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愉悅的心理狀態(tài)下學習,可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本文在總結(jié)教學實踐經(jīng)驗的基礎上,從教與學的幾個環(huán)節(jié)入手,分析論述了愉快教學、愉快學習的幾種方法和手段。
【關鍵詞】愉快教學 學習興趣 語文活動
筆者認為愉快教學就是快樂教學,也就是采用學生喜愛的、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興趣,讓學生愉快地學習、思考,在愉快中獲得知識、鍛煉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抓住學生的心理,使學生對語文有興趣、有感情,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只有這樣,語文學習才有愉快可言。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要做到愉快教學,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現(xiàn)代教育心理研究表明,學習過程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參與的過程。語文學習過程也伴有興趣、情感、意志等活動。古人說得好“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課文是情感信息的載體,它會給人以美感、理智感、道德感等情感熏陶。在教學時,抓住并發(fā)揮課文的不同特點,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調(diào)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是取得教學成功的重要步驟。在教學實踐中,筆者主要是采用設疑教學法和情境教學法來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設疑法是教師指導學生以設疑解難、激疑促思的方式進行閱讀教學的方法。學起于思,思源于學。疑問是思維的火種,思維是閱讀能力的核心。設疑法抓住閱讀的本質(zhì),突出了教師主導作用,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具體的操作中要做好以下幾個步驟:精心設疑、引導質(zhì)疑、指導解疑。教師要采用“引而不發(fā)”的手段,調(diào)動學生的內(nèi)發(fā)性動機,變“聽而少得”為“思而多得”。
情境教學法是通過表情朗讀、動情講解、多媒體等手段,展現(xiàn)生動的場景,抒發(fā)強烈的情感進行教學的方法。情感是文章流動的血脈,是教學中智力活動的清泉。文學作品是利用語言結(jié)構(gòu)中的意象因素創(chuàng)造形象,反映生活的本質(zhì)。情境教學法要在循文、析象、悟理的過程中領情、注情、傳情,充分運用情感在認知過程中的特殊功能,活化心智,陶冶性情,對于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具體運用情境教學法時要做好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精心準備,充分醞釀;設置情境,激發(fā)情感;表情朗讀,激情講述。
實踐證明采用設疑教學法和情境教學法能較好地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學生對語文課文有了興趣,那么,學生學習語文的愉悅感就油然而生了。
二、學而有味、有得
讓學生學而有味是實現(xiàn)愉快教學的一個重要方法。清朝人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說:“學生是人,不是豬狗;……人皆尋樂,誰肯尋苦,讀書雖不如嬉戲,然書中得有樂趣。”魯迅先生也說:“凡嗜好讀書,能夠手不釋卷的原因也就是這樣。他在每一頁里,都得著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擴大精神,增加知識的……”這些精辟的見解都說明學習要學得有味才能迎難而上。怎樣才能學得有味?根據(jù)心理學研究,要使學生的學習心理不斷失去平衡,感覺舊的知識不夠用了,需要尋求新的知識,獲得新的平衡,這就產(chǎn)生了求知欲,產(chǎn)生了學習的興味。如:分析《囚綠記》一課時,我問:“作者為什么喜歡綠?“囚綠”之后為什么又放綠?放綠之后為什么還懷綠?”這三問把他們的注意力“牽”過來了,他們的心里失去了平衡,不能立即回答,因而翻書閱讀,思索探求,產(chǎn)生了非要弄個“水落石出”不可的學習興味。
讓學生學有所得,是實現(xiàn)愉快教學的又一重要方法。學得有趣、有味,其最終目的在于讓學生學有所得。學生上語文課能獲得新的知識,內(nèi)心就會充滿喜悅,就會獲得精神滿足,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自然而然地提高。要使學生學有所“得”,教學目的一定要明確,要單一。每一篇課文要給學生的東西很多,從字、詞、句、篇到語、修、邏,從思想內(nèi)容到寫作技巧,教師如果把這些一古腦兒地倒給學生,學生反而會迷迷糊糊,得不到要領。要做到教學目的單一,須正確處理“得”與“失”的關系。為了讓學生真正在知識與能力上有所“得”教師要舍得割愛,舍得摒棄一些與教學無關或關系不大的材料。教師胸中要有全局,一學期通過一本教材究竟要教給學生哪些語文知識?按照教學大綱要求,達到怎樣的目的?教的時候要有整體觀,哪篇課文落實哪些知識,培養(yǎng)什么能力,要重點突出,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如:《荷塘月色》是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可學的東西很多,根據(jù)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品味優(yōu)美雋永的語言和賞析精巧獨特的藝術構(gòu)思的教學目的,以此為重點作有取舍的講解。
三、教而有聲、有色
語文學科的教學,是通過一篇篇課文的講讀,通過運用千變?nèi)f化的語言文字的講解和接觸學生思想感情的實際的過程而進行的,有它獨特的引人入勝的特點。教師要善于把握這個特點,把課上得生動活潑,充分發(fā)揮我們祖國語言文字的特有的感染力和說服力。讓學生覺得語文有意思,這樣學生自然就會去認真聽、認真學,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也就會被調(diào)動起來。
我在教學實踐中,較注重以情感人,通過情感來開啟學生的心扉,引導他們聚精會神地獵取知識。如:講《故都的秋》,我抓住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三個特點,調(diào)動學生的聽覺、視覺和觸覺來感受故都的秋,教師融入深沉而細膩的感受、情思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把景物講解得有聲有色,從而打動學生的心靈。又如:上《雷雨》時,我要求同學們在充分閱讀文本,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的基礎上,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將課文表演出來,然后在全班演出。再如:講《我有一個夢想》時,我抓住夢想的具體內(nèi)容進行深情地講解,讓學生深深地感悟到信念的偉大,然后我動情地范讀這一部分,最后讓全體同學有感情地一起朗讀。這樣,師生一起沉浸在這偉大夢想之中,在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過程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充分調(diào)動起來了。
四、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學習、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活動
孔子曾說:“獨學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焙献鲗W習是實現(xiàn)愉快教學的一個重要方法,它是在個人思考探索的基礎上,開展同伴合作,小組討論,解決個人思考探索中尚未解決的疑難問題。具體操作方法有:
(1)改變座位編排形式。教師可根據(jù)教學需要讓學生圍成半圓形或馬蹄形,使學生既能面對老師,又能面對同學,不僅通過言談,而且通過眼神、面部表情、身體姿勢等,溝通信息,交流思想。
(2)采用討論、競賽、辨論等形式。在教學中,用小組討論的教學方法,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讓他們圍繞教師提出的問題交流各自的看法,相互啟發(fā)。在討論中,指定一位同學擔任組長,負責記錄本組討論情況并代表本組發(fā)言。
(3)組織學習互助組、興趣小組、創(chuàng)辦文學社等等?;ブM除了在上課討論及自主學習中加強信息交流外,還在課外互助互學,共同提高。
隨著學生對語文學習積極性的提高,我大力提倡學生多讀課外書,多做讀書筆記,摘抄優(yōu)美的語句。每周還開設一節(jié)語文自由閱讀課,讓學生到閱覽室自由閱讀。學生通過課外閱讀,學到了許多課內(nèi)學不到的知識。根據(jù)不同年級的學生情況,課前三分鐘的內(nèi)容也跟著變化。高一時,讓學生作簡短的演講;高二時,讓學生鑒賞一首古詩;高三時,讓學生作時事短評。實踐證明,學生都喜歡這展示自我的三分鐘。為了使語文課更富有多樣性,我還不時開展一些諸如:語文知識競答,書法比賽,演講比賽等活動。此外,我還常利用假期帶學生走出課堂,深入工廠、農(nóng)村、居委會開展社會調(diào)查,讓他們體驗生活,擴大自己的視野,加深對生活的認識。許多學生寫出了反映社會生活的好文章。這樣,語文與生活的距離拉近了,語文學習的快樂也空前高漲了起來。
★作者單位:福建省建寧縣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