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規(guī)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這就要求我們要尊重客觀規(guī)律,按規(guī)律辦事,同時要把尊重客觀規(guī)律和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有很多英語老師經常會這樣抱怨:“不知為什么,我有的學生跟磁帶聽讀課文都那么多遍,還是記不住,不會背課文!”或是“我對學生都解釋了幾百遍了,總還有部分學生,不能理解!”以前我也一直有這樣的困惑,直到參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班,才真正明白了其中的緣由。其實,主要原因是我們忽略了每個學生在學習新知識過程中所獨特的認知方式,沒有真正依據(jù)規(guī)律,發(fā)揮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所致。
每個人由于成長過程中所處的環(huán)境不同,在學習過程中便形成了不同的風格。教育心理學經過長期的調查研究,把人的學習分為四種類型:視覺型、聽覺型、動作型和緘默-綜合型。①視覺型的人學習時,比較容易接受視覺信息,會把要學習的東西在腦海中組成圖像和片斷,他們的學習效率比較高。②聽覺型的人比較容易接受聽覺信息,知識經過老師講解后,他們就容易理解、記住,其學習效率也比較高。③動作型的學生不善于從書本接受知識,他們的學習往往要借助實際操作進行,這樣學習的效率自然就差一些,會運用身體的移動和活動來練習和理解。④緘默-綜合型的人學習的特點是:課堂上學習喜歡經常改變姿勢,常不能有正確坐姿。記憶時喜歡閉眼睛,在頭腦中再現(xiàn)學習的內容。有時喜歡邊走邊記。
中學生,經過了幼兒園3年和小學6年的學習,已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認知風格。而在我們長期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長期處于次要的服從的地位,教師以講解為主,書寫內容也較少,課堂比較沉悶。這樣一來,聽覺型的學生有所裨益,視覺性的學生次之,而動作型和緘默-綜合型的學生對于教師講解的內容,必然是一臉茫然,難于接受,往往成為后進生。在新的形勢下,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我們要充分了解規(guī)律,利用規(guī)律,采用各種手段為每個學生服務。
通過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理論,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要讓各種類型的學生都能學得好,就必須運用符合他們學習類型的方法進行教學,真正以學生為主體,才能事半功倍。英語教學的目的是為了交際,英語只是交際的工具,它有它自身的特點。我們若認真做到以下幾方面,一定在教育教學中會有所突破。
一、 充分合理利用多媒體、音像、書刊、網(wǎng)絡等教學手段
多媒體、網(wǎng)絡等先進的教學手段為英語教學創(chuàng)造了新的教學環(huán)境,能夠充分調動各種感覺器官的參與,滿足大部分學生的認知習慣,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了課堂效率。但是教師一定不能忘記板書設計和學生的合作交流,從而充分照顧到視覺型和動作型的學生。
二、 充分利用教材,精心組織活動,運用情景教學
《英語課程標準》中一個重要的理念就是采用活動途徑,倡導體驗參與。中學英語教材課本中有許多色彩鮮明的彩圖,圖文并茂,內容貼近學生生活。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內容,發(fā)動學生,制造情景,引出話題,在情境中活學活用英語,尤其關注動作型和緘默-綜合型的學生參與。認真做到:單詞要在句子中教授,短語、句子在情景中學習,從而避免枯燥乏味的學習,更好地學好英語。
三、 注重合作學習,互幫互助,共同進步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培養(yǎng)學生合作交流的習慣?!昂献鲗W習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鼓勵學生為集體的利益和個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務的過程中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焙献鲗W習活動能使學生體會到相互間的關心和幫助,使師生在多維互動、取長補短的過程中達到進取的境界。它有助于因材施教,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態(tài)度。英語課本的寫作單元和故事復述及編寫內容,為合作教學提供了很好的材料,便于學生全身心投入,在活動中體驗語言,發(fā)揮自己和他人的多人才智,多個感官參與,從而更好地應用語言。
四、 設疑啟智、巧設創(chuàng)新探索機會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設計新穎別致、并能喚起學生共鳴的問題。讓學生在獨立思想的基礎上,再進行集體討論,集思廣益。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識,讓學生自由地求異發(fā)散,編寫對話、故事等內容。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也得以真正提高。
總之,教育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探索與創(chuàng)造,它有著內在的規(guī)律。讓我們每位教師都依據(jù)規(guī)律,充分發(fā)揮我們的主觀能動性,關注每位學生的發(fā)展,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得到實現(xiàn),真正做到為了一切的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并不斷探索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才能真正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南京市浦口區(qū)浦廠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