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當代藝術”的概念,學界至今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定義,在收藏、拍賣界,這個概念同樣含混。從拍賣行部門設置及圖錄印制來看,中國大陸一般稱之為“中國油畫及雕塑”,香港多以“二十世紀中國藝術”命名,或納入“二十世紀亞洲及中國當代藝術”的范疇,臺灣則往往概稱為“華人西畫及雕塑”。一般來講,今天通常意義上的“中國當代藝術”,指的是’85新潮美術以后油畫、雕塑、版畫領域里有所創(chuàng)新、顛覆先前既有規(guī)范、先鋒性的藝術,更包括攝影、裝置、觀念、行為、錄影、多媒體等新藝術形式。中國當代藝術在上世紀90年代末零星進入拍賣行,2003年進入發(fā)展期,在2006年引起全球的矚目。本刊特選在拍賣場上頻繁出現(xiàn)的作品,通過觀察這些當代藝術作品的上拍軌跡,或許可以為人們觀察中國當代藝術市場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
張曉剛,《血緣:大家庭三號》
布面油畫,179cm×229cm,1995年
張曉剛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運用近現(xiàn)代中國流行藝術的風格表現(xiàn)革命時代的臉譜化肖像,傳達出具有時代意義的集體心理記憶與情緒,其中包括《全家?!废盗?、《天安門》、《血緣:同志一百二十號》、《大家庭》等。2003年中國當代藝術以不斷攀升的天價作品以及人氣極高的藝術明星,吸引著國際的注意,而張曉剛則是其中最具代標志性的人物之一。作品《血緣:大家庭三號》是張曉剛早期風格轉趨成熟后最重要的肖像作品系列之一,于2008年在香港蘇富比以4263人民幣打破張曉剛自己作品的拍賣紀錄
石沖,《今日景觀》
布面油畫,215cm×165.5cm,1996年
《今日景觀》是石沖的成名代表作,巧妙地融會了油畫、裝置、攝影等多種藝術語言來關注當代中國人的生存狀態(tài),作品意在指出,在當下的物質社會,一切有生命和無生命之物都變成了某種“符號”、“景觀”和“消費對象”。
該作品最早于1999年在北京翰海拍賣行拍賣,當時拍賣成交價為44萬元;2007年,該作品又在北京保利拍賣行上拍,此次成交價迅速高漲,達到1650萬元;今年春拍,該作品又在中國嘉德拍賣行上拍,此次成交價高達2609.6萬元
劉小東,《墻里墻外》
布面油畫,97cm×76.5cn3,2003年
劉小東的巨幅油畫《三峽新移民》曾在2008年拍出2200萬,打破當年中國當代藝術的拍賣紀錄。但并不是每一件作品都能拍得如此高的價格,《墻里墻外》從2006年開始,連續(xù)4年秋季都進入拍賣行進行拍賣,2006年在香港佳士得拍出,成交價為131.04萬元,2007年在北京保利拍賣行拍出,成交價為162.4萬元:2008年秋拍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時流拍,2009年秋拍在翰海拍賣行成交價為109.76萬元
曾梵志,《面具系列1996 No.6》
布面油畫,200cm×360cm,1996年
該作品在2008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以7536 75萬元港幣的價格刷新了當時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世界拍賣紀錄。曾梵志作品在拍賣場上一直表現(xiàn)得穩(wěn)定出色,即使在08、09年金融危機期間,仍然每年都能拍出千萬元的作品。他的作品可分為“協(xié)和醫(yī)院”、“面具”、“亂筆”、“面具之后”這四個成熟的系列,其中“面具”系列的作品備受追捧并占有很大的市場份額
劉野,《自畫像》
布面油畫,200cm×170cm,1994年
劉野的作品近年來在拍賣場上表現(xiàn)強勁,他善于用童話般的簡單圖像來傳達及闡述生活美學。作品《自畫像》在一年之內就兩次進入拍場,2006年春季在北京匡時春拍中以74.8萬元的價格拍出,2006年的秋拍再次在香港佳士得上拍,幾個月后,該作品成交價已翻番,達到162.24萬元。今年春拍,劉野創(chuàng)作于1995年的早期代表作《金光大道》在香港蘇富比2010年春拍中以1914萬港元拔得頭籌,并打破藝術家作品的拍賣紀錄
毛焰,《2006年作托馬斯肖像》
布面油畫,35cm×27cm,2006年
毛焰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一直堅持創(chuàng)作觀念性肖像而受到廣泛的關注。其作品敏感細膩,注重刻畫人物的精神性。作品價格通常在百萬元范圍之中浮動,《2006年作托馬斯肖像》于2006年春拍時在中國嘉德拍出30.8萬元;2008年春拍在保利拍賣行則拍出25.7萬元(北京保利拍賣行供圖)
尹朝陽,《青春遠去》
布面油畫。97cm×112cm,1998年
尹朝陽的作品重新探討了繪畫的敘事性、圖像概念以及美學趣味,他被認為是70后藝術家中“青春殘酷繪畫”軍團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近年來有著良好的表現(xiàn)。圖為《青春遠去》,該作品2002年春拍時在中國嘉德拍出3.08萬元:2009年春拍在北京匡時則拍出70.56萬元(北京保利拍賣行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