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敦煌文獻中有《孔子馬頭卜法》、《周公孔子卜法》兩類托名孔子的文書,還有以孔子之名命卦的《周公卜法》,敦煌藏文文獻中亦有托名孔子的《金錢神課判詞》。此類文獻的出現(xiàn),與漢宋間孔子在民間的地位及形象有關,但它又與古今小說、雜戲中的弄孔之風有很大區(qū)別,弄孔之風多是奚落孔子,而此類文獻中的孔子卻擁有很高的權威性、神圣性,它應該是民間百姓,包括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百姓對孔子片面、盲目崇拜的結果。
[關鍵詞]敦煌文獻;卜法;孔子形象
[中圖分類號]K87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0)22-0031-05
《論語》載:“子不語怪、力、亂、神。”但在敦煌藏經洞出土文獻中卻有不少托名孔子的卜法文獻。①如直接以孔子命名的漢文卜法文書《孔子馬頭卜法》、《周公孔子卜法(占十二時卜法)》,以孔子之名命卦的《周公卜法(管公明卜法)》。更有甚者,在敦煌藏文文獻中也有托名神子貢子(孔子)的占卜文書。如此多的卜法文獻托名孔子肯定不是一時一地的偶然現(xiàn)象,所以,有必要對這個問題進行考證研究。
一、漢文卜法中的孔子形象
《孔子馬頭卜法》是將9枚3寸長的算子放在一個竹筒中,竹筒有一個眼,占卜時,晃動竹筒,使一枚算子掉出來,并根據(jù)算子上的數(shù)字(1~9)判斷吉兇。敦煌文獻中共存有六件文書,即S.813b、S.1339②、S.2578b、S.9502、S.11419③、S.13002V④。此六件文書有三件文書保存有序言,而且三種序言并非相同版本,足見此類文書在敦煌當?shù)睾芰餍?,但卻沒有定本。
S.813b《立成孔子馬坐卜占法》:
1.《立成孔子馬坐卜占法》
2.凡此上經,差得吉者,不從重問,重問不驗,大急事只問一卦即止。昔孔子馬
3.頭上坐,呪曰:神卜零(靈)零(靈),知死知生,知敗知成,知吉知兇,知行知住。某某某事,
4.吉之與兇,唯卦所從。卜者須清吉,端心定意,事無無中。所用筭子,唯
5.有九枚,枚別有刻數(shù)。呪訖,總把之,令人課抽一筭,若得二刻,得三刻及九刻
6.來,隨筭依經判之,立即可驗。
7.每月一日見月,大吉;二日見月,所求稱心;三日見月,斗諍;四日見月,大利;
8.四(五)日見月,悲哀;六日見月,所求稱意;七日見月,損才(財);八日見月,所見歡喜;
9.九日見月,兇;十日見月,平安之事。⑤
S.2578b《孔子馬頭卜法一部》:
1.《孔子馬頭卜法一部》。廿七條,昔者孔子日行逐急,暑疑決事,
2.立馬馬上坐臨,馬頭上卜事,故曰馬頭卜。用筭子九枚,從一刻至九刻,
3.九筭用一竹筒管盛之,兩頭留即開一小孔,臨卜特定心呪愿,合
4.一出者,署刻依文書決之,萬不失一。⑥
S.9502《孔子馬頭卜法》:
1.《孔子馬頭卜法》凡陰陽卜噬,易道為宗,文義甚
2.多,猶如江海,非圣不裁,豈凡能決,所以孔子造此卜法。
3.成用筭子九枚,枚別有卦,長三寸,竹筒盛之,密
4.蓋兩頭,一頭開一小孔,容一筭子出入,緣身時行,所
5.有疑逐意決之,事無不中,不許□□,孔子日行,
6.馬上坐定,心啟愿如卜,不得亂心,有疑事者立
7.馬使上,故曰《孔子馬頭卜》。傳于后世,凡卜之時,定心
8.啟愿,必獲有驗。⑦
《周公孔子卜法》亦稱為《占十二時卜法》,方法是以12個月為順序,在子、丑、寅、卯等十二時下分別注有“一”、“二”、“三”,然后根據(jù)卜事內容,按“一”、“二”、“三”的吉兇做出判斷。此種卜法共有四件文書,即S.5614⑧、P.2574、P.2859、北新0836。后三件文書基本相同,都有“周公孔子占法”的標題,但是P.2859與北新0836后半部卜辭要比P.2574多一些。三件文書都是以“寅時”起頭,卜辭以“一”、“二”、“三”的吉兇為綱,以卜項為目,并且這些文書都有“占家中病者初憂重,至理不死”字樣,即避“治”字,可見這三件文書都是唐代的抄本。我們主要以P.2574為主了解此類文書。
P.2574《周公孔子卜法》:
1.凡時下得一占家口憂患不死占遠
2.行人平安未至占官事不吉占問
3.口舌死占奸惡善吉占盜賊未至
4.占失財以去不得占所求不得占天雨
5.無占杖豎占市賣不合占病者不
6.喜凡時下的二注官事和了不成占
7.家憂吉兇占盜賊不來占聞口
8.舌有占遠行人在道未至占求妻
9.財損財?shù)谜技閻河姓级窇?zhàn)不如也
10.占失財?shù)冒胝拣B(yǎng)蠶得平占所
11.居宅多有夢占造作不如意
12.占欲市易利以占聞憂有不吉占
13.占主人有酒不與占杖豎其杖中取
14.凡時下得三注作官事得甚好
15.占家中平安占家中病者初憂
16.重至理不死⑨
《周公卜法》又稱《管公明卜法》,此卜法將34個算子分成三份,分別除以4,將余數(shù)分置上、中、下三層,形成卦象,然后按卦下所附卜辭以占吉兇。共有16卦,分別是“周公卦”、“孔子卦”、“屈原卦”、“赤松卦”、“桀紂卦”、“越王卦”、“子推卦”、“太公卦”、“兌卦”、“坤卦”、“離卦”、“干卦”、“巽卦”、“坎卦”、“震卦”、“艮卦”?!吨芄贩ā饭灿形寮臅?,分別是P.3398-2、P.3868、P.4778、散678、Дx02375V。我們主要以P.3398-2為主了解此類文書。
P.3398-2《周公卜法》:
1.呪卜之,萬不失一,其卜法用筭子卅四,
2.筮作三分,上斜中豎下斜,后乃四
3.四除之,余者成卦,審看下卦歌頌,
4.次定吉兇。 周公卦
……
9.孔子卦 飛鳥高翔,身得其光
10.前雖憂□,后大吉昌,懷
11.孕是男保無災殃病人自差官事⑩
12.孕是男,保無災殃,病人
13.自差,官事無傷,此卦
14.大吉。[11]
遍查古今史籍目錄,很少見到托名孔子的占卜書,但《隋書》稱臨孝恭著《孔子馬頭易卜書》一卷?!端鍟肪?8《臨孝恭傳》載:“臨孝恭,京兆人也。明天文算術,高祖甚親遇之。每言災祥之事,未嘗不中,上因令考定陰陽。官至上儀同。著《欹器圖》三卷,《地動銅儀經》一卷,《九宮五墓》一卷,《遁甲月令》十卷,《元辰經》十卷,《元辰厄》一百九卷,《百怪書》十八卷,《祿命書》二十卷,《九宮龜經》一百一十卷,《太一式經》三十卷,《孔子馬頭易卜書》一卷,并行于世。”饒宗頤先生《敦煌本〈立成孔子馬坐卜占法〉跋》認為,臨孝恭所著《孔子馬頭易卜書卷一》,與敦煌文獻中的《立成孔子馬坐卜占法》,也就是《孔子馬頭卜法》相近,當是一書。
細讀以上文書的錄文,可以大致了解《孔子馬頭卜法》、《周公孔子卜法》、《周公卜法》的內容,也可以發(fā)現(xiàn)后二者除了托孔子以命名、命卦之外,序言中乃至卦文中皆沒有孔子的身影,并且此二卜法都有別的名字,如《周公孔子卜法》又名《占十二時卜法》,而《周公卜法》又名《管公明卜法》,此二種卜法舍棄一個名字而使用了另外一個名字,且其使用的名字都是托名??梢娖湓诹鱾髦械挠眯牧伎唷6犊鬃玉R頭卜法》在其序文中很顯然就有孔子的身影:“昔孔子馬頭上坐,呪曰:神卜零(靈)零(靈),知死知生,知敗知成,知吉知兇,知行知住。某某某事,吉之與兇,唯卦所從。卜者須清吉,端心定意,事無無中?!笨簇灾锌鬃由酚衅涫掳隳钅钣性~,并言吉之與兇,惟卦所從。毫無疑問,此孔子已經完全被融入《孔子馬頭卜法》之中,一個鮮活的卜者形象呼之欲出,可謂是名副其實的“孔子馬頭卜法”。
二、《金錢神課判詞》中的孔子形象
收藏于大英圖書館印度事務部的古藏文文書ch.9.Ⅱ.68號《金錢神課判詞》言為神子孔子所書,由神圣李三郎定奪。
1.天之初,神子貢子(孔子),將道與眾多經典匯集
2.定奪:圣神國王李三郎(李隆基)于坐騎上久思后
3.定下卦辭。此卦于未來牢固,于當今靈驗,卦具為:焚香
……
40.十一枚銅錢文(余為曼),為人卦。有厲鬼、貢子(孔子)不悅。
41.百事不成。卜問家宅占與壽元占,兇。有挾嫌鬼與
42.厲鬼傷害,(右肩)戰(zhàn)神恐怖人畏懼,此卦問何事皆兇。
……
48.何事皆兇。神子貢子(孔子)制定十二金錢神課判詞
49.訖。
對于此件文書,其托名圣神國皇帝李隆基,又托名孔子,可知其所出時間必定在唐玄宗之后。在此文書中李隆基只出現(xiàn)了一次,而“貢子(孔子)”則出現(xiàn)了三次,孔子成為此件文書的主宰。“神子貢子(孔子),將道與眾多經典匯集”,說的是孔子整理典籍;“有厲鬼、貢子(孔子)不悅”,可以看出孔子對待鬼神的態(tài)度;“神子貢子(孔子)制定十二金錢神課判詞”,則明言孔子制作了這個使用12枚金錢進行占卜的卜法。與《孔子馬頭卜法》一樣,此《金錢神課判詞》中的孔子已經活靈活現(xiàn)地出現(xiàn)在此卜法中,仿佛真是此占卜文獻的主人。
“安史之亂”以后,吐蕃不斷吞食河西、隴右,最終將河西、隴右占據(jù)達70余年。在這一過程中,吐蕃強迫漢族人民放棄漢族傳統(tǒng),但是由于兩種文化之間的直接接觸,吐蕃對漢文化的吸收也達到了一個高潮。在吐蕃占據(jù)敦煌的70年間,敦煌文獻中的很多漢文文書被翻譯為藏文,可見兩者之間的交往狀況。敦煌文獻中的《尚書》、《戰(zhàn)國策》、《孔子項托相問書》、《毛遂自薦》、《賢愚因緣經》等及多種占卜文書被譯為藏文,此件《金錢神課判詞》很顯然也是從漢文文獻中翻譯過去的??鬃拥氖⒚S著唐蕃之間的文化交流早已遠播西藏,并得到藏民族的文化認同。在藏漢交界地帶,孔子被看作道德圣賢,但在西藏腹地則被看作是無數(shù)算學與消災儀式文獻傳承的創(chuàng)始者,被改造成“圣、神、王”三位一體的貢則楚吉杰布。進而,苯教把貢則楚吉杰布看作是其教主辛饒米沃且的徒弟和岳父、苯教的四大護法神之一;而藏傳佛教則把貢則楚吉杰布看作是文殊菩薩的弟子或者化身。藏族乃至其他少數(shù)民族對孔子的崇拜是比較多的,孔子的地位比較高。在藏族人的心里,孔子與卜筮的結合時神圣的、自然的、完美的。這無形中只會增加孔子的神性,使他們認識到孔子本領的高深,絲毫沒有丑化孔子的意思,反而使得孔子形象更加豐富。
三、孔子與占卜的歷史淵源
《魏書》卷7上《高祖紀上》載:“九年春正月戊寅,詔曰:圖讖之興,起于三季。既非經國之典,徒為妖邪所憑。自今圖讖、秘緯及名為《孔子閉房記》者,一皆焚之。留者以大辟論。又諸巫覡假稱神鬼,妄說吉兇,及委巷諸卜非墳典所載者,嚴加禁斷?!薄侗笔贰肪?《魏本紀第三》亦載:“九年春正月戊寅,詔禁圖讖秘緯及名《孔子閉房記》,留者以大辟論。又諸巫覡假稱神鬼,妄說吉兇,及委巷諸非墳典所裁者,嚴加禁斷?!庇纱丝芍?,在北魏時期托名孔子的《孔子閉房記》已經很是泛濫,不然為何會引起朝廷的重視,乃至禁毀。對于《孔子閉房記》的內容,我們不得而知?!端鍟肪?5《王充傳》載:“有道士桓法嗣者,自言解圖讖,充昵之。法嗣乃以《孔子閉房記》,畫作丈夫持一干以驅羊。法嗣云:楊,隋姓也。干一者,王字也。居羊后,明相國代隋為帝也。”道士桓法嗣者持《孔子閉房記》當作圖讖諂媚于王世充,言興代之事,足見《孔子閉房記》之大概。此《孔子閉房記》與彼《孔子閉房記》是否真有淵源,則需要慎重,但是北魏《孔子閉房記》之大概我們還是可以根據(jù)隋末之《孔子閉房記》臆測出來。
《舊唐書》卷2《太宗上》載唐太宗武德九年詔:“九月,壬子,詔私家不得輒立妖神,妄設淫祀,非禮祠禱,一皆禁絕。其龜易五兆之外,諸雜占卜,亦皆停斷?!薄顿Y治通鑒》亦載:“民間不得妄立妖祠。自非卜筮正術,其余雜占,悉從禁絕。”一般說來,卜法文獻可分為兩部分,一種是“龜、易、五兆”,另一種就唐太宗詔書中所說的“諸雜占卜”?!褒?、易、五兆”是允許流傳使用的部分,而“諸雜占卜”則是遭到禁止的部分。令人奇怪的是,在“龜、易、五兆”之外的“雜占卜”文書,也就是在詔令中被唐太宗明令禁止的“諸雜占卜”,在敦煌占卜文書中卻發(fā)現(xiàn)了足足31件,在這其中就包括《孔子馬頭卜法》、《周公孔子卜法(占十二時卜法)》、《周公卜法(管公明卜法)》等。在北魏與唐代都明令禁止的情況下,還為何能發(fā)現(xiàn)如此多托名孔子的卜法文書呢?雖然此類文書卷帙都較小,或者就是抄寫簡略,但是從其較多的數(shù)量和不同的抄本來看,其流傳程度比較廣泛,由此可以推斷這背后還隱藏著重要的文化信息。
古人有一種普遍的尊賢心理,往往厚古薄今,多借圣賢之名來謀求話語權。沒有名望的文人,習慣于假托古今圣賢立論,希望借圣賢之名使自己的著作流芳百世,于是托名周公、孔子等古代圣人立論就是很自然的現(xiàn)象。自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孔子的地位變得愈來愈高,就算是“五胡亂華”的動蕩時期,孔子仍然受到喜愛中原文化的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者重視??鬃诱砹?,學問自然毋庸置疑,其正統(tǒng)性與權威性無人可比。顧炎武言:“自漢以后,凡世人所傳帝王易姓受命之說,一切附之孔子。如沙丘之亡、卯金之興,皆謂夫子前知而預為之讖。其書蓋不一矣?!钡钦缜拔乃f,怪、力、亂、神,子所不語,且孔子對于卜筮的態(tài)度一向較為輕視,為何在后世的流傳中會有如此多托名孔子的卜法文獻呢?
《史記》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shù)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睂τ诖颂幍睦斫?,成了孔子與卜筮密切相連的紐帶。眾所周知,《易》大約形成于殷周之際,本為卜筮之書,屬于巫術文化范疇,既然晚年的孔子對《易》如此喜愛,以至“韋編三絕”,足見孔子對待《易》乃至卜筮的態(tài)度較曖昧。但是事實上,晚年的孔子認為《易》不僅僅是一部卜筮之書,卜筮只是《易》的一環(huán),孔子從《易》中看出了“德義”,看出了文王之道,其學《易》的旨趣是“重德輕筮”。帛書《要》記載了孔子回答子貢對于其好《易》的疑問:“吾求其德而已,吾與史巫同涂而殊歸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義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焙茱@然,孔子對待《易》的態(tài)度是,“求其德義”以期“無大過”而已,并不能因為孔子之好《易》乃至“韋編三絕”而說孔子對待卜筮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重大轉變。但是,方術之士卻不會這樣理解,他們只會愈來愈強烈地將孔子與卜筮緊密聯(lián)系起來。隨時代流傳,孔子的“重德輕筮”被方術之士所忽略,孔子的好《易》也被方術之士片面夸大為卜筮觀的改變。尤其是在民間,孔子之名被占卜者、術數(shù)家所利用也就成了一股潛流。
四、世俗視野中的孔子形象
漢宋之間,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社會動蕩、思想變革的特殊時期,這個時期的思想解放實際上表現(xiàn)為兩漢以來儒教對世俗人心的控制日益削弱,人生命本身的感性特征和存在意義得到重新審視和思索。宗白華先生說:“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痛苦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痹谶@樣一種社會背景和思潮之下,人們對孔子形象的理解也出現(xiàn)新的變化。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中多有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孔子已經被民間百姓從圣賢者還原為平凡人。殆至唐代,這種風氣似乎更加盛行?!杜f唐書#8226;文宗紀》記載:“(大和六年二月)乙丑,寒食節(jié),上宴群臣于麟德殿。是日,雜戲人弄孔子。帝曰:‘孔子,古今之師,安得侮瀆!’亟命驅出?!睉蚺鬃拥膽蚓谷辉趯m廷上演,可見民間對孔子的戲弄之風更甚。好在唐文宗將雜戲人驅逐出去,還算給了孔子一些面子。魏晉時期,在官方的意識形態(tài)中,人們對孔子還是保持了基本的尊重與維護,統(tǒng)治者不管是否真正地尊孔重儒,但是他們始終沒有放棄名教的幌子,口頭上激烈反對名教的人,“至于他們的本心,恐怕倒是相信禮教,當做寶貝”。唐王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但是李唐王朝追奉老子以標正統(tǒng),儒家第一的地位被打破,三教論難中,儒家往往成為被嘲謔的對象。
敦煌文獻中的《孔子項托相問書》是敦煌文學作品中流傳很廣的作品,一直流傳到現(xiàn)在。20世紀初,華北地區(qū)有《新編小兒難孔子》,臺灣地區(qū)則流行《孔子項橐論歌》與《孔子小兒答歌》,日本平安時期的《今昔物語》亦有《臣下孔子道行值一童子問申語第九》,其內容也是孔子與小兒論難的故事,韓國、越南等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地區(qū)也有類似的故事,與敦煌文獻中的《孔子項托相問書》相似??鬃映鲇危贩瓴W聰明的項托,二人唇槍舌戰(zhàn),展開了一場論難、斗智,小兒項托不但應對如流,而且表現(xiàn)出了極其高的聰明才智,同時還通過嚴密的邏輯推理,逐步駁倒了孔子。后來的故事就很顯然超出了想象,而隨著故事后發(fā)展,項托問難孔子之后,入山求學,孔子訪得其處,追殺而來。時項托正在石堂讀書,孔子拔刀亂砍,項托身死化為石人,又精靈不散,化作森森百尺之竹。孔子大懼,乃于各州縣設置廟堂,祭拜小兒項托?!犊鬃禹椡邢鄦枙分v述了一個孔子項托相互詰難,最終孔子敗于項托,于是孔子設法殺害項讬的故事。文學作品中的孔子多數(shù)是在遭受戲弄,更多表現(xiàn)孔子的愚鈍、無知乃至兇殘,對孔子進行了無情的嘲弄。而目前我們所見到的敦煌卜法文獻中的孔子卻并不是此種處境,敦煌卜法文獻中的孔子是“知死知生,知敗知成,知吉知兇,知行知住”的先哲,是能預知吉兇禍福、預測生老病死的人間導師、達人,具有絕對的神圣性、神秘性、權威性。很顯然,在民間百姓的眼中,孔子的高深學問與言論實則與方術之士所玩弄的“術”有異曲同工之妙,并成為孔子神圣權威在民間的認同方式,于是普通民眾對孔子片面、盲目的神秘主義崇拜就發(fā)展起來了。例如封演《封氏聞見記》載:“婦人多于孔廟乞子,殊為褻慢?!贝藡D人去孔廟求子,難道會說其不虔誠,非但不能說其不虔誠,相反,其虔誠的程度當是無人可比的,如果從官方正統(tǒng)視野來看,把孔夫子視作“送子菩薩”之類,肯定是大不敬,肯定有辱斯文,但是如果以民間百姓之視角來看待,就是一種心理寄托,一種對盲目、片面的神秘主義的信仰與崇拜。
[注釋]
①據(jù)黃正建先生研究,敦煌占卜文獻可分為卜法、式法、占侯、相書、夢書、宅經、葬書、祿命、雜占等。卜法文書在敦煌占卜文書中的數(shù)量比較大,卜法中的大部分依據(jù)偶然演算的數(shù)字以定吉兇。
②圖版見英藏敦煌文獻(第2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67~268頁。此件文書頗有殘損,未見序文。
③圖版見英藏敦煌文獻(第13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0頁。此件文書為殘片,沒有序文。
④圖版見英藏敦煌文獻(第14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5頁。此件文書為殘片,沒有序文。
⑤圖版見英藏敦煌文獻(第2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93頁;錄文參郝春文、金瀅坤:《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第4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第359~360頁。
⑥圖版見英藏敦煌文獻(第4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頁。
⑦圖版見英藏敦煌文獻(第12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2~263頁。
⑧圖版見英藏敦煌文獻(第8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49~150頁。此文書題為“占十二時卜法”。首尾全,以“子時”開頭,卜辭則以卜項為綱,以“一”、“二”、“三”的吉兇為目。
⑨圖版見法藏敦煌西域文獻(第1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7頁。
⑩此行抄錯了,應空格抄寫,卻頂格抄寫了,故此行被劃掉,重新抄寫。
[11]圖版見法藏敦煌西域文獻(第2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5~76頁。
[參考文獻]
[1]魏征.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2]饒宗頤.敦煌《立成孔子馬坐卜占法》跋[J].敦煌學輯刊,1999,(2).
[3]陳踐.敦煌藏文ch.9.Ⅱ.68號“金錢神課判詞”解讀[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
[4]魏冬,益西培冬.藏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孔子形象[J].西藏研究,2009,(1).
[5]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6]李延壽.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7]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8]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9]黃正建.敦煌占卜文書與唐五代占卜研究[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10]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欒保群、呂宗力校點.日知錄集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2]朱冠華.孔子眼中的卜筮[J].周易研究,2002,(6).
[13]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14]李劍鋒.魏晉南朝志怪小說中的孔子形象[J].孔子研究,2008,(1).
[15]魯迅.而已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16]伏俊璉.《孔子項讬相問書》體制探源[J].敦煌學輯刊,2005,(3).
[17]封演.封氏聞見記[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