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歷史、文獻(xiàn)為依據(jù),通過對“秦始皇兵馬俑”的否定、鑒定與認(rèn)定,深刻、全面、真實(shí)地解決了“秦始皇兵馬俑”及“秦始皇陵”的身份之謎。從“秦始皇兵馬俑不是俑”、“ 秦始皇兵馬俑不是秦始皇的俑”,到“秦始皇兵馬俑不是秦始皇兵馬俑”以及“秦始皇陵”并不是“秦始皇陵”,推斷出:“秦始皇兵馬俑”不是“俑”、而是“陶人”,不是“秦始皇陵陪葬坑”,而且是東漢光武帝時期的吏士墓紀(jì)念群像;“秦始皇陵”不是“陵”、而是“墓?!?,而且是東漢光武帝時期的陣亡吏士墓;而它們的所在地,不但是紀(jì)念陵園的建筑構(gòu)成,而且兼具東漢消滅“天敵”匈奴的北方軍事科教培訓(xùn)基地。
一、秦始皇兵馬俑不是俑
我們查一下什么是“俑”:
《舊唐書》卷四五-志第二五-輿服:傳曰,俑者,謂有面目機(jī)發(fā),似于生人也。
所謂“俑者,謂有面目機(jī)發(fā),似于生人也?!边@分明就是可以活動的“機(jī)器人”;“機(jī)發(fā)”就是有機(jī)關(guān)、能制動。
《漢舊儀》里有比較詳細(xì)地記載了俑人的制作工藝和使用范圍,是按照漢高祖皇帝(文中稱高帝)、皇后做成了木質(zhì)機(jī)械俑人供奉在寺廟里,而不是用于陪葬:
唐#8226;杜佑《通典》卷七十九#8226;禮三十九#8226;沿革三十九(兇禮一)/通行本《漢舊儀》曰:“高帝崩三日,小斂室中牗下。作栗木主,長八寸,前方后圓,圍一尺,置牗中,望外,內(nèi)張綿絮以鄣外,以皓木大如指,長三尺,四枚,纏以皓皮四方置牗中,主居其中央。七日大斂棺,以黍飯羊舌祭之坎牗。已葬,收主。為木函,藏廟太室中西墻壁埳中,望內(nèi),外不出室堂之上。坐為五時衣、冠、履,幾、杖、竹籠。為俑人,無頭,坐起如生時?;屎笾鏖L七寸,圍九寸,在皇帝主右旁。高皇帝主長九寸。上林給栗木,長安祠廟作神主,東園秘器作梓棺,素木長丈三尺,崇廣四尺?!?/p>
最早的以俑陪葬的記載,是位唐代的公主:
《舊唐書》卷四五-志第二五-輿服:臣聞王公已下,送終明器等物,具標(biāo)甲令,品秩高下,各有節(jié)文??鬃釉?,明器者,備物而不可用,以芻靈者善,為俑者不仁。傳曰,俑者,謂有面目機(jī)發(fā),似于生人也。以此而葬,殆將于殉,故曰不仁。近者王公百官,競為厚葬,偶人像馬,雕飾如生,徒以眩耀路人,本不因心致禮。更相扇慕,破產(chǎn)傾資,風(fēng)俗流行,遂下兼士庶。若無禁制,奢侈日增。望諸王公已下,送葬明器,皆依令式,并陳于墓所,不得衢路行。
宋#8226;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卷八十三#8226;列傳第八/武英殿本:衛(wèi)國文懿公主,郭淑妃所生。始封同昌。下嫁韋保衡。咸通十年薨。帝既素所愛,自制挽歌,群臣畢和。又許百官祭以金貝、寓車、廞服,火之,民爭取煨以汰寶。及葬,帝與妃坐延興門,哭以過柩,仗衛(wèi)彌數(shù)十里,冶金為俑,怪寶千計(jì)實(shí)墓中,與乳保同葬。追封及謚。
大概當(dāng)今考古學(xué)界所謂的“秦始皇兵馬俑”是“俑”的歷史文獻(xiàn)證據(jù)乃附會于:
明#8226;邱?!洞髮W(xué)衍義補(bǔ)》-卷三十二/四庫全書本:名器之失,自秦政始作俑之,尤萬世之下咸歸咎焉。
但此句并沒有說秦始皇所作的“俑”是用于陪葬的,更沒有提及做“俑”時用的材質(zhì)。
由于“秦始皇兵馬俑”是不能活動的,所以,可以排除是“俑”的可能;但是,它們確實(shí)屬于陶質(zhì)塑像,因此,讓我們再查一下“陶人”:
《周禮》-冬官考工記第六/阮元??瘫?陶人為甗,實(shí)二鬴,厚半寸,唇寸。盆實(shí)二鬴,厚半寸,唇寸。甑實(shí)二鬴,厚半寸,唇寸,七穿。鬲實(shí)五觳,厚半寸,唇寸。庾,實(shí)二觳,厚半寸,唇寸。
可見,先秦時期“陶人”只是一種職業(yè),而不是一種實(shí)物。根據(jù)歷史文獻(xiàn)記載,大約到了漢朝,“陶人瓦器”才開始用于皇帝喪葬,而且是簡葬:
南朝宋#8226;范曄《后漢書》-卷一下#8226;光武帝紀(jì)第一下/武英殿本:初作壽陵。將作大匠竇融上言:“園陵廣袤,無慮所用?!钡墼?“古者帝王之葬,皆陶人瓦器,木車茅馬,使后世之人不知其處。太宗識終始之義,景帝能述遵孝道,遭天下反復(fù),而霸陵獨(dú)完受其福,豈不美哉!令所制地不過二三頃,無為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已?!?/p>
到了元朝,墳?zāi)狗课?,已不許用陶人:
明#8226;宋濂等《元史》-卷一百五#8226;志第五十三/武英殿本:諸為子行孝,輒以割肝、刲股、埋兒之屬為孝者,并禁止之。諸民間喪葬,以紙為屋室,金銀為馬,雜彩衣服帷帳者,悉禁之。諸墳?zāi)挂源u瓦為屋其上者,禁之。諸家廟春秋祭祀,輒用公服行禮者,禁之。諸民間祖宗神主,稱皇字者,禁之。諸小民房屋,安置鵝項(xiàng)銜脊,有鱗爪瓦獸者,笞三十七,陶人,二十七。諸職官居見任,雖有善政,不許立碑,已立而犯贓污者毀之,無治狀以虛譽(yù)立碑者毀之。
也許因?yàn)椤扒厥蓟时R俑”是“陪葬的、不能活動的陶人”,并不是能夠機(jī)械性活動的“俑”,因此,歷史上查不到關(guān)于秦始皇的陪葬有俑的記載: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jì)第六:九月,葬始皇酈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余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jī)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jī)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正因?yàn)槟撬^的“秦始皇兵馬俑”是不能機(jī)械性活動的,所以不是“俑”,而是《后漢書》所述的“陶人”。
二、秦始皇兵馬俑不是秦俑
仔細(xì)觀察這些所謂的“俑”——都是彩色的,而且身上衣服的色彩是以紅、紫為主調(diào)的(參見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馬俑研究》[1],見圖一):
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馬俑研究》:據(jù)統(tǒng)計(jì),一號坑出土的 1 087件俑的上衣中,紅色衣88件,紫色衣52件,綠色衣118件,天藍(lán)色衣16件,白色衣2件。三號坑里秦俑的顏色更豐富,共有朱紅、玫瑰紅、粉紅、桔紅、紫紅、粉紫、深藍(lán)、珠寶藍(lán)、石綠、赭及粉白等13種。
但是,眾所周知的是——秦朝水德,尚黑;根本不可能出現(xiàn)彩色的,更不要說是紅色或紫色為主色的東西了。
東漢#8226;班固《漢書》-卷二十五上#8226;郊祀志第五上/百衲本:秦始皇帝既即位,或曰:“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螾見。夏得木德,青龍止于郊,草木鬯茂。殷得金德,銀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烏之符。今秦變周,水德之時。昔文公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瑞?!庇谑乔馗釉弧暗滤?,以冬十月為年首,色尚黑,度以六為名,音上大呂,事統(tǒng)上法。
南朝宋#8226;范曄《后漢書》-卷一上#8226;光武帝紀(jì)第一上/武英殿本:壬子,起高廟,建社稷于洛陽,立郊兆于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
杜佑《通典》-禮典第六十一:秦制,水德,服尚袀玄。袀音均。
所謂的“兵馬俑”主紅色,火德;與秦朝相克,是劉邦所建漢朝崇尚的顏色:
西漢#8226;司馬遷《史記》-卷二十八#8226;封禪書第六/百衲本:漢興,高祖之微時,嘗殺大蛇。有物曰:“蛇,白帝子也,而殺者赤帝子?!备咦娉跗?,禱豐榆社。徇沛,為沛公,則祠蚩尤,釁鼓旗。遂以十月至灞上,與諸侯平咸陽,立為漢王。因以十月為年首,而色上赤。
西漢#8226;司馬遷《史記》-卷二十八#8226;封禪書第六/百衲本 :魯人公孫臣上書曰:“始秦得水德,今漢受之,推終始傳,則漢當(dāng)土德,土德之應(yīng)黃龍見。宜改正朔,易服色,色上黃?!笔菚r丞相張蒼好律歷,以為漢乃水德之始,故河決金堤,其符也。年始冬十月,色外黑內(nèi)赤,與德相應(yīng)。如公孫臣言,非也。罷之。后三歲,黃龍見成紀(jì)。文帝乃召公孫臣,拜為博士,與諸生草改歷服色事。其夏,下詔曰:“異物之神見于成紀(jì),無害于民,歲以有年。朕祈郊上帝諸神,禮官議,無諱以勞朕?!庇兴窘栽弧肮耪咛熳酉挠H郊,祀上帝于郊,故曰郊”。于是夏四月,文帝始郊見雍五畤祠,衣皆上赤。
所以,“秦始皇兵馬俑坑”所埋的絕對不可能是“俑”,更不是“秦俑”。
三、秦始皇兵馬俑不是秦始皇的俑
雖說“秦始皇兵馬俑”身有陶文,卻沒有出土一個“秦”字。唯一證據(jù)就是這個“呂不韋戈”(有的專家認(rèn)為是“戟”,而又名之曰“呂不韋戟”),然而可以鑒定屬于贗品(參見杜乃松《全國青銅器所見偽器偽銘考(二)》[2]),銘文曰“三年相邦呂不韋造寺工□”;其中“寺工”是漢朝的官職名,在傳為霍去病墓的雕刻上,也有“寺工”刻文;另外,呂不韋的官職也不是“相邦”:
西漢#8226;司馬遷《史記》-卷六#8226;秦始皇本紀(jì)第六/百衲本:十年,相國呂不韋坐嫪?dú)泵??;庚t為將軍。齊、趙來置酒。齊人茅焦說秦王曰:“秦方以天下為事,而大王有遷母太后之名,恐諸侯聞之,由此倍秦也。”
西漢#8226;司馬遷《史記》-卷七十八#8226;春申君列傳第十八/百衲本:春申君相十四年,秦莊襄王立,以呂不韋為相,封為文信侯。取東周。
杜乃松《全國青銅器所見偽器偽銘考(二)》:東周真器而刻偽銘者也不鮮見,情況也較復(fù)雜。僅舉數(shù)例。例一,陜西省某博物館收藏一件錯金鳥篆文戈,該戈是從民間征集而來。戈一面胡部有“玄之用”錯金鳥篆文,令面胡部有“戈”銘。鳥形態(tài)特別呆板,完全失去了鳥篆文字的風(fēng)格,“□”字也無錯金,與其他幾字風(fēng)格相悖。例二,所造偽銘與同時期的銘文內(nèi)容格式不同,如:山西省博物館藏偽銘呂不韋戈即如此,“內(nèi)”背偽銘:“五年相邦呂不韋造少府工室丞冉工九武庫”?!皟?nèi)”正面的“少府”系真銘。西漢時“少府”屬下有“考工室”,在秦銅器中尚未見有這樣名稱,更不能稱為“工室”?!叭健睘椤跋喟钊健?,是秦國國家機(jī)構(gòu)最高長官,也是兵器造監(jiān)者,如“相邦冉造”戈,等等。“武庫”名常見于三晉兵器上,在秦國兵器上雖然偶有“武庫”銘出現(xiàn),但常與“上郡”名連在一起,為“上郡武庫”。這件偽銘戈銘文格式由于內(nèi)容上的拼湊,與常見秦戈銘的規(guī)律完全相違背。在此戈上也可以明顯看出后刻之痕跡和對原戈銅地等的破壞。
而且,據(jù)說“呂不韋戈”不是在俑坑的地磚上出土的,而是在離地磚有一定距離的淤泥層上被發(fā)現(xiàn)的,也就是說這個戈與兵馬俑不在代表同一歷史文化期的土層。因此,此戈定屬贗品無疑。如果仔細(xì)對這幾個字筆畫結(jié)構(gòu)觀察,不難發(fā)現(xiàn):所謂的“呂不韋戈”上的字,既不可能是隨劍身一起鑄造的,也不可能是劍身鑄成后鍛刻的,更像是現(xiàn)代人粗糙的鑿刻。再觀察其他“兵馬俑”身上的文字(參見《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3],見圖三):“咸陽六”三個字,既不如“臧宮”二字為模印,也不像“十五”二字是燒制前泥刻的,也像是現(xiàn)代人粗鄙的仿制,而且所書文字甚至不是石鼓文、小篆之類的秦系文字,到像是帶有篆字意味的早期隸書。
需要強(qiáng)調(diào)的是,“兵馬俑”身上的“臧宮”兩個陶文(見圖四),被袁仲一為首的當(dāng)代秦始皇兵馬俑研究專家們普遍考釋為“宮疆”或“宮藏”,并誤以為是工匠名,或附會為咸陽宮宮藏之物。然而,逸空根據(jù)眾所周知的古代從右向左的閱讀習(xí)慣和古文字知識,糾正釋讀為“臧宮”二字,為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所封“云臺二十八將”之一;他被封為“城門校尉朗陵侯”,為北伐將領(lǐng)、開國功臣。
《后漢書》卷一八-吳蓋陳臧列傳第八-臧宮傳:臧宮字君翁,潁川郟人也。少為縣亭長、游徼,后率賓客入下江兵中為校尉,因從光武征戰(zhàn),諸將多稱其勇。光武察宮勤力少言,甚親納之。及至河北,以為偏將軍,從破群賊,數(shù)陷陳卻敵。
宋#8226;司馬光《資治通鑒》-卷四十三/世界書局影印鄱陽胡氏本:冬,十一月,臧宮軍咸陽門;戊寅,述自將數(shù)萬人攻漢,使延岑拒宮。大戰(zhàn),岑三合三勝,自旦及日中,軍士不得食,并疲。
宋#8226;司馬光《資治通鑒》-卷四十四-顯宗孝明皇帝上/世界書局影印鄱陽胡氏本:帝思中興功臣,乃圖畫二十八將于南宮云臺,以鄧禹為首,次馬成、吳漢、王梁、賈復(fù)、陳俊、耿弇、杜茂、寇恂、傅俊、岑彭、堅(jiān)鐔、馮異、王霸、朱祜、任光、祭遵、李忠、景丹、萬修、蓋延、邳肜、銚期、劉植、耿純、臧宮、馬武、劉隆,又益以王常、李通、竇融、卓茂,合三十二人。馬援以椒房之親,獨(dú)不與焉。
根據(jù)“臧宮”將軍所處的年代推斷:所謂的“秦始皇陵兵馬俑”,是東漢光武帝時期的;根本不可能是東漢以前的,更不可能是秦始皇時期的;因?yàn)?,秦朝不可能有二百多年后才出生的臧宮將軍吧?
加之,出土的所謂“牽馬俑”的馬背上上竟然驚現(xiàn)馬鞍(見圖五);而“馬鞍”這種東西據(jù)史可查的最早文獻(xiàn)記載也是漢高祖劉邦時期:
西漢#8226;司馬遷《史記》-卷五十五#8226;留侯世家第二十五/百衲本:至下邑,漢王下馬踞鞍而問曰:“吾欲捐關(guān)以東等棄之,誰可與共功者?”
而漢代以前,卻沒有馬鞍的記載,據(jù)此推測:即使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也可能是沒有成型的馬鞍;至于秦始皇時期,只聽說過“車同軌”,沒有聽說過“馬同鞍”,也就是當(dāng)時的馬用于套車,而不是人騎;所以,那這“牽馬俑”就必定不是“秦始皇兵馬俑”,而應(yīng)該是漢朝以后的;當(dāng)然,其他兵馬俑中的馬多是幾匹并列排放的,也就是古代的驂馬(三匹馬)、駟馬(四匹馬),由于是用來駕車的,所以馬背上也就沒有雕塑馬鞍。
此外,仔細(xì)觀察兵馬俑身上的文字(參見電視節(jié)目“探索與發(fā)現(xiàn)”的《兵馬俑的神秘主人》一集[4],見圖六),與道宗皇帝哀冊上的一個字(見圖六、圖七)頗為相似。經(jīng)逸空考證,在漢字中有類似字如:“肸、胖、胓、胛、脾”;而東亞那種類似漢字大篆、且不為人識的文字是契丹大字,也就是契丹篆書(參見逸空《契丹篆書考》)[5];那么,“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里怎么會出現(xiàn)兩千年后的契丹文字呢?而且這個字即使是漢字,也只是簡帛體,而不是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時使用的小篆。簡帛體據(jù)當(dāng)代研究專家們普遍認(rèn)為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文字,經(jīng)逸空考證為東漢以后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字(參見逸空《金文所屬之移華接木》[6])。
“兵馬俑”坑出土的長度近一米的劍(見圖八),是目前直內(nèi)[China]近現(xiàn)代考古史上所知的最長的青銅劍;據(jù)逸空考證,該劍乃歷史著名的“三尺劍”。
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青銅劍(圖八)標(biāo)簽解釋:青銅劍,左劍出土于一號俑坑T19方八過洞。通長93.8厘米,身長72.2厘米,最寬處3.2厘米。劍的形制相同,劍體長而窄薄,中部起縱脊,近鋒處束腰。出土?xí)r,首、格、鞘附件齊全。特別是劍通體光亮,刃鋒銳利。經(jīng)檢測,劍表面經(jīng)過鉻鹽氧化處理。中國在兩千多年前就發(fā)明了這種先進(jìn)工藝,堪稱冶金史上的奇跡。
遺憾的是,三尺劍的記載,有史可查的最早文獻(xiàn)是《史記-漢高祖本紀(jì)》,漢代以前,卻查不到三尺劍的記載:
西漢#8226;司馬遷《史記》-卷八#8226;高祖本紀(jì)第八:高祖擊布時,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呂后迎良醫(yī),醫(yī)入見,高祖問醫(yī),醫(yī)曰:“病可治?!庇谑歉咦鎷犃R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
所以,如此長劍,只能是漢高祖以后之物,而非秦始皇時期所能有。
因此,諸多因素表明:“秦始皇兵馬俑”與秦始皇時期的歷史時代特征齟齬不合,絕對不是秦始皇時期的“俑”。
(未完待續(xù))
參考文獻(xiàn):
[1] 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馬俑研究[M].文物出版社,1990.
[2] 杜迺松.全國青銅器所見偽器偽銘考(二)[J].藝術(shù)市場,第9期,2006年9月6日http://zishahu99.cangnet. com/html/200609/ 2006090615445466.html
[3] 雷玉平.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6.
[4]《兵馬俑的神秘主人》[EB/OL] CCTV10.探索與發(fā)現(xiàn),2009年3月19日
http://space.tv.cctv.com/video/VIDE1237478788624888
[5] 逸空.《契丹篆書考》[A] 2008年4月27日
[6] 逸空.《金文所屬之移華接木》. 2007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