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qū)鄂爾多斯市東聯現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