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作品結構和情感方面對小提琴曲《金色的爐臺》予以分析。小提琴獨奏曲《金色的爐臺》。原為創(chuàng)作歌曲《毛主席的光輝把金色的爐臺照亮》,由上海冶金工業(yè)局歌曲學習班在文革后期集體創(chuàng)作。歌曲取材于毛主席視察煉鋼廠與工人親切交談時的場景,后由作曲家陳剛改編為小提琴獨奏曲。
[關鍵詞]小提琴;織體;調性布局
該作品感情真摯,旋律優(yōu)美,樂思發(fā)展自然巧妙,結構布局合理勻稱。
樂曲一開始在鋼琴伴奏的四度疊置的和弦琶音背景伴奏下出現(xiàn)。旋律按民族五聲調式進行組織,一股中國民族風味迎面撲來是樂思的初次陳述。第三小節(jié)的五聲性分解和弦小琶音由低到高上行進行,以純四度和大二度為主要音程,且為散板,這些技術因素的綜合運用營造了一種和諧勻稱的中國傳統(tǒng)式音樂美感。速度由慢至快,力度由弱變強,形成一股向上的推動力,勾勒出行云流水般的意境。加四度音的B徵調式主和弦在高音區(qū)用顫音進行演奏,如流水般潺潺,為該部分曲調在婉轉之余奠定了清新雅致的藝術格調。接著由中音區(qū)一平行四度的旋律進行向上補充推進,最后以一個由低到高的長琶音結束鋼伴的引子部分,為小提琴主旋律的進入進行了很好的鋪墊和恰如其分的前期準備。
小提琴在引子后緊接而至,旋律調性建立在E宮調上,旋律性格明快,情緒剛勁豪邁,在此時強烈突出了小提琴的旋律地位,鋼琴以和弦長音的形式加以襯托。旋律首次進入采用合頭換尾的雙句體結構,給人以深刻的印象。第一句結束于E宮的屬音,構成半終止,形成向前繼續(xù)發(fā)展的趨勢;第二句結束于該調六級的下中音,形成開放型終止,之后經過一個一下一上的波浪式過渡句結束于E宮調的屬音,且由顫音走法進行演奏,以此來逐步引入主題的進入。此段中,E弦上高把位的音準需要注意。
主題在A宮調上進入,旋律真摯感人,親切婉轉。在主題陳述一遍過后,在高八度音區(qū)又反復了一遍,同時鋼伴部分由十六分音符與八分音符的混合使用變?yōu)檫B續(xù)的十六分音符,旋律的音區(qū)提高加之伴奏部分節(jié)奏的緊密使得樂曲整體的情緒更加激動,感情更加熾熱,恰當?shù)乇憩F(xiàn)了煉鐵工人奮發(fā)向上態(tài)度和積極昂揚的姿態(tài),充滿斗志。緊接著由鋼琴部分在高純四度的D宮調上再次奏出主題音調,小提琴在高音區(qū)做陪襯式應答,與之前的部分形成樂器聲部間的復對位式對話關系。在給人加深印象的同時,深化了樂思,豐富了該曲的音樂表現(xiàn)力。之后小提琴重返旋律地位,力度進一步增強,速度加快,情緒更加激動,引出了“熱烈、戰(zhàn)斗地”中間發(fā)展部分,小提琴部分在使用雙音加強旋律的同時,鋼琴部分使用強音和弦與跳音的交替進行,使音樂形象變得堅定、果斷。樂思充分展開發(fā)展。矛盾沖突因素有所增加。與開始部分的延展抒情情緒形成對比。此段旋律親切舒緩又不缺乏剛毅之情,中間出現(xiàn)了一些三度、六度及純五度的雙音需要多加練習,長音上的顫音在力度的變化與表現(xiàn)上需要格外的注意。
在發(fā)展型中部中,同樣采用了小提琴和鋼琴間的復對位形式,使樂思發(fā)展衍伸更加充分,主題形象更加鮮明突出。除此之外,作者還巧妙運用了轉調發(fā)展的技術手段,調性布局巧妙而嚴謹,使得樂思在變化中謀發(fā)展,在發(fā)展中凸顯變化。中間展開部分由B羽調式開始轉入G宮調式,鋼琴部分則隨后在D羽調式上演奏旋律部分,與小提琴部分交相呼應。在經過了一段激昂的帶有號召性的段落之后,中部主題再一次在E羽調上變化重復奏出,旋律節(jié)奏與鋼琴伴奏部分織體與中部開始部分基本相同,只是變換了調性,經過了一系列過渡部分之后,一段親切舒展的旋律緊隨而來,其性格特點與樂曲開始主題相呼應,為向主題的再現(xiàn)做好情緒與旋律特征上的準備。
在經過了中段和之后的過渡后,樂曲的呈示部分主題在原調上高八度再次奏出,全曲進入再現(xiàn)部分。鋼琴左手部分織體使用三十二分音符密集形式,與小提琴激昂飽滿的情緒相配合,共同使全曲的情緒達到頂峰,思想感情進一步得到升華。樂聲由弱到強,由急變緩仿佛把我們帶進了那個具有浪漫紅色的激情年代。該主題第三樂句速度加快,情緒更加激動,直接將樂曲推動向光輝燦爛的結束部分,在二級大三和弦的有力支撐下,樂思有強烈的向前進一步延展向收束的趨勢,在一段建立在A宮調式主和弦上的連續(xù)三連音的華彩旋律音型在高音區(qū)直沖而下,將該曲主調調性進一步明確、加以鞏固,并使該曲結束部分形成一瀉千里的磅礴氣勢,將主題旋律最終一璀璨的華彩段形式完全終止,給人以酣暢淋漓的藝術享受。 全曲由引子、主題、發(fā)展、再現(xiàn)、補充終止幾部分有機組成,風格明確、樂思完整、情緒發(fā)展連貫流暢、調性布局合理、聲部間對話生動自然。整篇曲子在開頭出現(xiàn)的兩句引子琶音跨度較大,中間部的雙音音準是練習的一大難點,快板對右手的力度控制能力要求較高,需要長期不懈的練習方可輕松完成。結束部的換指八度及十度是此曲的又一難點。此曲氣勢磅礴充滿激情,對于右手的運弓要求比起單純的左手技巧更為甚之。由于力度的不同弓子與弦的接觸點也要相應的發(fā)生變化以求得結實飽滿的聲音質量。
總之,該曲遒勁剛健,氣勢恢宏,極具鼓動性、藝術性和思想性。是一首現(xiàn)實主義與理想主義并存的中國特色的小提琴獨奏曲。
作者簡介:郭勝男(1989—),女,安徽淮北人,西北民族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