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我國國產(chǎn)動畫片迎來了創(chuàng)作的繁榮期,但這種良好的發(fā)展趨勢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卻急轉(zhuǎn)直下:社會變革帶來人民思想觀念的改變,以往陳舊的動畫題材難以適應變化了的大眾審美觀的需求;加上外國優(yōu)秀動畫片的引進,富有時代特征的選題和立意對我國動畫作品造成了強烈沖擊,我國動畫創(chuàng)作逐漸走向衰落。
[關鍵詞]動畫產(chǎn)業(yè);國產(chǎn)動畫;多媒體
一、國產(chǎn)動畫電影題材向著人性化、生活化的方向發(fā)展
所謂人性化,是指現(xiàn)今越來越多的動畫電影是以真實的生活、平凡的人物作為題材創(chuàng)作的基礎,而不是一味地講道理、“樹旗幟”。觀眾從影片中看到的,是和自己平常生活相差無幾的人生故事,而非生硬的做人哲理。其中一個重要特征,就體現(xiàn)在對角色性格的塑造上。
(一)以往的動畫角色性格單薄,缺乏生活氣息
八十年代中后期國產(chǎn)動畫中的角色,性格單薄,缺乏內(nèi)容,顯得極端和做作。似乎有為了達到宣教目的而“演戲”之嫌。這種特征與該時期國產(chǎn)動畫“教育式、哲理式”的風格是吻合的:通過動畫角色對某一事件片面地、激進地處理,從而導致不好的結局,從反面來教育觀眾生活中不能這么做。
比如:《八仙與跳蚤》(1988,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中的八仙們用盡各種法術都奈何不了一只跳蚤,最后小二輕輕一拍,就把跳蚤解決了。《抬驢》(1991,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中的爺孫倆因為過于在乎路人們的評論,最后只能抬著驢走了。這種風格的題材在當時的動畫作品中屢見不鮮。
(二)動畫角色的性格塑造向著人性化的趨勢發(fā)展
九十年代后期開始,動畫電影的創(chuàng)作題材不再拘泥于以往的“說教”模式,越來越生活化、真實化,動畫角色的性格也隨之豐滿起來。
《小兵張嘎》的動畫電影版本(2005,北京電影學院)就是以人物塑造作為經(jīng)典題材的突破口:“動畫……最為關鍵的,依然在于塑造嘎子這個可愛卻又有些不聽話、好勝的鮮活形象……?!?摘自《小兵張嘎》的導演闡述)。可見導演更想塑造的是一個真實的孩子“張嘎”,而不是以往愛國電影中臉譜化的模范。國產(chǎn)原創(chuàng)動畫電影《喜羊羊和灰太狼》中的大反角“灰太狼”,一改傳統(tǒng)動畫中對反角的丑化,傻氣中透著可愛,兇殘中又有溫情,比幾個“羊主角”們還要搶鏡。這在之前的國產(chǎn)動畫電影中是比較少見的。
現(xiàn)今國產(chǎn)動畫電影里,動畫角色的性格越來越豐滿和真實。擺脫了以往為了“講道理”而采用的單線式的、片面的角色性格塑造手法,國產(chǎn)動畫電影角色性格和題材的設計必然會更加精彩。這種人性化、生活化的題材創(chuàng)作方法勢必成為以后動畫片題材創(chuàng)作主流。
二、從“教育為主”到“快樂至上”
(一)八十年代中后期,“哲理小品”式的動畫題材說教意味濃厚
動畫作品的主要受眾群是兒童和青少年,因此其題材受到嚴格的審核和管控,發(fā)揮的空間并不大。健康的、積極的、教育式的、哲理式的創(chuàng)作主旨在整個八十年代甚至此前的動畫作品中常見不鮮。以至于一些國產(chǎn)動畫電影中的說教意味過于濃厚,反而失去了動畫片的娛樂本色。
八十年代后期開始,動畫電影短片主要開始走向哲理小品的制作2。例如動畫電影《不射之射》(1988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 紀昌從小就夢想成為天下第一神射手。他拜甘繩老人為師,老人告訴他,使用弓箭只不過是“射之射”而已。老人不用弓箭,以“不射之射”卻能使蒼鷹落地。紀昌在甘繩處學藝九年,回到邯鄲,卻變成了一個不識“弓”為何物,溫和慈祥、與世無爭的人。
這部奪得第一屆上海國際動畫電影節(jié)特別獎的木偶片,題材嚴肅而富有教育意義,雖然是動畫,卻不令人感覺到動畫片應有的放松愉悅。嚴肅的“說教”、深刻的寓意反而給人一種距離感。這種題材,我想很難在活潑頑皮的孩子們心中引起共鳴,雖“敬之”仍“遠之”。
(二)國產(chǎn)動畫電影主題的娛樂化特征
國產(chǎn)動畫在美術人才和制作硬件上并不落后,但題材觀賞性不足是其硬傷。為了吸引更多觀眾,國產(chǎn)動畫逐漸改變了以往嚴肅沉悶、刻板說教的題材特點,向著輕松娛樂、浪漫活潑的方向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在:
①多采用幻想題材
比如,2000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拍攝的真人與動畫結合電影《可可的魔傘》講的是一個優(yōu)越家庭環(huán)境中出生的小女孩可可,通過一把能飛的神奇雨傘認識到生活的真諦。《風云決》(2008年,深圳方塊動漫畫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 上海文廣新聞傳播集團聯(lián)合出品),改編自香港漫畫家馬榮成的漫畫名作《風云》。是一部帶有魔幻色彩的武俠動畫電影,對于國產(chǎn)動畫電影卻是一次題材上的新嘗試。
三、改變以往主要面向低齡觀眾的特點,有意識地拓展觀眾群
(一)日本動畫電影題材對我國動畫電影的影響
為了拓展觀眾群,增加國際競爭力,國產(chǎn)動畫題材改變了以往主要面向低齡觀眾的特點,有意識地吸引更多、年齡跨度更廣的觀眾。筆者認為,國產(chǎn)動畫題材的這種轉(zhuǎn)變,和借鑒國外動畫,尤其是日本動畫電影的題材有直接關系。
八十年代中后期,國產(chǎn)動畫電影的題材主要面向低齡兒童,說教意味重,但不深刻。相比之下,日本動畫電影題材則更加尖銳。不論是宮崎駿的《天空之城》中由于人類的貪婪導致拉普達城的滅頂之災;抑或大友克洋名作《Akira》里宣傳的末世論等等,都透露出對人性和社會倫理的思考,對戰(zhàn)爭以及日本未來的憂慮。其題材的立意和深度都遠超同時期的我國動畫。
參考文獻:
[1]顏慧、索亞斌,《中國動畫電影史》,中國電影出版社。
[2]顏慧、索亞斌,《中國動畫電影史》,中國電影出版社。
作者簡介:鄭玫,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