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老師:您好!
我有一個學外語的人見人愛的女兒,畢業(yè)后在國家機關做辦公室工作,旱澇保收,令人羨慕。一個家境好、自己開公司的帥小伙兒愛上了她,就等著他倆結婚后,給家族添人進口了。
可女兒放著好日子不過,竟要辭職去西部當志愿者,我問她為什么?她去了到底能起多大作用?她說她不甘心一輩子就這樣過,很想到西部需要教師的地方去教孩子們英語。我問她結婚和生兒育女的事情怎么辦,她說,如果她連自己活著的意義都沒有找到,何必要急匆匆將另外一個生命帶到世上來。
這是何等的不可思議!如果詰問生命的意義,有多少人經得起拷問?為了一個虛無飄渺的目的,就把這來之不易的一切全拋開,這是什么邏輯?我真真是搞不懂!
田野
田大姐:您好!
您不必太過著急。您的女兒很有思想,您應該慶幸才對。女兒大了,她的未來只能由她自己安排。由于中國正處在劇烈變化的時期,使80后、90后與上一代人在心態(tài)、眼界與選擇事物方式上都有偌大的不同,因而代溝更為明顯。
其實把子女看成是具有獨立人格的他者,這對于從小接受做一顆螺絲釘文化的父母是需要學習的。傳統(tǒng)文化并不注重尊重他人的獨立人格,而更多地強調群體與家族。社會發(fā)展到今天,傳統(tǒng)文化應該調整,而調整只能從我們自己,從自己的家庭做起。
有人說過這樣的話: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兒女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自己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就越成功。從某種意義上說,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他人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父母與子女之間也應該保有。中國父母對兒女往往控制欲太強,不大尊重孩子的隱私。
這一代年輕人的父母思維模式、價值觀相近,在職業(yè)選擇上,看重穩(wěn)定的單位,認為最好去當公務員,可是這些價值判斷往往與今天的現(xiàn)實格格不入??紤]穩(wěn)定與社會福利,往往是曾經上山下鄉(xiāng)、受困于選擇匱乏的父母一代為兒女選擇工作的首要條件,不一定是她自己的意愿。
當溫飽這類人的最低需求不能滿足時,存活是人的第一要務;而當社會實現(xiàn)小康之后,精神需求的實現(xiàn)被提到了更高的位置。我想您的女兒的選擇是經過慎重考慮的。她不想立刻就過生兒育女、循規(guī)蹈矩的生活,她要的是生命體驗,要闖蕩與歷練,希望趁年輕去拼搏一把。這是她有志向的表現(xiàn),并非一時沖動。
趁著你們夫妻還沒進入老態(tài),放她自己按自己的希望活一把。哪怕她的“學費”不低,損失不少。決心我不能替您二位下,但是我明白一點,女兒的幸福是她自己的生命體驗,而不是靠父母替她設計。請相信與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這是兩代人相處的前提。有一個好的關系,理解可以逐步加深。
我的意見僅供您參考。丁寧
(責編: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