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清乾隆初年,石灣制陶業(yè)生產進入全盛時期,制陶行業(yè)從明代的八行增加至二十八行。為規(guī)范經營,各行業(yè)先后正式訂立行規(guī),統(tǒng)一計件或定額工資標準。行會的出現,對石灣明清時期陶瓷生產逐步進入規(guī)范化經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石灣制陶業(yè);行會;行規(guī)
石灣陶業(yè)行會始于明代。行會基本按產品類別、工種類別和地域界限來劃分,是實行自我保護的一種組織形式,各自定有行規(guī)。
1 陶業(yè)行會的分類
石灣陶業(yè)明代時分為八行,乾隆初年增加至二十八行,至清末民初更達到三十六行,以產品類別劃分的主要有二十四行,各行會都冠以堂名,分別有??诖笈栊?、水巷大盆行、花盆行、缸行、埕行、邊缽行、橫耳行、茶煲行、缽行、白釉行、古玩行、黑釉行、豬煲行、高博行、塔行、面盆行、茶壺行、金箱行、盞碟行、瓶油行、箔金行、尾燈行、洋瓦行、瓦鑊行、金釉行、電具行等以及陶釉行、砌窯行、搬運行等配套行業(yè)。行會界線很分明,行會之間各類產品不準互相模仿和侵越,互相不能侵犯。各行均具備一整套的生產和銷售體系,組織完善,并有東家(業(yè)主)、西家(工人)兩種行會組織。行會組織通常擔負起監(jiān)督本行行規(guī)和工資條款執(zhí)行、聯(lián)絡東、西家并維護其權益、維護本行自身利益的職能,即“內而厘定行例,以杜內部之哄爭;外以樹立團體,以杜外界之濫入。” 行會的出現,促進了石灣明清時期陶瓷生產逐步進入規(guī)范化經營。
2 陶業(yè)行會的入行
制陶工人要入行絕非輕而易舉之事,各行技術性較強的制坯和煅燒兩個主要工序,只能由已入行的工人做。如沒入行的,只能做練泥工序或做些幫工,工資低人一等,甚至只有入行工人的幾分之一。各行制陶技術,規(guī)定只傳男不傳女,女工只能做少數的日用器皿或美術產品。各行會從業(yè)人員都要繳納“行金”入行。光緒年間入行費分為三種:第一種是父教子。凡父親已入行,兒子(只承認有血緣關系的)要入行的,要交入行費9元白銀,分三年交清。 第二種是兄教弟,即兄已入行,弟要進廠做工,要交入行費18元白銀,分三年交清,并要先做兩年學徒。第三是從師學藝,即無父無兄在行做工的,如要進廠當學徒,每季交入行費白銀12元5毫,學徒期為6年。
3 陶業(yè)行會的行規(guī)
陶藝花盆行是石灣制陶業(yè)大行之一,包括有文如壁、吳奇玉、寶玉、均玉、黃古珍等大小店號70家以上。從佛山市博物館收藏的乾隆六年《花盆行歷例工價列》以及光緒二十五年重新修訂的《陶藝花盆行規(guī)》,可看到該行會產品種類之豐富,行會組織管理之嚴密,窺見當時石灣陶業(yè)的繁榮。乾隆六年的《花盆行歷例工價列》主要是列出各類產品共322個品種的工價,在制訂時“聯(lián)行東西家會同面議各款工價實銀,不扣不折”,工價的高低,以所造器物大小、復雜程度、耗時耗工的多少而定,還分為上等價、中等價和下等價三列,非常具體細至。至光緒二十五年重新修訂的《陶藝花盆行規(guī)》,已不僅是規(guī)范工價,而包括了入行和收費的規(guī)定、行內物件計價管理、行會組織管理、用工、獎罰、假期、節(jié)令、民俗活動的規(guī)定以及各項收支管理,長生會(行會內福利救濟基金組織)資金的管理等多個方面,議定的各條款內容共有18條:
一議:四方君子到店學師,以□年為滿。每季入行銀一十二元五毫,爿兌,其行銀以□年分□季交清。每季交入行銀一十二元半,以每店每六年教一徒,此人未滿六年,該店不準另入新人。倘有學師未滿,不得私往別店;或學師人半途退縮轉行別業(yè),前入行費之銀作為烏有;或有學師上工,因東家不合用者,例不準作滿師,仍要滿行另招新人投行學藝。倘有外人投師學藝,年方有三十余歲者,雖現有東額,一概不準其入行學藝。倘該店未有入行之人在此雇工,我行人不得與其同伴。
一議:眾行友所收到東家的定銀,無論多少,不扣是(以下缺字)。
一議:我行到某號要先交糧銀,每位二大元,以作米(以下缺字)。
一議:我行內人等,五月初五、八月十五節(jié),請各伴敘(以下缺字)。
一議:父教子九大元,兄教弟十八大元,分三年為滿(以下缺字)。
一議:行內物件工價,歷依行例,我行友不得私自求加增,不得私自減價。如有作弊,報信確證,定將此人傳行,東西均同議罰,將此銀一半歸行內傳費,一半歸謝報信花紅。
一議:長年按伴如有收過東家銀者,務宜陸續(xù)退還,或往別店未曾清還該號,傳貼要此人自己挺身議妥如何退還,方準在本行開工。倘有喬難勒詐,任從扣回定銀,推辭不用;或東家半途推辭,定銀不得扣除。倘西行收定之后,或不做,或中途退縮,定銀還雙倍。
一議:長年自正月十二、三開工,至十二月廿四、五,歲底完工。年內不得私往別店散插;或有私請別店長年散插,每名罰銀二大元;倘經明行內暫請?zhí)孓D,照料灶上二三燔,不在此例。
一議:二、八月神功之期,當班值理,自舉公正之人,總管數目銀兩,會同定各物酒席,不得濫報多開等弊。支結各項,或扣銀,或實銀,照例開支,不得私減肥己,以昭誠信,如有此弊定當議罰。
一議:無論行銀多少,每季必須先預二十兩銀進入長生會內,而后開支各款費用。主會行友不準借用,行銀支消之外,存銀多少,盡歸長生會內,到對季之日,將進支全盤數目粘貼會所,以昭公道。倘數不公平或兜吞等弊,為當班主是問,不得推諉誰人身上。
一議:每季神功,先五日,主會到各店登學師之名,其入行銀,議五日先交一半,余一半限以至遲對月十八日一概交清,如不交足,即要該店著此人即停工。倘有抗違,定然傳貼通行,將此人永遠出行,決不徇情。如有私情暗庇,知不通傳者,將此人議罰。
一議:每季十七日,各號行尊行友注明每季每各交炮金一錢,連席金一應交到會所,領帖赴席。如欠炮金不準領帖。每號議預酒一席,回店支還酒米銀一錢二分,至于當班主會及管理長生會之店號,與前者勞于行內者,三人先行領帖,不用席金。其彩炮金由管銀主會另貯,撥歸長生會用,毋得混亂。
一議:該班主會,自十七晚在會所酌敘至十九晚上,每餐三席及出入費用,每班主會支還茶銀一兩二錢正。上班主會到二、八月初十日,將行箱數部等件,一應照部內點明,轉交下班管理。倘有無恥之輩,私偷席上什物,指名確據,將此人罰銀五大元。如不肯罰,傳帖通知將此人永遠出行。
一議:行中遇有要事酌議,當班主會代為傳帖通知,如遇有關于行內緊要事者,必須先與董事者酌量而后行帖,不得擅自散帖,以滋事端。倘有違例,公同議罰。
一議:行內長生會倡建于光緒丙寅年,幸籍東西,共成美舉。奈現積蓄無幾,愿我同人,慎存終始,善繼善述,以圖久遠。所有會內章程,具載部內首二篇,毋庸多及。
一議:該店管棧房、執(zhí)缸瓦與及店中伙頭,例應用我行內之人。
一議:無論按件、長年,每店每名伴由東家惠交每名□毫,歷年值班主會按名照收,交入長生會內。
一議:歷年長工,二、八月神功席金,每名□□□□,由東家代付,不算入工價內。
4 結 語
石灣制陶業(yè)行會及行規(guī)出現在古代石灣陶業(yè)最鼎盛時期,對石灣制陶業(yè)的繁榮和發(fā)展曾起到重要的作用,對佛山陶瓷業(yè)今后的發(fā)展仍不失啟示作用。
注:“□”表示該處由于原書年代久遠,缺一字。
參考文獻
[1]佛山文物志[M](下卷).佛山市文物普查辦公室,1986.
[2]明清佛山碑刻文獻經濟資料[M].廣東省社科院,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
[3] 佛山市志[M].佛山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