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參加江蘇省教研室在揚州舉辦的骨干教師培訓,首都師范大學趙亞夫教授作了關于《歷史課程目標的擬定與教學價值的彰顯》的講座。趙亞夫教授列舉了幾個案例,談到了對歷史新課程改革的認識和體會,比較客觀地反映了新課改中歷史教學的問題。其中,關于教學價值彰顯,談到許多教師忽視了歷史教學的基本問題,要處理好三種邏輯關系,即歷史的邏輯、教材的邏輯和認識的邏輯。也就是說,歷史教學中,歷史教師在備課時,既要考慮教材編寫的順序、層次,又要研究所講述的歷史進程的前因后果,還要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這對于中學教師更好地研究“怎樣教”和學生的“怎樣學”,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下面談談自己在這幾年教學實踐中的一些體會。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什么是歷史邏輯、教材邏輯和認識邏輯?①歷史邏輯是客觀存在的,是歷史發(fā)展的進程、階段、背景、原因、經(jīng)過、結果等,以及縱向和橫向的聯(lián)系。歷史邏輯即把握歷史的事實,反映歷史發(fā)展脈絡和規(guī)律的因果邏輯關系,形成史實與史論間的邏輯意識,具有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意識。搞清楚歷史的邏輯,是歷史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重要表現(xiàn),也是教好歷史的基礎。②教材的邏輯。即所用教科書課文敘述的結構、層次、段落、要點等。一般來說,教材的邏輯是將歷史的內容組織成適合教與學的邏輯順序。新課程教材以世界文明發(fā)展歷程為線索編寫了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三個模塊,旨在橫向切入文明歷史發(fā)展的多個層面,通過影響文明產(chǎn)生與發(fā)展的地理環(huán)境、生產(chǎn)力、交往等要素,來審視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重大事件和方面;從文明的各種外顯形式揭示其內在的實質,實際上是在物質、社會與精神層面上綜合審視文明史上的人與事;以歷史發(fā)展的基本時序與因果邏輯關系來審視歷史中的人與事———即將歷史中的人與事置于特定的歷史大背景中去看待,同時,建構起“顧后而瞻前”的歷史意識。雖然與傳統(tǒng)以編年體系編寫的教材不同,教材的邏輯有很大變化,但是歷史的邏輯是客觀存在的,是不會改變的。③認識的邏輯可以分成兩個層次,第一是教師的認識邏輯,第二是學生的認識邏輯。教師在把握歷史的邏輯和分析教材的邏輯后,將教學內容整理成適應學生認識歷史的邏輯,使學生能夠按照教師的教學安排逐步了解和理解所學的歷史,進而達成對歷史的認識。學生對歷史的認識邏輯,與教師的課堂講述有直接的關系,也是他們對歷史的了解、感悟、體驗以及歷史學習的經(jīng)驗、方法有密切的關系。要保證學生的歷史認識邏輯是正確的,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認識邏輯。那么,我們如何處理歷史邏輯、教材邏輯和認識邏輯的三者關系?在三種邏輯關系中,我認為教師在備課時,最主要的還是先要搞清楚歷史的邏輯,再針對學生的認識邏輯,通過教師的認識邏輯對教材的邏輯進行新的整合,進而組織好教師課堂講述的邏輯。只有將這三種邏輯處理好,才能使歷史教學適應學生的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從教學的角度上講,只有科學的知識被學生所接受和理解,才是有效的教學。如果所學內容與事實的邏輯不符,或者不適合學生的認知,其教學的意義與價值會大為降低。以下,以本人的一節(jié)教學案例(必修三第四單元《近代以來世界的科學發(fā)展歷程》第11課《物理學的重大進展》),談談我的認識和體會。
第一輪教學,我是這么處理這一課的: (1)教學目標:(略)。(2)重難點處理:(略)。(3)知識結構:①經(jīng)典力學。A.奠基-伽利略,研究特點:觀察和實驗。理論:自由落體定律等。作用:(略)。B.建立-牛頓,著作:《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研究特點:以實驗為基礎、以數(shù)學為表達形式,理論: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等。作用:(略)。②現(xiàn)代物理學。A.相對論-愛因斯坦,理論: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光電效應。作用:(略)。B.量子論-普朗克,理論:量子假說。作用:(略)(4)問題探究:為什么16世紀中期以后近代世界科學發(fā)展會出現(xiàn)新時期?牛頓、愛因斯坦在物理學領域各有什么貢獻?對人類文明進程分別產(chǎn)生了什么影響?牛頓、愛因斯坦等科學家有哪些品質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第一輪備課中,基本按照教學目標的要求,重點關注本課的基礎知識的梳理,忽視了教材邏輯的把握。
第二輪教學,注重教材單元目標教學的研究,加強對教材的邏輯鉆研,要求學生能夠通過近代科學的發(fā)展歷程,認識到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極大推動了社會生產(chǎn)力的進步,逐步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
雖然,經(jīng)過兩輪備課,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發(fā)覺學生在理解近代物理學和生物學興起的背景以及它們對人類文明進程所產(chǎn)生的影響方面總存在一些困難。其實,這就是我們備課中存在的一個問題,即比較看重的是教材的邏輯,鉆研教學的內容時主要關注的是教科書的敘述,重點則放在對課文的解讀上,并琢磨課文中子目之間的過渡。其實,要教好歷史,最重要的不只是搞清楚教材的邏輯,而是把握歷史的邏輯和認識的邏輯,只有真正處理好三種邏輯關系,教師在備課時能先從歷史邏輯入手,再結合教材邏輯的特點,組織好課堂教學,最后才能讓學生的認識邏輯得到真正體現(xiàn)和培養(yǎng)。于是,我的備課有了一些調整,在引導學生探究近代自然科學興起背景時,引用了恩格斯的兩段話:“(中世紀)科學只是教會恭順的婢女,它不得超越宗教所規(guī)定的界限。”“在中世紀的黑夜之后,科學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興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發(fā)展起來,那么,我們再次把這個奇跡歸功于生產(chǎn)”。然后出示一個自己制作的一張表格:
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人類的思想文化經(jīng)歷了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的歷程,并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特征。在這一過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發(fā)展。歷史(Ⅲ)著重反映人類社會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領域的發(fā)展進程及其重要內容,共有8個專題。其中三個專題圍繞著世界近代思想文化發(fā)展歷程展開,第四單元《近代以來世界的科學發(fā)展歷程》從教材的邏輯上看,反映了文藝復興以來,由于人的思想從宗教束縛中解放出來,重視實踐和理論的結合,促進了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尤其是歐洲的自然科學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數(shù)學、生物學、物理學、化學等眾多領域,理論研究取得了很多劃時代的成果,這些成果對近代歷史發(fā)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如果從歷史的邏輯來看,第四單元其實與第二單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fā)展》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表面上看,這兩個單元涉及的領域各不相同,然而不論是思想領域還是科學領域,它們都經(jīng)歷了要求沖破中世紀天主教會的束縛,追求人性的復蘇,探究科學的真諦這一歷程。所以,我引用了恩格斯的兩段話和設計了這一表格,學生在學習了第二單元后,對近代西方擺脫封建天主教會的思想控制有了一些認識,這有助于進一步理解近代物理學、生物學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必要性,也更容易理解近代科學發(fā)展對社會進步起到的推動作用。這樣的設計就是基于歷史的邏輯和學生的認識邏輯,
雖然新課程標準下對教師“怎樣教”和學生“怎樣學”有許多很新的觀點,并且引領著中學教師前進步伐,但是通過這一案例三輪的備課,我認為教師對歷史邏輯、教材邏輯、認識邏輯進行有機結合并不斷完善備課質量,提高講述的邏輯,這是歷史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歷史教師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不論課程標準怎樣變化,歷史教育的基本原則不能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級附屬中學歷史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