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明宮詞》是一出以現(xiàn)代人的眼光來解讀被塵封的歷史的電視劇,以武則天與太平公主這一對母女一生情感和權力的矛盾爭斗為主線,向人們講述了大明宮中種種復雜吊詭的愛恨情仇,一個個充滿傳奇色彩又飽含人生力度的故事?!洞竺鲗m詞》是復調式的多聲部,代表不同立場的多元話語在文本共存。在劇本外,《大明宮詞》同樣一部眾說紛紜、頗具爭議的歷史電視劇。這體現(xiàn)在生產媒體與觀眾的文化談判中,文化霸權爭奪戰(zhàn)從一開始就沒有停息過。
[關鍵詞]《大明宮詞》;文化霸權;武則天
在影視界這個話語競技場,每一文化主體在生產影視產品的同時也在生產著自己的意義,然后力求通過消費者/觀眾的接收,實現(xiàn)自己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同時觀眾的反饋又會反過來對生產者產生影響?,F(xiàn)實中的情況是,任何一方要獲得談判順利都并非易事。本文將以《大明宮詞》為例,從四個方面探討這一問題。
一、大眾文化的崛起與戲說歷史劇的浪潮
20世紀90年代初,伴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逐步建立的同時,裹挾著商業(yè)大潮的滾滾而來、消費文化的洶涌滂湃,原先處于文化霸權地位的精英“元話語”走向衰落,以“大眾文化”為主導的多元性文化格局得以產生。
在這樣一種錯綜復雜的經濟、文化格局中,當代影視文化界成為了各方話語爭奪文化霸權的競技場。由于受文化和歷史傳統(tǒng)的影響,歷史劇一直是電視劇這一藝術形式出現(xiàn)以后的一個重要類型,新的社會語境的春潮萌動,漸次興起,深刻刺激著電視歷史劇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先是港劇《戲說乾隆》(1992)的引進,一陣“戲說”風潮掠過千家萬戶熒屏,在帶來了歷史劇創(chuàng)作的持續(xù)升溫。此后《宰相劉羅鍋》、《還珠格格》、《雍正王朝》等作品一再引爆熒屏,收視率也高居不下。一時間,秦磚漢瓦的大氣磅礴,唐詩宋詞的綺麗繁華,明清宮廷的血雨腥風,彌漫于熒屏世界。
由此可見,《大明宮詞》的誕生是順應歷史文化浪潮的。這首先奠定了《大明宮詞》的消費市場基礎。事實上這也是文類作品向主流文化霸權屈服的一種表現(xiàn)。同時,現(xiàn)實主義的改變催生著新的文化逼真,這使《大明宮詞》以反叛傳統(tǒng)歷史劇的面孔出現(xiàn)而不會被指責為離經叛世,易于被人們接受。
二、通俗文化生產與社會主流意識的合作
電視劇作為一種大眾傳媒,其制作和發(fā)行常常要受到來自外部和內部各種權力機構及掌控者的干預、審讀與“過濾”,而這些權力背后就是似乎無形無際但又無所不在的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帶有強烈的宣教性與強制性色彩,并壟斷了對大批通俗文化的“先判斷”。于是對于通俗文化而言,它十分懂得主動謀求與社會主流文化的合作,以共謀的方式搶奪文化霸權。《大明宮詞》采取的策略主要體現(xiàn)在兩方面:
(一)尊重藝術規(guī)律的創(chuàng)作理念
《大明宮詞》在宏觀的線索上是依照歷史發(fā)展脈絡的,很多故事亦是在《資治通鑒》之類史書中有據(jù)可查的。但導演顯然沒有滿足于亦步亦趨于史實,而是把重心放在了塑造人物上。從分量很重的太平公主、武則天到階段性出場的李顯、武攸嗣,身上都閃現(xiàn)著人性的光芒。這種合乎藝術規(guī)律的創(chuàng)作理念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并無冒犯的地方。
(二)堂而皇之的主題包裝
《大明宮詞》以探討“權力和愛情”“愛情和人性”作為“正名”的主題包裝,這些主題有其嚴肅性和深刻性。于是最后獲得了中央電視臺、各級宣傳部門的支持,在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合作中順利走向大眾,再進一步實現(xiàn)自己的霸權雄心。
三、面向大眾的姿勢
《大明宮詞》曾獲得當年的電視金鷹獎網(wǎng)上票數(shù)第三名,可見它的風云一時。 “大眾”作為在影視文化格局中一個最重要的文化主體,如何使《大明宮詞》在保持其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基礎上消費業(yè)績也不菲,從而掌握文化談判過程中的主動權,無疑是制作方首要考慮的問題。我認為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大明宮詞》生產者采取了兩類措施:
(一)全明星陣容的號召力
《大明宮詞》一劇中明星聚集,由中國影視界最具“美”名的女演員陳紅演繹從青年至老年的太平公主,大眾關注度居高不下。而因《喜宴》、《紅玫瑰白玫瑰》等影片一舉成名的臺灣小生趙文瑄則一身兼二角,其中對深宮男寵張易之的詮釋更顯其表演張力。臺灣著名演員扮演面慈心狠的武則天。因劇集《人間四月天》而成為“臺灣小天后”的內地演員周迅,以少女時期的太平公主出現(xiàn)在前十一集中。而在當年人氣迅速攀升的傅彪也在劇中出演配角。劇中其中人物的扮演者(如賀蘭氏、安樂公主、韋皇后)也相貌清麗,氣質不俗,也都是各具號召力的明星。俊男美女迎合了通俗文化的視覺快感要求(許多觀眾就曾明確表白,之所以愛看《大明宮詞》,是因為女演員漂亮),眾多大牌明星的存在使觀眾的期待心理益加膨脹,再加上新聞媒體的宣傳,這樣的電視劇收視率自然不低。
(二)精美絕倫的制作
說《大明宮詞》像一朵奇葩,是從它細節(jié)的刻畫、背景音樂的烘托乃至一些小道具、小飾物的裝點,無不能看出這部戲制作的精巧與用心。由著名音樂人林海設計的背景音樂不僅委婉動聽,更兼與劇情水乳交融,關鍵時刻每每把氛圍烘托得恰到好處,徹底打動觀眾。導演李少紅曾坦言,在后期制作中花了很多功夫,包括聲音、配音、音響處理都超過了一般電視劇常規(guī)的作法,做得很累。服飾等方面則是全新的視覺沖擊。來自臺灣的葉錦添一反傳統(tǒng)國產歷史題材電視劇的色彩基調,賦予《大明宮詞》亮麗鮮艷的色彩,無疑令觀眾賞心悅目?!洞竺鲗m詞》有別于其他歷史題材電視劇最獨特的個性還是那充滿了文采的劇情旁白、人物對白和心靈獨白,詩化的典雅長句、半文半白的語體、類似于舞臺表演式的臺詞,確實令人耳目一新。眾多元素結合在一起形成文本的強大張力,并成功地拉攏了一大批觀眾。
四、通俗文化的價值抵牾
在《大明宮詞》因為風格獨特,別開生面獲得一片叫好聲時,某些看似優(yōu)點的特征卻也正是它的缺陷所在。大眾的文化修養(yǎng)、審美取向從來都是參差不齊的,電視劇很難做到老少咸宜,廣受各個階層各個年齡的人群的歡迎。
《大明宮詞》并不是簡單的取悅大眾的作品。它堅持原則立場,即使有一層通俗文化的商業(yè)包裝,骨子里也絕不泯滅自己的個性。這在很多程度上決定了它的主要接受人群。據(jù)央視的調查報告顯示,《大明宮詞》的觀眾大部分是有著高學歷的青年、中年人士,這些人有穩(wěn)定的收入,無憂的生活,一定的自我休閑時間,也就是所謂的小資一族。
其余的人群便明顯地表現(xiàn)出了對《大明宮詞》的價值抵牾。情節(jié)的拖沓冗長,電視劇對舞臺劇的模仿限制,空靈虛幻的大段臺詞,這些因素都是對觀眾忍耐極限的最好考驗。
特別是作為片中最為出色的當屬那貫穿全劇的極具現(xiàn)代感的語言,不論是旁白還是對話,均讓人回味無窮,時而行云流水,時而驚心動魄,以金屬一樣的力度和水袖一般的柔媚,深刻體現(xiàn)出人物內心的復雜多變與矛盾沖突。然而這些排山倒海的旁白和對白,又恰恰成了它致命的硬傷。新奇可以吸引一個人,但不足以穩(wěn)固一個人對它的執(zhí)著。所以,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人在發(fā)現(xiàn)了這樣一部好劇后,堅持不了多久,就被這種因形式帶來的文藝腔,嚇得落荒而逃。連篇累牘的文學對白讓人在漸漸乏味中產生了審美的疲勞。這便是過猶不及的由來。
綜上,從《大明宮詞》的制作、發(fā)行和觀眾的接收情況來看, “思想性“、”藝術性”和“商業(yè)性”這三方力量在文本表層達到了一種平衡,而不是真正實現(xiàn)了“三贏”。因為“共謀”只是權宜之計,而意識形態(tài)的不同則決定了“斗爭”的永恒性。從當前那些“三元合一”的版本來看,“共謀”的基礎在于對“票房”和“收視率”的共同追求,因為這是他們發(fā)揮自己意識形態(tài)功能的一個起點,他們都希望通過這一起點,被他們賦予了“身份”的觀眾能夠走向他們的意識形態(tài)陣營,但同時這也構成了它們之間永不可能調和的矛盾性。在此意義上,“三元合一”永遠只能是一個“烏托邦”,而生產媒體和觀眾之間的文化談判也永遠處于進行時,文化霸權的搶奪戰(zhàn)在共謀與斗爭的話語競技場中永不止息。
作者簡介:伍麗娟(1980—),大學本科畢業(yè),廣東省高要市人,深圳市第一職業(yè)技術學校,深圳市羅湖區(qū)解放路深圳大學成人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