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人一到73歲和84歲就心神不寧,擔心自己過不去這個“坎”。
這種說法起源于孔子和孟子死時分別為虛歲73和84。因為人們對孔子和孟子十分崇敬,稱他們?yōu)槭ト?,而圣人都在這兩個年齡死去,平民百姓就認為不容易邁過這個“坎”了。人都懼怕死亡,一旦周圍有人在這兩個年齡去世,就更加印證了它的“真實性”,加劇了人們的恐懼。
專家指出,疾病的發(fā)生和年齡沒有必然聯(lián)系。老人們之所以擔心過不去這兩個“坎”,更多的是心理問題。
因為進入老年期后,老人各項功能都開始衰退,患多種疾病的幾率會逐漸增加,大部分人在身體不好的情況下,擔心到了73歲、84歲時自己挺不過去,就會更加心煩焦慮,這種心理暗示會加重原有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北京電視臺一項調(diào)查顯示,在30萬份死亡人口檔案中,73歲和84歲死亡的人數(shù)不突出,近兩年這兩個年齡死亡的人數(shù)還在減少。
那么,老人該如何正確看待這兩個年齡呢?專家指出,除保障身體健康外,精神因素也很重要,要有樂觀的心態(tài)。越來越多的證據(jù)顯示,焦慮和抑郁狀態(tài)能夠影響人體的免疫系統(tǒng),而免疫系統(tǒng)受損會使人更容易發(fā)生各種疾病。因此,如果被一句俗語嚇倒,整天郁郁寡歡,倒真會給健康帶來負面影響。
(責編: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