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在不斷深入地進行,它對每一位教師都是一個充滿挑戰(zhàn)和歷險的過程。筆者在這個過程中,經(jīng)歷了許多的酸甜苦辣,本文抒寫了自己在新課改中體驗到的快樂和困惑。
【關鍵詞】新課改 教師 快樂 困惑
由于在課程理念、課程設置方面的跨越式前進,這次高中語文課程改革較之以往的歷次改革有著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自己在兩年的課改中有著幾多歡樂,幾多困惑。
“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及整體素質(zhì)”是語文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自覺地貫徹這一基本理念,根據(jù)課文的具體內(nèi)容靈活地設計教學內(nèi)容,有所側(cè)重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和科學文化素質(zhì)。如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全文不僅洋溢著濃烈的感情,而且以嚴密的邏輯和無可辯駁的事實,表達了他作為一個黑人領袖對自由、平等、正義的向往。學習這樣的文章,不妨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文中的思想內(nèi)涵,對作者“所有的人都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quán)利”的思想和非暴力的和平斗爭方式,學生之間可以展開討論,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領悟,共同提高。即使是文言文,也同樣可以進行思想的碰撞和啟發(fā),如在《游褒禪山記》中,就有這樣一道思考題:“作者由古人‘求思之深而無不在’才能有所得的事實引起了深入思考,依他看來‘求思’應具備哪些條件?其中哪個條件起決定作用?寫篇短論,談談你的看法?!边@一類題目意在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新課程標準提倡教師對文本進行個性化的解讀,也就是說在新課程標準和《大綱》背景下,語文教師對教材地處理和運用可以是豐富多彩而各具特性的??梢哉f,語文課限制中包含著自由,有限中孕含著無限。我們讀古代詩歌,從《詩經(jīng)》《離騷》到漢魏晉詩歌,我們從這些飄溢著歷史流風遺俗的詩句中,遙想那個時代的興衰和個人悲歡;《赤壁賦》讓我們深深感受到,有那么多如此壯闊而又形態(tài)迥異的人生奮斗軌跡和生命的選擇;在名著導讀中,穿越時空隧道,與孔子、巴金、雨果、狄更斯進行思想的對話,當我們在課堂上以自己的文化底蘊、知識功底、價值取向搭建起文本解讀的平臺,以認知價值、審美價值、發(fā)展價值引導學生與文體進行“精神”對話的時候,那種快樂是難以言表的。
其次是課堂教學模式的改變與教學方式的提高也給我?guī)砹丝鞓??!墩n程標準》建議指出: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語文學習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在教學方式的轉(zhuǎn)變中,新課程特別將“自主、合作、探究”作為重點進行倡導。在《貝多芬》的授課中,我注意避免老師的侃侃而談,增加學生自己感悟的機會。給學生明確的思路:了解貝多芬的一生事跡,讓他們與課文親密接觸,自感自悟,網(wǎng)上收集資料,交流補充,在交流中對人物總結(jié)升華,全面認識,這樣人物的描寫方法也就躍然紙上。教師無須多言,學生感悟更深。布置作業(yè)時注意分層作業(yè),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不同情況和層次,選擇難度不同的作業(yè),根據(jù)各自的興趣愛好自由組合成學習小組。這樣能使學生正視自己,尋找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進行活動,在合作學習中、在討論中碰出智慧的火花,解決了有一定難度和深度的問題,從而得以發(fā)展。
我們體會著課改的歡樂,但是困惑也隨之而來。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一些與新課程“貌合神離”的現(xiàn)象,過分突出“主體地位”,削弱“主導作用”。在語文課堂上,教師任由學生高談闊論,課堂教學氣氛異?;钴S,各種不同見解層出不窮,越來越熱鬧的小組討論,很難讓學生靜下心來,對文本進行潛心解讀,更談不上心靈的觸動,精神的對話。“自主、合作、探究”不只是一種學習方式,它首先是一種精神、態(tài)度,甚至是全力追求的方向,以學生為主體并不等于教師的指導和引領作用缺失,當發(fā)現(xiàn)一個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有失偏差或者體會不夠深入時,教師應適時指點迷津、有效引導,充分發(fā)揮主導的作用。教師在學生回答后應適時地加以引導,既充分肯定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獨特見解的勇氣,又要啟發(fā)學生進一步有效思考。因此,我們有必要進行反思。在學生的發(fā)言過程中,教師有沒有起到提升學生的學習層次的作用?我們的課堂是否應該有學生自己的時間,讓學生在潛心閱讀中不斷感悟,而并非僅僅在別人的感悟中感悟呢?在學生發(fā)表不同見解的同時,是否應該考慮一下學生的價值取向呢?
另外語文教學在處理必修和選修的關系上,在落實選修課教學的過程中,自己的困惑很多。選修課程占了高中語文課的半壁江山,語文教育的基礎性落實在基本的聽說讀寫和交際能力上,選修課程有沒有基礎性?選修課程多“純文學”系列,重培養(yǎng)文學鑒賞力,是不是有“非語文化”的嫌疑?選修課程應該為學生個性發(fā)展創(chuàng)設何種空間?選修課程張揚“人文性”是否一定要以犧牲知識教學為代價?我認為無論是理論工作者還是實踐工作者都無法回避上述問題,有必要在探索過程中深入思考。兩年的課改感覺很累,但也非常充實。
★作者單位:山西省翼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