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我國的民事訴訟各類主體中,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是一個處境尷尬且備受爭議的角色,其原因在于我國民事訴訟法關于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分類的規(guī)定有明顯缺陷。應當中外民訴法的規(guī)定比較分析對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分類加以完善。
[關鍵詞]民事訴訟主體;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分類;完善
一、我國第三人制度與外國第三人制度之比較
美國聯(lián)邦民事訴訟規(guī)則將訴訟第三人分為兩類:其一是被追加訴訟的第三人(impleader ),是指在已經(jīng)開始的訴訟中,被告為了其抗辯需要,以第三人對其被訴的權利請求無責任為由而讓該第三人作為被告加入原來的訴訟。其二是訴訟參加(intervention),指原來不是當事人的人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而參加他人之間系屬的訴訟程。訴訟參加有兩種形態(tài):一是權利參加(Intervention of Right),二是許可參加(Permissive Intervention)。[3]
法國民事訴訟法中的第三人有三種:任意參加中的主參加、任意參加中的從參加和強制參加。主參加大概相當于我國的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制度,從參加是指第三人通過提出旨在支持一方當事人的訴訟請求而參加訴訟。在這種場合,第三人并沒有向本訴的原告或被告主張獨立請求,而是對當事人在訴訟中實施的不利于己的訴訟行為進行防御,因此類似于我國的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輔助參加人可以任意參加訴訟,也可以任意退出訴訟,由于其沒有獨立的權利請求,因此不存在是否敗訴的問題,所以沒有上訴權。如果在判決中輔助參加人要承擔義務,則該輔助參加人就可以自己的名義提出上訴,這一點和我國的規(guī)定相似。強制參加是指第三人被強制性地參加他人之間己系屬的訴訟。在正在進行的訴訟中,如果第三人沒有參加訴訟,則可能有權對將要做出的判決所判事由的權威效力提出異議,或者經(jīng)“第三人取消裁判之異議”途徑來對該判決提出攻擊,這種情況下,雙方當事人之一為自身利益就有必要促使該第三人參加訴訟。[4]
在德國和日本民事訴訟立法來看,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方式大致都包括主參加、輔助參加或從參加以及告知參加這三種形式,主參加指案外人以本訴當事人雙方為被告,對未決案件訴訟標的的一部或全部提起訴訟,是獨立參與的最基本類型,與我國的與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訴訟由很多相似之處。輔助參加和法國的定義相同?!霸谒碎g已系屬的訴訟中,因當事人一方的勝訴而有法律上利益的人,可以作為輔助該當事人而參加的訴訟。訴訟告知是大陸法系國家采取的一種訴訟機制,是指訴訟當事人一方在訴訟過程中,將其訴訟通知于因自己敗訴而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第三人。德國民事訴訟法在第72條對訴訟告知的要件作了規(guī)定,“當事人認為如訴訟結果對自己不利,自己可以對第三人提出擔?;蛸r償請求,或者第三人可以向自己提出請求時,即可在訴訟的判決確定前,將訴訟于審判前告知該第三人” 。由于事先進行了訴訟告知,就可以預防日后與第三人的訴訟中,對同一事實和權利關系作出與該訴的判決相反的認定和判斷,或使當事人陷入敗訴的窘境。根據(jù)告知,被告知人并不成為當然參加人,是否參加訴訟由他自己決定。但不論其是否參加,均視為參加,受參加效力之約束[3]。
二、我國關于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分類的學說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一些學者主張根據(jù)利害關系的內(nèi)容,將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分為權利性、義務性、權利義務性第三人三種類型,[5]這種分類對解決我國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制度的弊病作用不大,這種對利害關系權利義務的劃分均指實體上的權利義務,而當事人究竟是享有實體上的權利還是負有實體上的義務,這之間的差異不能作為當事人在程序上被區(qū)別對待的根據(jù)。例如我們不能說享有實體權利的就是程序法上的原告而負有實體義務的就是程序法上的被告,也不能說享有實體權利的比負有實體義務的享有更多更少或不同的程序權利。
近年來學者在考察大陸法系、英美法系代表性國家的訴訟參加人、訴訟第三人制度基礎上,著手對我國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進行了分類研究,提出了新的見解。張晉紅教授主張借鑒美國的做法,從我國傳統(tǒng)理論所認識的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中另行劃出一類,并稱之為“被引入的第三方被告”,即本訴的被告基于認為第三人對本訴原告的訴訟請求負有責任,而要求其作為自己的被告參加訴訟時,該第三人即為被告引入的第三方被告。從法理上看,第三方被告是本訴被告以訴的方式引入本訴的,他當然享有訴的一方當事人所應享有的訴訟權利義務,自不應當被稱為“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在“被告引入的第三方被告”從傳統(tǒng)論分離出去之后,剩下的就是真正的“細分后的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6]有的學者主張另設一“準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制度,即案外人與正在進行的訴訟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時,當事人一方向案外人或案外人向當事人一方提起訴訟,使案外人以準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身份進入本訴中來。在承認準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同時,還必須承認輔助參加地位的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即輔助參加人。如果出于主客觀因素不能在一個訴訟中把第三人引進來以解決兩個相關糾紛,就需要通過“參加效力”的作用讓第三人成為真正的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讓其輔助本訴一方當事人參加訴訟。[7]有的學者主張,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制度實際上已不復存在,我國應當取消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制度,把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分解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第三人以原告身份起訴本訴原被告和被本訴原被告提起訴訟的第三人,兩者和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可以統(tǒng)稱為第三人,形成第三人之訴,同時取消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這種容易產(chǎn)生誤解的稱謂。另一部分為主動申請參加到他人已經(jīng)開始的訴訟中、支持一方當事人參加訴訟并為其提供證據(jù)的證人,享有證人的訴訟權利和義務。[8]
三、結語
從以上觀點可以看出在目前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權益受到漠視的情況下,都是考慮如何有效地實現(xiàn)對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合法權益的保護,在司法中能切實解決實際問題,產(chǎn)生積極的社會效果。但是其在名稱上容易與原有的無獨立請求權制度的規(guī)定相混淆。要借鑒外國相關的立法制度,設計出適合我國國情的制度。通過對英美法系國家的追加第三人制度和大陸法系國家輔助參加制度的比較和分析,賦予我國現(xiàn)行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中的一部分完全的當事人地位有利于其權利的有效保護,實現(xiàn)訴訟的終極價值。針對目前我國地方保護主義盛行,法院喜歡依職權追加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并且大多數(shù)追加的目的在于要求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嚴峻事實,可考慮把現(xiàn)行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分解為被告型第三人和輔助性第三人。被告型第三人相當于英美法中的第三當事人被告,是由原訴中的被告(或反訴中的被告)對第三人提出的對第三人之訴而加入到訴訟中來的,從而符合訴的原理。被告型第三人享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和義務,具有完全的當事人地位。法院必須對原訴和參加之訴兩個訴合并審理,分別作出判決。在我國原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中,凡可能在案件中被判決承擔民事責任者,都應歸類于被告型第三人。輔助性第三人相當于大陸法系中的輔助參加人,在訴訟中不具有當事人的訴訟地位,不具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任何情況下都不應當被判決承擔義務或享有實體權利,其作用在于輔助訴訟的一方當事人,幫助該當事人在訴訟中獲勝,以維護自己的利益,是原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分出被告型第三人后余下的部分,是名符其實的“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
參考文獻:
[1]常怡.民事訴訟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173.
[2]江偉.民事訴訟法專論 [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209.
[3]常怡.比較民事訴訟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375--376.
[4]喬欣,郭紀元.外國民事訴訟法[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145—146.
[5]譚兵.民事訴訟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193-194.
[6]張晉紅.民事訴訟當事人研究[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1997,288.
[7]江偉.民事訴訟法專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210.
[8]儲育明,王昌來.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制度分解與重構[J].河北法學2002,(4):53.
作者簡介:王偉(1981—),男,河南商丘人,碩士,主要從事法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