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明宮宮殿的華麗、遺址的滄桑、遺址公園的博大,帶給今人很多惋惜與遇想。本文從景觀的角度去審視唐大明宮的古與今。通過分析歷史文獻、考古資料、研究報告及現場調研,按照時間順序對唐大明宮由宮殿到遺址,再由遺址到國家遺址公園這一變身,對其園林綠化景觀進行系統分析,揭示并挖掘出大明宮園林景觀的內涵、綠化特點及不足,綠化景觀現狀特點及審美特征。
[關鍵詞}唐大明宮;景觀規(guī)劃;景區(qū)評價
[中圖分類號]K87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0)24-0152-03
大明宮的地位和規(guī)模是中國歷代宮殿無可比擬的。它的存在幾乎影響了包括當時世界的文化、經濟、城市建設、宮殿格局的方方面面。社會各界對唐大明宮的考古、遺產保護、宮廷禮儀與制度、建筑格局與形式等多方面給予了關注。尤其是近四年來唐大明宮遺址的拆遷、安置以及遺址公園的建設,將唐大明宮推向了輿論、學術和社會新聞的焦點。
一、大明宮遺址公園綠化景觀探析
(一)研究方法及依據
從遺址地現狀看,大明宮宮殿及其園林已不存在,這給研究帶來極大困難。我們只有通過歷史文獻記載、唐代詩歌的描繪以及現代考古資料的相關內容,來推斷和設想大明宮內可能出現的花木種類。通過唐代詩歌來考證大明宮皇家園林的特色和植物景觀,主要依據歷史文獻中直接記錄大明宮有關的園林特色的文字來判斷其花木種類及配置特色。檢索的關鍵詞有“大明宮”、“蓬萊宮”、“含元殿”、“麟德殿”、“丹鳳門”、“紫宸殿”、“太液池”、“左、右史館”、“東、西省(掖)”、“翰林院”、“集賢殿”、“左、右銀臺門”、“金吾仗院”、“日華門”、“月華門”、“金鑾殿”等。此外,從詩歌作者所處的歷史朝代、作者的身份,推斷詩歌及文獻與大明宮的關系。檢索的關鍵詞有“宮中”、“早朝”、“退朝”、“御溝”等。
(二)詩歌考證的緣由
1.缺少現代考古資料
由中日聯合考古隊整理的《西安唐長安城大明宮太液池遺址新發(fā)現》考古報告中發(fā)現,太液池池底有大量荷葉、莖干及蓮蓬生長過的痕跡,可以證明太液池中有種植荷花的事實。另外,傅熹年先生在《唐大明宮含元殿原狀的探討》中,通過引用唐詩得出這樣的結論:日華門、月華門外植梧,紫宸殿庭植松。而這些考古報告中沒有針對唐大明宮皇家園林植物的考古研究。
2.歷史資料的不足
正史的記載較真實可靠,從野史和雜史中獲得有關大明宮的園林直接記載或間接描述,也是比較可信的。劉鶚《老殘游記》中提到:“野史者,補正史之缺也。名可托諸子虛,事虛證諸實在。”然而筆者通過翻閱唐代的正史、野史等資料發(fā)現,記述大明宮園林的筆墨很少,直接記錄園林植物的筆墨更是少之又少,僅發(fā)現幾處間接描述大明宮里栽種植物的,其中涉及石榴樹、梧桐、白楊、桃園、桂、槐、竹、櫻桃、柳、梨、松等植物。
3.唐代詩歌資料的豐富性
詩歌創(chuàng)作在唐代已成為社會文化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朝廷的科舉制度也改為詩賦取士。在流傳下來的文學典籍《全唐詩》中,就輯錄了2300多位詩人的近5萬首詩歌。通過《全唐詩》收錄的唐代詩歌研究,共發(fā)現近50首有關大明宮園林植物的詩篇及若干與唐代長安一帶園林相關的詩篇。
(三)具體詩歌考證內容
1.大明宮園林植物景觀的基調
唐代賈至的《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詩以及王維、杜甫、岑參等人作《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詩中,描寫了大明宮的氣勢和早朝的氣氛以及宮殿前柳樹依依的情景。如“花迎劍珮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千條弱柳垂青瑣,百囀流鶯繞建章”等。竇叔向的《春日早朝應制》詩中寫道:“紫殿俯千官。春松應合歡?!表f應物作《雪夜下朝,呈省中一絕》詩中說:“共愛朝來何處雪,蓬萊宮里拂松枝?!眲⒂礤a在《春日退朝》詩中寫道:“戟枝迎日動,閣影助松寒……御溝新柳色,處處拂歸鞍?!蓖跹摹秾m詞三十首》中有這樣的描述:“寒食禁花開滿樹,玉堂終日閉時多。碧繡檐前柳散垂,守門宮女欲攀時……春風擺蕩禁花枝,寒食秋千滿地時。又落深宮石渠里,盡隨流水入龍池。霏霏春雨九重天,漸暖龍池御柳煙……炎炎夏日滿天時,桐葉交加覆玉墀……瞳瞳日出大明宮,天樂遙聞在碧空。禁樹無風正和暖。玉樓金殿曉光中。曾經玉輦從容處,不敢臨風折一枝……禁樹傳聲在九霄,內中殘火獨遙遙。千官待取門猶閉,未到宮前下馬橋?!?/p>
此外,《唐會要》中有這樣的描述: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司稼少卿梁孝仁監(jiān)造蓬萊宮,在庭院中種了白楊樹。右驍衛(wèi)大將軍契苾何力入宮參觀,梁孝仁指著白楊樹說,此木易長,不到三年。宮中就會樹陰掩映。何力聽了,不作回答,但是念了兩句古詩:“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梁孝仁聽了,恍然大悟,立刻下令盡拔白楊。換栽梧桐。
由上述詩篇可以推斷,從遠處觀望,大明宮整座宮殿掩映在松和柳之中。柳樹是唐代長安城主要的綠化樹種,也是唐人喜愛的園林植物;松樹四季常青、體態(tài)端莊,作為宮殿的綠化植物與周圍的建筑相得益彰。
2.大龍首渠與殿前(丹風門至含元殿之間)植物景觀
根據大明宮建筑布局和功能??梢詫⒋竺鲗m總體分三大部分:殿前區(qū)、前殿區(qū)和宮苑區(qū)。從而將大明宮的園林植物景觀分為相應的三個區(qū)域,即殿前景觀區(qū)、前殿景觀區(qū)和宮苑景觀區(qū),這樣更能清楚地了解和掌握大明宮的植物配置特點。
西安市文物管理局編著的《大明宮》一書記載:“龍首渠水清碧秀,流水溶溶,槐陰茂密,柳絲依依?!痹S多唐詩中也均有描述御溝旁柳樹成陰的情景。當時柳樹和槐樹是唐長安城使用的最多的綠化樹種,有很多記載都說明了唐長安城種植槐與柳。龍首渠旁的綠化是宮城綠化與皇城綠化的銜接,使大明宮掩映在槐柳之中,也是宮殿與皇城的過渡。通往宮殿的殿前廣場和御道,種植樹種較為單一,以槐樹為主。從《李訓傳》“石榴樹甘露,則左仗院也”的記載可以看出,位于殿前兩側的皇家門衛(wèi)的院內植有石榴,也是長安人喜愛的果木之一??偟膩碚f。殿前綠化集中在龍首渠一帶,以槐柳為主,左、右仗院中可能植有觀賞花木。
3.前朝宮殿區(qū)植物景觀
在文獻和詩歌中少有描寫宮殿區(qū)花木的情景。大概是為了烘托建筑的肅穆、襯托建筑的宏偉,宮殿區(qū)才不植花草。
《大明宮》中說:“中部兩掖署植青翠欲滴的竹林?!卑拙右椎摹段魇”痹盒聵嬓⊥しN竹開窗東通騎省與李常侍隔窗小飲各題四韻》中描述:“結托白須伴,因依青竹叢。題詩新壁上,過酒小窗中?!币系摹妒≈睍隆分忻枋觯骸氨烫\無塵染。寒蟬似鳥鳴。竹深云自宿,天近日先明。”李商隱在《令狐舍人說昨夜西掖玩月因戲贈》中描述:“露索秦官井,風弦漢殿箏。幾時綿竹頌,擬薦子虛名?!睆闹胁浑y看出,文人士大夫對竹的喜愛。此外,王維的《春日直門下省早朝》寫道:“官舍梅初紫,宮門柳欲黃。”武元衡、王維、邱為的同名詩《左掖梨花》,權德輿的《奉和史館張閣老以許陳二閣長愛弟俱為尚書郎伯仲同時列在南北省會于左掖因而有詠》寫道:“伯仲盡時賢,平輿與潁川。桂枝嘗遍折,棣萼更相鮮?!边@些詩句可以說明左掖中植有梨、梅、桂。左、右掖的環(huán)境氛圍相對活潑,反映了文人園林對皇家園林的影響。
常袞的《晚秋集賢院即事寄徐薛二侍郎》寫道:“花樹臺斜倚,空煙閣半虛……翻黃桐葉老,吐白桂花初?!眲⒂礤a的《題集賢閣》說:“鳳池西畔圖書府,玉樹玲瓏景氣閑。長昕馀風送天樂,時登高閣望人寰。青山云繞欄干外,紫殿香來步武間。曾是先賢翔集地,每看壁記一慚顏。”他的另一首詩《早秋集賢院即事》說:“金數已三伏,火星正西流。樹含秋露曉,閣倚碧天秋……蕙草香書殿,槐花點御溝?!边@些詩句說明在集賢書院植有開花喬木和灌木,有桐、玉蘭、桂、惠草。另外,徐鉉的《史館庭梅見其毫末歷載三十今已半枯嘗僚諸公唯相公鉉在耳睹物興感率成短篇謹書獻上伏惟垂覽》寫道:“東觀婆娑樹,曾憐甲坼時。繁英共攀折,芳歲幾推移。往事皆陳跡,清香亦暗衰。相看宜自喜,雙鬢合垂絲?!闭f明史館植有梅花。
4.后宮太掖池宮苑區(qū)
李紳的《憶春日太液池亭候對》寫道:“宮鶯報曉瑞煙開,三島靈禽拂水回。橋轉彩虹當綺殿,艦浮花鶿近蓬萊。草承香輦王孫長,桃艷仙顏阿母栽……”。賈島的《黃鵠下太液池》寫道:“高飛空外鵠,下向禁中池。岸印行蹤淺,波搖立影危。來從千里島,舞拂萬年枝?!蓖跹牡摹稘h苑行》寫道:“二月春風遍柳條,九天仙樂奏云韶。蓬萊殿后花如錦,紫閣階前雪未銷?!蓖踅ǖ摹秾m詞一百首》寫道:“樹葉初成鳥護窠,石榴花里笑聲多……明日梨花園里見,先須逐得內家歌。黃金合里盛紅雪,重結香羅四出花……宮花不共外花同,正月長生一半紅。供御櫻桃看守別,直無鴉鵲到園中……水中芹葉土中花,拾得還將避眾家……樹頭樹底覓殘紅,一片西飛一片東。自是桃花貪結子,錯教人恨五更風……金殿當頭紫閣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元是我王金彈子,海棠花下打流鶯?!崩畎椎摹峨s曲歌辭·宮中行樂詞》寫道:“柳色黃金嫩,梨花白雪香……盧橘為秦樹,蒲萄出漢宮。煙花宜落日,絲管醉春風……玉樹春歸日,金宮樂事多。后庭朝未人,輕輦夜相過。笑出花間語,嬌來燭下歌……宮花爭笑日,池草暗生春。綠樹聞歌鳥,青樓見舞人。昭陽桃李月,羅綺自相親……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宮鶯嬌欲醉,檐燕語還飛?!被ㄈ锓蛉说摹秾m詞》寫道:“小雨霏微潤綠苔,石楠紅杏傍池開。”從這些描述中可以得知,后宮除了柿子、石榴、梨、桃、杏等樹外,還有櫻桃、橘、葡萄等外來引種的果木,說明果木是后宮佳麗們觀賞、品嘗、玩樂的寵兒。除了果木,文獻和詩歌中還提到后宮種植有竹、柳、玉樹、石楠、荷、紫籜(蘆葦)、雕葫(菰米)等植物。
5.植物種類
根據上述資料的整理與分析。統計出出現在唐大明宮的植物種類包括荷花、柳、松、石榴、梧桐、竹、桃、杏、梨、梅、桂、牡丹、石楠、海棠、櫻桃、蘭草、茭白、梔子、玉樹(可能為木蘭科喬木一種)、白藤等。此外,大明宮中可能種植的植物有芭蕉、葡萄、合歡、薔薇等??傮w來看,大明宮北部宮苑區(qū)種植植物最多,南部宮殿區(qū)以建筑為主,在三大殿的兩側院落中偶植有松和一些花木,種類和數量不及宮苑區(qū)。
(四)唐大明宮園林植物景觀特色分析
殿前區(qū)景觀包括龍首渠綠化帶。左、右仗院及殿前廣場和御道的綠化,整體特色是種植整齊、樹種單一,是唐長安城綠化的延續(xù)和向宮殿綠化的過渡。前殿綠化區(qū)包括三大殿,左、右兩省及集賢院和史館等主要建筑旁的綠化。整體特色是以青松、翠竹為主,梅、梨、桂等開花灌木做點綴;青松用以烘托氣氛,翠竹反映文人士大夫的興趣和志向,說明皇家園林受到了文人園林的影響。后宮綠化區(qū)是大明宮主要的園林景區(qū),花木繁茂,種類繁多,且具有一定的規(guī)劃性,不同植物分區(qū)的布局在太掖池四周。從后宮綠化的物種來看,“花中四君子”和“歲寒三友”都深受歡迎。此外,大量果木栽植,特別是外來果木的引種,反映了皇家園林也注重觀賞和實用的結合,也反映出當時花木的移栽及培育水平。
二、大明宮遺址公園綠化景觀研究
公元904年,一場戰(zhàn)火將這座繁華壯麗的宮殿毀滅殆盡,只剩下臺階和夯土,大明宮在歷史的催化下化作長安龍首原上的灰燼,這就是位于今天西安市火車站以北的唐大明宮遺址,當地人俗稱“道北”。往日的道北是西安的一道傷疤,臟亂的環(huán)境及落后的生活方式使道北人在這片遺址地上生活得十分艱難。為了保護遺址,政府對這一帶實行了嚴格保護措施,沒有高樓大廈,也沒有大型工廠,不搞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那么,遺址上的綠化景觀是什么狀況呢?筆者針對這一問題,從2006年至遺址公園建設前期的拆遷與安置階段,對遺址區(qū)的綠化植被等進行了多次調研,分析、總結了大明宮遺址綠化的特點與不足。
(一)研究對象與范圍界定
本文調查研究范圍包括唐大明宮遺址宮殿區(qū)及宮苑區(qū),不包括西內苑、東內苑、北夾城以及劃定在唐大明宮國家大遺址保護展示示范園區(qū)及遺址公園的其他非遺址區(qū)域,即二馬路以北、玄武路以南、太華南路以西、建強路以東的主要遺址區(qū)域。(如圖1)研究對象界定在唐大明宮遺址現狀綠化景觀的研究,包括綠化類型、大致種類、分布特點;該課題不包括研究綠化植物的種植歷史、具體數量、生長狀況等。
(二)現狀調研分區(qū)
根據遺址現有的遺址主體保護區(qū)、道路交通、企業(yè)單位、居民點等要素,將遺址綠化現狀劃分為以下區(qū)域進行調研:宮殿建筑遺址本體保護區(qū)綠化(三大殿、麟德殿、丹風門、玄武門等)、太液池遺址區(qū)綠化、遺址區(qū)道路綠化、其他類型綠化(遺址區(qū)內企事業(yè)單位、學校及居民綠化等)。
(三)調研結果
1.重點遺址區(qū)域綠化現狀
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遺址及含元殿南部廣場、御道一帶分布著較為密集的高大喬木,主要樹種有毛白楊、國槐、懸鈴木、泡桐、苦楝、椿樹、松等。此外,除了喬木外,還分布著大面積的野生地被植物,主要有小飛蓬、飛蓬、灰灰菜、大薊、小薊、紅棗等一年生草本植物。麟德殿遺址園林綠化較為完善,分布著種類繁多的喬木、灌木及草本植物。在麟德殿臺基東、西兩側分布著兩排高大的毛白楊和法國梧桐,臺基前種植有油松、刺柏,此外,有柳樹、銀杏、梨樹各一棵。麟德殿遺址南部綠地西側主要是辦公及管理區(qū),除種植著一排高大的楊樹外,還有大量的觀賞植物,包括棕櫚、龍爪槐、桃樹、石榴、柿子、小葉女貞、鋪地柏等。在辦公區(qū)以南,植有2-3年的苗木,如紫葉李、油松、國槐等。麟德殿遺址南部綠地東側是大片苗木,和西側苗木呼應,面積稍大,植有紫葉李、桃、柿子等樹。除了這些大量的喬木果木灌木以外,麟德殿遺址還有大面積的野生地被植物及紅花酢漿草、白三葉兩種人工地被,野生植物主要有燕麥、田旋花、苘麻、小飛蓬、一年蓬等。丹鳳門遺址及其北部廣場上零星分布著泡桐、懸鈴木、國槐等喬木。此外,丹鳳門遺址分布有野生灌木和地被植物,主要有臭椿、構樹及菊科和禾本科草本植物。玄武門遺址雖然沒有城市綠化,但分布著三處苗木果木混栽園,可視為遺址綠化區(qū)。這些苗木和果木主要有女貞、欒樹、楝樹、棗樹、桃樹、杏樹等。三清殿遺址目前沒有任何綠化或農業(yè)植被,僅存在野生植物地被和構樹叢。
2.太液池遺址綠化現狀
太液池遺址面積廣大,現主要被農田和果園侵占,南北向道路上分布有楊樹,東西道路上分布有柳樹。果園以桃樹居多,果園周邊分布著野生構樹叢。
3.遺址區(qū)內城市道路綠化現狀(參見下表)
4.其他類型綠化現狀
遺址區(qū)居民住宅以庭院樹和門前綠化為主,庭院樹最多的是泡桐和椿樹。門前綠化形式多樣,有盆栽、垂直綠化或種植小灌木。遺址區(qū)內的機關單位綠化主要以楊樹、法國梧桐、雪松、女貞為主。
(四)遺址綠化現狀分析與總結
經調研發(fā)現。遺址區(qū)內綠化整體南多北少。南部綠化類型豐富,有道路綠化、單位綠化、住宅區(qū)綠化等多種形式,而且植物多為高大喬木。北部以農田果園為主,綠化主要是麟德殿遺址綠化。太液池遺址附近有道路綠化及少量單位庭院綠化。根據調研,可以確定遺址區(qū)現狀綠化基調樹是國槐、泡桐、法國梧桐、楊樹四種。主要建筑遺址區(qū)(除麟德殿)呈現野生植物狀態(tài),遺址保護完好。
遺址區(qū)域綠化主要呈現出三種趨勢:其一,城市園林綠化趨勢。該趨勢主要是機關單位及道路綠化,喬木使用量占據很大比例,但是景觀層次與形式上不夠豐富,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城市綠地功能,景觀配套設施欠缺,而且部分樹種呈現老齡化趨勢。其二,農業(yè)及經濟類綠化趨勢。嚴格講這一類不屬于城市綠化,但是遺址區(qū)中的這類植被類型占據的比例很大,給遺址地居民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是不利于遺址的保存。其三,自然化趨勢。即野生植物的自然狀態(tài)的生長,凌亂無章中透露著遺址的滄桑和焦慮。雖不能給遺址地帶來太多的生態(tài)效益和經濟效益,但是對于遺址的完整性保護發(fā)揮著極大地作用。
大明宮遺址這塊文化遺產寶庫對城市發(fā)展和文化發(fā)揚具有重要意義,大遺址上的景觀環(huán)境已經不能與這座文化遺產之城相適應,沒有良好的景觀就不能很好發(fā)揮文化遺產的價值。因此,對大明宮遺址的環(huán)境改善與景觀建設勢在必行。
三、大明遺址公園綠化景觀評析
大明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以下簡稱遺址公園)于20lO年10月1日正式開園,稱作“大遺址保護的東方典范之作”,開辟了大遺址保護的新方法、新思路。同時,改善和美化了遺址環(huán)境,使之為市民提供公共活動空間。實現了遺址保護與利用的雙重效益。
(一)大明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綠化景觀特色
1.綠化景觀的規(guī)劃原則適應可持續(xù)考古的需要,盡可能不破壞遺址原貌
具體來說,在考古工作完成之前,本著對遺址保護和尊重遺址現狀的需要,綠化盡可能保留現有樹木,不移不除。例如含元殿廣場及南部樹陣。大多都保留了遺址上的原有樹種。宮苑區(qū)為數不多的幾株大齡楊樹及柳樹也是原有遺址上的樹木。設計時候巧妙地將它們融入環(huán)境。大型樹木見證了遺址的歷史變遷,在遺址公園中起著標識作用。所以。大明宮保留的不僅僅是一株老樹,而且也是留住了當地人對遺址的回憶。
2.綠化植物選擇謹慎
根據遺址綠化的特殊性,遺址公園的綠化植物也應適應遺址公園的需要。近期遺址公園綠化主要采取草本地被植物及淺根系樹木,因為地被植物根系淺,不會對遺址造成破壞性影響。在地被景觀選擇上,選用西安本地生長的野生地被植物進行綠化,突出地方特色。野生地被植物的適應能力強,采取花鏡式和草坪式種植,成景效果自然、生態(tài)、野趣,可與城市綠化形成對比,突出遺址公園的特色。園林草坪應用于公園開放型活動場地和重點區(qū)域的觀賞性種植。作為野生植物的補充和搭配。另外,結合歷史記載,恢復了部分景區(qū)園林景觀,例如竹林、柿園、石榴、國槐等。
3.綠化形式適應遺址公園的功能和氛圍
遺址公園的綠化形式總體上分為四種類型,每一種類型都對應于特定的功能和景觀氛圍:第一種,喬木綠蔭式或行道樹式的種植。在現狀樹種保留區(qū)及部分道路兩側、廣場周圍種植大量喬木,滿足游人在游行走或休息中的遮蔭問題,也有利于公園小氣候的改善。第二種,遺址標識種植。在建筑遺址本體上種植草本植物或擺放草本花卉,使其與周邊環(huán)境在視覺上分割開來,突出了展示內容,也利于今后考古需要。第三種,自然式觀景種植。結合歷史背景及西安本土文化,種植一些果木和花卉,突出皇家園林的特色。第四種,廣泛的地被種植。采取野生草本植物和混播草坪兩種方式進行地被綠化,前者形成一種滄桑懷古、野趣橫生的遺址氛圍,后者營造大氣整齊、統一美觀的公園環(huán)境氛圍。
總之,綠化景觀是唐大明宮遺址公園規(guī)劃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遺址保護與展示的重要手段。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的綠化景觀是在原有遺址區(qū)綠化現狀的基礎上,根據可持續(xù)考古、保護遺址原貌、結合歷史文化信息與西安本土特點等原則,保留重點遺址區(qū)的原狀,對影響道路或環(huán)境的大樹進行移植,對其他非重點保護區(qū)及太液池景觀區(qū)依據歷史記載采取補新的方法進行綠化景觀設計。前殿區(qū)綠化景觀以對稱列植為主,喬木居多,視野開闊。宮苑區(qū)綠化種類較多,以有史可考的樹種為主,輔以野生草本植物覆蓋遺址本體,既有皇家園林的豐富多姿。又有歷史遺跡的滄桑厚重。
(二)另一種解析
當大多數游人聚集在丹鳳門前討論這座公園的歷史和現在,暢游在園中感嘆大明宮的神圣和公園的龐大時,也有一部分人在抱怨,他們不滿足公園僅有的一處復原建筑、兩三處遺址臺基、漫長而又毫無樂趣的道路兩旁的單調景觀,更有游客抱怨公園可玩的東西太少、花草不夠多不夠艷……究其原因,除了公園自身不足之外,更多是人們對遺址公園的不理解。
首先,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的性質被定義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這屬于一個較新的概念,很多人對這一概念不熟悉。2009年12月17日由國家文物局印發(fā)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辦法(試行)》中對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定義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指以重要考古遺址及其背景環(huán)境為主體,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遺址保護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國性示范意義的特定公共空間?!痹摱x限定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與普通城市公園的根本區(qū)別,其首要目的是科研,即考古研究與相關的文化遺產方面的研究。其次是教育和游玩,也就是說游玩功能在遺址公園中屬于附屬功能。所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以保護遺址遺跡的原貌為前提,保護遺址地環(huán)境和文化為主要內容,公園的功能劃分、景觀設計、游憩設施等諸方面應該服從于遺址保護,與遺址相協調、不沖突。這也決定了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中不可能有普通城市公園里那樣的亭臺樓榭、歌舞升平甚至摩天輪、海盜船這樣的娛樂設施。尊重遺址的過去,保護遺址的現狀,是遺址公園總體規(guī)劃的基本思想。
其次,游人對唐大明宮的歷史情況不熟悉,導致部分游人對公園帶有偏見,埋怨公園過大,過于單調,樹木不夠繁茂。眾所周知。熟悉唐代歷史、熟悉大明宮的人都會為它的宏偉壯麗而自豪;唐大明宮被譽為“中國宮殿建筑的巔峰之作”,它的總面積(指宮墻范圍)為320公頃,是北京明清故宮的3.5倍。有學者這樣描述大明宮:“唐長安城市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大明宮是世界上最大的宮殿?!边@樣一座龐大的宮殿所遺留下來的遺址自然非常博大。另外。根據資料記載,大明官的宮殿區(qū)布置著整齊的殿堂屋字,為了顯示三大殿的神圣和宮殿的政治氛圍。歷史上大明宮前殿區(qū)很少植樹,而后宮太液池旁則是繁花似錦、柳樹依依。這也就是為什么在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前殿區(qū)看不到過多的綠化景觀,而在太液池景區(qū)增加綠化和雕塑景觀的原因。因此,了解了這段歷史,就不難理解為何公園大、公園的綠蔭少。
此外,游人對西安道北的過去不了解,很難感受遺址公園帶給道北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也就使很多市民看到建成后的公園并不是很有感觸。過去臟亂的環(huán)境被有機和諧的遺址公園取而代之,過去無人問津且落后的遺址地被一座國家級的遺址公園取而代之,每天都有上萬人來這里參觀游賞。這些變化是每一位到道北人、關心大明宮的人能夠深深感觸得到的。
不過。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的綠化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和不足。比如由于從規(guī)劃到建設時間緊迫,難免在綠化樹種補給上實行大樹移植的方法。這給移植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帶來了破壞。從生態(tài)角度分析,這種現象是“拆了東墻補西墻”,不同程度地出現一個地方受益是以其他地方受損為前提的情況。同時,大樹移植也增加了運輸、維護成本,這也不符合國家提倡的建設節(jié)約型園林的思路。
四、小結
從古走到今,大明宮由至高無上的皇家宮殿沒落到城市的一個臟亂落后的遺址區(qū),再到今天這座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仿佛它在絕望中又獲得了新生,而這次新生,不再是為少數人服務的皇家宮苑,而是為大眾服務的公共活動空間。
遺址公園的綠化景觀既繼承了傳統的風格與布局,又反映了道北的往昔與變遷;大明宮的綠化規(guī)劃原則及模式為我國大遺址綠化提供了新的課題研究思路和方法,雖有不足,但畢竟是大遺址上的第一次。總體說來,大明宮國家公園的綠化景觀較能體現遺址風格,發(fā)揮綠化對大遺址的保護與展示作用,為城市的環(huán)境改善做出了舉足輕重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