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的一系列象征性、程式化的姿態(tài)廣泛出現(xiàn)于印度教和佛教的神像中。在最初服務于宗教目的的印度舞劇中,各種具有含義的手勢總是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后它們被引入印度教和佛教的儀式中,在佛教中根據(jù)佛教教義它們被賦予新的含義。梵語中“手勢”一詞最早意為印章或章記,因此當它被用來代表祭司做出的手勢時則保證了儀式的有效性,正如基督教中表示赦免的標志一樣。程式化的手勢,最早出現(xiàn)于公元2世紀左右的印度藝術佛祖釋迦牟尼的畫像中。到7世紀因主要受佛教密教經(jīng)典的影響,一系列手勢被確立起來,每個手勢都具有精確的含義和潛在的魔力。它們伴隨著佛教向東傳到中國、印度尼西亞和日本。下列手勢是其中最為常見的幾種:
1.無畏式。當神做出這一手勢時,舉起的右手能夠賦予信徒庇護,并驅除恐懼。相同的手勢還出現(xiàn)在波斯的阿胡拉·瑪茲達,后期的羅馬皇帝以及早期基督教藝術中基督使徒和先知的畫像中。在印度諸神中,梵天、濕婆、毗濕奴、黑天、迦·吉夜等,也常做出這一手勢。釋迦牟尼在早期的畫像中就呈這一姿態(tài)。在坐像中,如圖中所示,左手有時放在膝上。
2.前三三后三三的姿勢。這是左手手勢,通常與圖1中手勢結合。它代表神的仁慈及滿足愿望和履行誓言的能力。觀世音菩薩在東方的各種化身及手勢1中提到的主要印度諸神通常做這一手勢。
3.禪定式。坐像中兩手置于膝上,代表冥想中的高度專注。傳統(tǒng)上它是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時所呈的姿態(tài)。這一手勢有多種變化,圖中列出兩種。在第二種變化中,手指所形成的圓象征法輪的神相與人相。這兩種手勢在中國、印度尼西亞和日本,是阿彌陀佛的典型特征。
4.法輪式。它的意思是“法輪的翻轉”,是教誨中做出的手勢并象征佛教的教義。它有諸多變化,但是右手的食指和拇指通常相交成輪狀,代表法輪。這一手勢遍及亞洲的佛教世界,通常為眾佛所獨有,其中包括未來佛彌勒和“眾佛之母”般若波羅密多。(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