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理學作為一門主要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主要闡述了自然界的各種物理現象并探究其原因,反映各種物理現象間的相互聯(lián)系和差異,探尋物理現象所遵循的規(guī)律和研究物質的微觀結構,闡明人與物理的正確關系。因此,物理學科具有明顯的實驗性、綜合性、空間性、實踐性、推理性、和觀察性等特點,并非許多學生所認為的物理就是概念和公式,學物理只要劃一劃,背一背,套套公式就能了事。所以物理知識的學習就要著重于理解,即本篇文章所要講述的“悟”。這就要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時,應注意方式和方法,通過激發(fā)學習興趣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并以此為初中物理教學的根本目的。
關鍵詞:悟性教育;更新觀念;自主學習
一、 更新教學觀念,將知識學習要求的程度降低,是開展悟性教育的前提
初中物理作為次于語數外三個大科的科目而存在教學時間不足,學生學習重視程度不夠的實際情況。物理學科要求知識點掌握的程度,雖然每年都有所下降,但實際上一些知識點還是比較難于掌握,遺忘率非常高,如“凸透鏡的成像規(guī)律”“電磁轉換”等,如果硬要學生去死記硬背,會嚴重打擊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因此要做到教學上使學生通過“悟”來學習,就必須要求教師在教學思想上放下包袱,對一些難懂的知識點可以編一些口訣之類的東西,通過讓學生自己去感悟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學習欲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也即開發(fā)學生的潛力。在此基礎上,就能更好地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提高對物理學科的好感,為將來高中物理的高層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 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自主的學習方法是“悟”的要訣
各學科的學習基礎都是興趣。物理作為一門比較難學的科目,一直處于被動的地位,其教學更需要引起學生的學習欲望,否則學生就會放棄物理這一學科。但物理課本的知識編排過于抽象,趣味性不足,故事性不強,這就需要教師想辦法開展一些有趣味的活動和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1)觸類旁通,做好引導,理論聯(lián)系實際來理解。初中物理知識基本上是與實際聯(lián)系得較為緊密的,很多的理論都可以在實際生活中找到例證,如太陽、月亮和地球的運行規(guī)律導致的日食和月食,人的視覺暫留使我們看到的雨從空中下落時呈線狀和看電影;“物態(tài)變化”一章介紹的云、雪、雨、露等。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充分利用這些體驗來引導,如講到“觀察水的沸騰”時,我們不應單純講應如何做,更應讓學生親身體驗水從冷到熱的過程中水中氣泡和水聲音的變化,再結合我們平時家中燒開水的情形,這樣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2)妙用文學名句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由感性思維轉入理性思維是一種比較好的教學途徑,而物理知識的直觀感悟更是比較可用的。如講述《物體的運動》中關于運動的相對性時,教學中引用“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來幫助學生理解,其效果比老師講一萬句有用得多。又如講述“熱島效應”時,引用陸游的《秋懷》中的詩句:“城市尚余三伏熱,秋光先到野人家”,說明從宋朝人們就知道了“熱島效應”,這樣學生“悟”性便能加深。
(3)教學中運用對比的方法來使學生有所“悟”。運用對比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從中找出知識間帶規(guī)律性的東西。如講到“比熱容”時,可讓學生用沿海地區(qū)和內陸地區(qū)的晝夜溫差來對比,說明是因水的比熱容大而導致結果。這樣,就讓學生知道為什么城市規(guī)劃中都要建大量的人工湖。即既可以達到調節(jié)氣候,又可以使人和自然達到和諧統(tǒng)一。通過對學生進行對比思維的培養(yǎng),就能使他們在今后的學習中自覺進行知識的橫向或縱向聯(lián)系,樹立物理知識的全局感。
三、 培養(yǎng)外展思維是“悟”的提高
物理教學的感悟還在于舉一反三。物理課本的知識內容與一些時事問題密切相關,教師可引導學生運用物理知識去解決一些熱點問題,在增加物理知識的可用性的同時,又可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如講到“機械能和內能”時,就可以以我國的“神舟”系列飛船的發(fā)射和回收的熱點問題為例,讓學生根據所學能的知識,討論如何分析解決相關問題。通過討論,學生紛紛表示真正感到物理知識的實用性,學習的興趣更濃了。
慧根之深源由“悟”。因此,在實際教學當中,還需要對物理的教學要求進行一次全面的改革,特別是考試制度和內容的改革(本市教育部門現在已開始大力推行“三案·六環(huán)節(jié)”教學模式),使教師擺脫教材的困擾(初中物理教材編排過于松散,缺乏連貫性)以及作為分值較少的科目的掣肘(教學時間不足、課外活動時間缺乏等),充分豐富教師的課堂教學藝術,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和個性發(fā)展,做到教師放心、學生輕松的良好局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徐州市邳州市明德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