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應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培養(yǎng)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大力開展探究學習。于是,自主學習,便成為新課程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開放;自主;指導;發(fā)展
開放式教學從課堂教學的題材來說,它不僅可以來自教材,也可以來自生活,來自學生。就課堂例題或練習題而言,開放式教學要體現(xiàn)答案的開放性、條件的開放性;從課堂師生關系來說,它要求教師既作為指導者,更作為參與者,它既重視教師對學生的指導,也重視教師從學生的學習中汲取養(yǎng)料,更重視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所謂“學生自主學習”,就是以學生為主體自行組織學習,把教育的指揮權放到學生手里,把問題的擁有權放在學生手里,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人,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這種學習是教師要采取平等、開放、誠實的態(tài)度與學生共同研究討論的過程;是學生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和實踐性的過程;是師生協(xié)調呼應、形成和諧共振的“教學場”,達到教學相長的過程。我結合初中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設立了三個階段目標:第一階段——注重培養(yǎng)習慣,激發(fā)興趣,改變觀念;第二階段——重視積累,講求合作,樂于探索;第三階段——注重總結,廣泛遷移,提倡個性。在具體一堂課中,我特別注意這樣幾個環(huán)節(jié):
教學時空的設置——為學生自主學習給予時間與空間的保障
1、安排好學生參與學習的時間、聽的時間、觀察的時間、思考的時間、動口的時間、動手的時間,甚至嘗試錯誤的時間;提供給學生想象的空間、體驗的空間、互動的空間、表現(xiàn)的空間。原則上至少有三分之一時間,最好是達到三分之二的時間。但這個安排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讓學生主動性一步步地發(fā)展和形成。
2、營造一個平等、尊重、民主、和諧、合作、積極的課堂氛圍,來支撐及推動“開放——自主”學習的展開,讓學生感覺課堂的心理時空是那樣的廣闊和豐富,讓他們在課堂上有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讓他們感到思考的樂趣和想象的神奇,讓他們感到學習是一種豐富的人生體驗,使他們滿懷無窮的探究欲望。
教學方式的改變——為學生自主學習搭建最大的舞臺。
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和模式嚴重束縛學生的個性和能力發(fā)展,特別是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高素質教育要求化學教學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實施教學開放性,即要求教學方法的多樣化。教師可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來因材施教,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可采用啟發(fā)、發(fā)現(xiàn)、討論、探索或以上各種教學方法相互配合,以期達到最佳效果。發(fā)揮學生主體性,教師“導而弗牽”,以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合作學習三維度為基本特征的學習方式及其對應的教學方式的作用則更為凸顯。而教師的指導則是學生踏上成功之路的基石,我認為教師的指導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
(1)首先要指導學生內化教學內容。自我學習,一方面要發(fā)揮學生的自主選擇性,另一方面又要完成本節(jié)課的基本內容,教師要有效引導學生教學內容,需注意:首先應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的基本要求。其次在引導學生學習教學內容時,所列的學習要求難度要適宜,且要有彈性。最后教師還可列出思考提綱,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一般來講,思考提綱的問題要有一定深度,學生需對知識系統(tǒng)理解后才能回答。實踐證明,這樣的思考提綱不僅可以有校地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學習,而且起到了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的作用。
(2)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
如果沒有合適的學習方法,學生不可能很好地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時,應知道學生掌握多樣的學習方法,并幫助學生根據(jù)自身實際及學習任務靈活運用。如在閱讀教材或其他資料時,閱讀的方法很多,有“瀏覽法”、“設疑法”、“五步讀書法”、“圈點摘要法”等。學生因跟自身情況選擇。同時,學生在學習時會遇到大量的規(guī)則、定理等。一般來說,教師可指導學生運用歸納法和演繹法來學習。而自主學習中更多采用歸納法,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規(guī)則。教師在指導時,要有足夠的耐心,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學生嘗試并作出正確的歸納后,要及時、適度地進行引導。
(3)指導學生根據(jù)問題要求自行設計實驗
化學教學既有化學現(xiàn)象觀察與實驗的直觀教學,又有高度抽象思維活動的理性教學。針對教材特點,結合課堂學習目標,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把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去思考、去討論、去實驗、去發(fā)現(xiàn),教師要在設計學生“如何學”上下功夫。讓學生根據(jù)問題要求自行設計實驗,不但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與聰明才智,嘗試科學實驗探索的方法,增強科學研究的創(chuàng)造意識。而且,學生學過的知識可以在實驗設計中得到綜合應用,實現(xiàn)理論聯(lián)系實際和提高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知新、王祖浩編《化學學習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
[2]王祖浩,等.化學新課程中的科學探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3]邵瑞珍,張渭城.布魯納教育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3.
[4]郭道勝著《做一個思想的教師》.山西人民出版社
[5]朱慕菊主編《走進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劉國華,溧陽市強埠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