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審題立意是寫好作文的第一步,本文通過對具體實例的細致深入的分析,論述了審題立意的一些基本方法,闡述了只有審題到位,切入角度新穎,才能寫出優(yōu)秀的文章來。
【關(guān)鍵詞】材料作文 審題 立意
[材料一]閱讀以下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美籍華人吳建雄教授說:“在中國,家長往往這樣問他的孩子:‘你今天得了幾個A(即高分)?’在美國,家長往往是這樣問孩子:‘你今天向老師提了幾個問題?’”
[材料分析]
(一)試題簡析:
這個試題的材料具有多元意義,而且這些多元意義都可以構(gòu)成命題立論的角度,因此這個作文審題難度比較低。但理解材料容易流于膚淺俗套,難免“異口同聲”、“千人一面”,因而審題的關(guān)鍵是避免平庸的立論。如何才能使自己的立論深刻、新穎?首先是整體閱讀理解,反復琢磨材料,明白“事”中之“理”,確定最佳角度議論。然后再本著言之有理、持之有據(jù)、抓住重點、深入開掘的論證思路,寫出事理通達的議論文。
材料中的吳教授介紹了中美兩國家長對孩子在學習上的不同態(tài)度和要求。孰是孰非,材料沒有明確表態(tài)或流露出某種傾向。這就需要我們深入思考,細致剖析,從現(xiàn)象到本質(zhì),比較二者的差異。具體地講,中國家長希求的是A,是成績;外國家長關(guān)心的是“提了幾個問題”,即質(zhì)疑問難。材料所涉及的問題,一是中美家長對孩子學習的衡量標準,一是隱含著中美學生在學習上的追求目標。究其原因,由于國家制度、歷史淵源、文化背景、具體國情等不同,自然教育體制、教育方法、讀書目的以及選拔人才的標準等也不盡相同。
(二)參考論述角度:
1.在學習上提倡獨立思考、大膽質(zhì)疑的精神,批評不求進取、固步自封、被動學習的錯誤做法。
2.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成效,進而培養(yǎng)能力,因為社會需要創(chuàng)造型的人才。
3.高分者可能低能,低分者不一定沒有能力,要全面提升學生乃至全民族的素質(zhì)。
4.家長、學校、社會要根據(jù)時代發(fā)展的要求,改變衡量學生優(yōu)劣的理念,用科學的方法選拔、重用真正的人才。
5.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善于分析,學會如何學習,把知識轉(zhuǎn)化為能力,努力培養(yǎng)出有個性、有專長、有開拓精神的優(yōu)秀人才。
6.善意地批評我國現(xiàn)行的考試制度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弊端,并能誠懇地提出合理化建議。
[材料二]閱讀下面材料,根據(jù)要求作文。
有時候,拍照拍了一卷膠卷,最后的一兩張本來不打算拍了,為了避免浪費,就隨便拍了一兩張。誰知道膠片沖洗出來后,效果最好的就是最后拍的那一兩張。
你畫了很多畫,眼看還剩有一些顏料,為了避免浪費,信手再畫一張,將其與先前的作品比較,結(jié)果最滿意的一張也就是這最后一張。
這樣的現(xiàn)象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是一種幸運,或是一種必然。也許各人有各人的理解與看法。
[材料分析]
材料列舉了兩種情況:一是“隨便”拍的最后一張膠卷比原先拍得效果好,“信手”畫的一張畫比先前的作品滿意。聯(lián)系現(xiàn)實,可從如下角度立意。
1.無心插柳柳成陰,有意栽花花不成??桃庾非笸昝揽赡苁屡c愿違,成功常常在不經(jīng)意之間。
2.一味追求結(jié)果,只會增加思想壓力和精神負擔。
3.遵照規(guī)律,順其自然。強求的事可能適得其反;解除包袱,放松自己,很多事情水到渠成。
4.順其自然不是隨心所欲。
5.凡事蒙上功利色彩,常常欲速而不達。
6.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坦然面對得與失。
[材料三]一只螞蟻來到石頭下,它急急忙忙地往上攀爬,這塊石頭對它來說實在太陡峭了,螞蟻爬到一半就掉下來了,于是再爬,便又再掉,爬而又掉,掉而又爬,但終于爬過了那塊石頭;另一只螞蟻則不然,它繞過石頭,走向了它的目的地;第三只小螞蟻到來,望石而轉(zhuǎn),也找到了豐厚的食源。
[材料分析]
這是一則寓言故事,講述了三只螞蟻在同一塊石頭前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和方法,最終取得了相同的結(jié)果,即“過”了石頭。比較分析,可以把第一只螞蟻算作一類,第二、三只螞蟻歸為一類。再仔細體味這兩類螞蟻的具體行動及其顯現(xiàn)出的思維方式和精神品質(zhì),二者同中有異,相映成趣而又引起我們的哲思。第一只螞蟻選定了方向卻遇到了困難,于是“爬而又掉,掉而又爬”,堅持不懈,鍥而不舍,很有“不到黃河心不死”的氣度,余勇可賈,精神堪嘉,雖然達到了目的,但費時耗力,備受艱辛。第二只螞蟻望著“陡峭”的石頭,變換思維角度,采取了“繞”的方式,節(jié)時高效,同樣達到了目的。第三只螞蟻“望石而轉(zhuǎn)”,但并不意味著放棄,“轉(zhuǎn)”可以理解為避開難以逾越的險阻,目的是為了“找到豐厚的食源”,是一種明智之舉。正如移太行王屋二山所引發(fā)的愚公和智叟的異議一樣,這兩類螞蟻面對同一問題所持的思想認識并由此支配的行動迥然不同。
從做事目的和采取行動的一致性而言,可突出主觀能動性的作用,贊頌為追求理想、恪守信念而不屈不撓的精神,以及只要矢志不渝就會成功的哲理。
從客觀事物和主觀愿望的關(guān)系思考,告誡我們在巨大的困難面前,要實事求是,尊重客觀規(guī)律,量力而行,運用腦髓,靈活機動,采用唯物主義的態(tài)度和科學有效的方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對脫離實際、思想僵化、盲目冒進、一味蠻干的做法,這也是踐行科學發(fā)展觀的具體表現(xiàn)。
也可將以上二者結(jié)合起來,既提倡“韌”的精神,也要主張“活”的做法,即苦干加巧干,執(zhí)著兼智慧,這完全符合當今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和經(jīng)濟建設(shè)的規(guī)律。
根據(jù)以上角度可有如下立意:
1.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認準目標就堅持不懈。
2.正確的目標是不竭的動力。
3.實事求是,踐行科學發(fā)展觀;反對因循守舊、墨守成規(guī)的保守思想。
4.在實際困難面前,要審時度勢,量力而為。
5.善于思考,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講究解決問題的策略。
6.時代需要百折不撓的精神,也需要科學、先進的創(chuàng)新思想。
[材料四]一游客被各種欲望所累,弄得身心俱疲。他向寺院的禪師請教怎樣才能清除掉自己的欲望。住持微微一笑,把來客帶到寺院外的山坡,只見滿山的灌木,有的剛被修剪得整整齊齊,儼然一處風景;有的正待修剪,顯得很雜亂。
游客輕聲嘆息:“自由生長的枝條經(jīng)常被人為剪掉,太可惜了!”
禪師對客人說:“施主,我只是希望你能發(fā)現(xiàn),原來剪去的部分,又會重新長出來,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力把它修剪得更美觀。瘋長的灌木,經(jīng)常修剪,就能成為一道賞心悅目的風景?!?/p>
[材料分析]
人人都有欲望,且與生俱來。健康、正當?shù)挠怯掠谶M取的人生動力、樂觀向上的人生追求;不正當?shù)乃接麜⑷送葡蜃飷旱纳顪Y。欲望是有限度、有條件制約的,超越實際、想入非非的欲望是可怕的貪欲。欲壑難平,得隴望蜀,會給人戴上沉重的精神枷鎖。要想輕松愉快地生活,就要摒起雜念,適度地取舍欲望,修剪欲望。否則,心力交瘁,奔波勞累,最終會勞而無功甚至一事無成。
分類思考:
1.由禪師方面立意:
①清心寡欲,獨善其身。
②設(shè)譬取喻,以理服人。
③及時修剪欲望,丟掉思想包袱。
④純潔、凈化他人心靈,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環(huán)境
⑤要辯證地看待欲望。
⑥健康的欲望催人奮進。
2.由游客方面立意:
①人的欲望無止境,人心不足蛇吞象。
②私欲膨脹會將人推向罪惡的深淵。
③欲望要符合道德規(guī)范和法律制約。
④沒有欲望的生活是平庸的,正當?shù)淖非笫潜仨毜?,但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
⑤欲望有度,人的經(jīng)歷、時間有限,事事苛求完美,件件都遂心滿意,結(jié)果會適得其反。
⑥取舍欲望決定于價值取向。
★作者單位:河北省張北一中;河北省張北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