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上眼睛想孟子,出現(xiàn)的是一個愛激動的老頭,心眼兒好到極點,頭腦簡單,經(jīng)常被別人氣得哆嗦
孟子生在鄒城,死在鄒城,沒什么爭議,未免令當代人失望,因為對古代聞人,大家喜歡的,是生得糊涂,死得曖昧,各地的愛地者,才可以紛紛聲稱某某就葬在本地,有戶口為證,或者某某就是我們這兒某村的人,昨天我還和他的一百代孫吃茶下棋來著。
古宅于是乎新建矣,旅游于是乎開發(fā)矣,人民于是乎有幣矣,而孟子不曾野生道死,弄得大家無法分一杯羹,好不掃興。在今天的人眼里,賣不到錢的東西,就不是東西,是不是因為這個,人們對孟子失去了許多興趣?
我以前數(shù)次攻擊孟子的思想,其實,我對孟子本人,是非常喜歡的。在我心目中,孔予之后的先秦諸子,若論人格高尚、誠實、善良,沒有比得上他的。閉上眼睛想孟子,出現(xiàn)的是一個愛激動的老頭,心眼兒好到極點,頭腦簡單,經(jīng)常被別人氣得哆嗦。
說孟子頭腦簡單,并不是說他浮淺,否則就是無視他的思想中談心性的那一大部分。我們知道,孟子一直拿他的倫理學(xué)當政治學(xué)用,他的政治哲學(xué),是要還原到個人的,完全不像是一種社會理論,所以當時售不出去,但論其源本,仁義比起天命來,更接近真正的合法性——同意。孟子的理論是,大家都做好人,好社會自然生矣。那么,為什么大家都有能力做好人呢?因為性善。為什么大家非得要順這善的本性,做點壞事,不也很舒服嗎?如果好人不得好報,為什么還要做好人?這就涉及最深刻的道德動機了,孟子談心性,就是要把道德的最終動機,建立在我們心里。
我最敬畏孟子的,是他堅定的義務(wù)論。孟子,從社會理想,到哲學(xué)范疇,和孔子離得并不很近,但道德上的義務(wù)論主張,是這二老高度一致的地方。這會引來一個問題,那就是,古代中國尊孔尊了那么多年,儒生主管意識形態(tài)那么多年,道德主義盛行了那么多年,而實際的狀況是,義務(wù)論色彩越來越稀薄,到后來只剩一張皮,真正執(zhí)行的,是用誠條偽裝起來的越來越徹底的功利主義。
明儒劉宗周說:“君子之學(xué),慎獨而已矣。”這是孟子之學(xué)的要點。慎獨意味著道德上的完全獨立,不受他人評價的左右,只對自己內(nèi)心的道德呼喚負責(zé)。一方面,中國的道德哲學(xué)中,這是最深刻、最個人化的一種,另一方面,也是最不能給社會提供倫理基礎(chǔ)的一種。儒學(xué)內(nèi)含的反社會性質(zhì),在這里也最明顯,最接近道家。
這確實是一條內(nèi)圣之路,但有幾個人能實現(xiàn)呢?所以明人一邊大講自省,一邊任由社會墮落,因為群已之間,這種理論并未建成一種聯(lián)系,個人的道德退路,并不是社會的倫理出路。何況,自己做自己的上帝,果真能提供“雖千萬人吾往矣”的道德勇氣嗎?
現(xiàn)在中學(xué)課本里,頗從《孟子》中選了幾段。有意思的是,那篇選自《告子下》的“魚我所欲也”,列在初中課本里,而高中課本里,選的是“孟子見梁襄王”之類談仁政,思想簡單的幾篇。也許選編者以為義利之辯,太初級了,只適合初中生思考,也許相反,以為高中生經(jīng)驗漸多,而孟子的義利之說,同我們的生活經(jīng)驗格格不入的地方太多,容易造成課堂混亂吧。
但這是每人遲早都會問自己的一個問題,這涉及我們每天的選擇。我們無法完全接受孟子的道德方案,那么,我們的道德方案是什么呢?總得有個方案吧?
孔孟并尊,而他們的社會主張,并不一樣。他們氣質(zhì)相通,生活的年代不一樣,對自己的時代的評價不一樣,假如孔子活在孟子的年代,大概也要少講些禮,多講些義??鬃诱軐W(xué),不是為失敗的社會準備的,孟子是。我們現(xiàn)在欣欣向榮,大家滿心歡喜,一路狂奔,恨不得21世紀趕緊過完,31世紀馬上趕割,這是不是多講孔子,少講孟子的另一個原因呢?
要強調(diào)的是,仁政云云,是孟子思想中最不成熟的一部分。他的偉大價值,那使他當之無愧地成為孔子思想中涉及個人那一部分的發(fā)揚者的,在他對個人感受的強調(diào)。他是儒學(xué)里的一顆炸彈,可惜磨洗千年,引信已經(jīng)磨掉了,現(xiàn)在供在圣廟里,苦著一張臉,正有“辱己以正天下”之憂。孟子談人生是內(nèi)行,談民生是外行,而今讀《孟子》談民生,就是買櫝還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