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剛剛步入第四學段(7~9年級)的學生,較前三段的學生在心理上成熟了許多,在學習方面的自主性和探究意識也增強了不少??墒侨绻虼司驮谡Z文的教學方式上來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學生在心理上往往是很難承受的。所以第四學段初期的語文教學方式很好地完成過渡就顯得格外重要。作為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一個小小的組成部分——詞語教學,也同樣面臨著這種過渡的必要。
雖說詞語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只是一個小小的組成部分,但它卻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它與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感悟、與學生的具體寫作和口語交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要求第四學段的學生熟練地查字典、詞典沒有問題,但能不能調用學過的知識通過分析詞語的字面從而理解詞語的意思,能不能將詞語意思理解性地記住,并在自己的寫作中、表達中及時靈活地運用卻是有很大難度的。那么如何解決詞語教學中的這一系列難題呢?在幾年的教學實踐探索中,我總結出了以下幾點比較成功的做法。
一、教給方法,輕松地探究詞語的意思
1. 將文言文解釋文言詞的加字法、換字法,遷移到對詞語的解釋中
在七年級語文上冊《童趣》一文的課后練習中,介紹了加字、換字兩種解釋文言詞的方法。這兩種方法讓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變得輕松而簡單?,F(xiàn)代漢語中的很多詞語都源于文言文,所以我們可以將加字法、換字法遷移到對詞語的解釋中。下面就舉幾個例子加以說明:
“頭暈目?!庇眉幼址ㄒ唤忉專统闪恕澳X袋發(fā)暈,眼睛昏花”;“寬恕”用加字法一解釋就成了“寬容饒恕”;“呼朋引伴”用加字法一解釋,就成了“呼喚朋友,招引同伴”……很多運用兩種方法解釋的詞語,記憶起來也毫不費力。
2. 抓住關鍵詞理解詞語意思
文言文中一些句子的意思,可以通過抓關鍵詞的意思來達到準確理解的目的。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督促學生積累一些重點的實詞、虛詞,可以讓學生在閱讀課外文言文時變得很輕松。而這種抓關鍵詞的意識同樣可以遷移到對詞語的解釋之中。
如“獲益匪淺”中,抓住“匪:非,不”的意思后,整個詞語的意思也就一目了然了“獲得的益處不淺”;“可歌可泣”中,抓住“可:值得”的意思后,整個詞的意思也變得很明白了“值得歌頌,值得為之哭泣”;“鮮為人知”中,抓住“鮮:少”“為:被”的意思后,整個詞語的意思也很清楚了“很少有人知道”。
同樣,“春華秋實”“婦孺皆知”“一反既往”“義憤填膺”“可望不可即”“人跡罕至”等詞語,只要記準了關鍵詞的意思,整個詞語的意思理解起來都會變得特別簡單。
3. 判斷詞語中的比喻修辭,還原修辭格式,理解詞語意思
如“人聲鼎沸”中,“鼎沸”的本來意思是“鍋里的水燒開了,發(fā)出聲響”,這里卻用來形容“人聲”,很顯然是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將其用比喻的格式還原后意思就很清楚了:“人聲像燒開水后發(fā)出的聲響一樣(喧鬧)?!?/p>
二、聯(lián)系實際,形象地理解詞語的意思
“喑啞”“嗉囊”“鳥喙”等詞,就可密切聯(lián)系實際來理解它們的意思。下面舉一個教學實踐中的小例子加以說明:
學習“喑啞”一詞時,碰巧趕上我的嗓子發(fā)炎。我對學生說:“只要想想這幾天早上老師說話時的狀況,你就能很明白喑啞一詞的意思?!睂W生笑了,輕輕松松就記住了“喑啞”一詞“嗓子干澀發(fā)不出聲音或發(fā)音低而不清楚”的意思。
三、表演實踐,快樂地記憶詞語的意思
諸如“滑稽((言語、動作)引人發(fā)笑)”“踉踉蹌蹌(走路不穩(wěn)的樣子)”等之類能用動作表演出來的詞,可以不失時機地讓表演能力強的學生用動作演示,這樣學生就能又快又準記住它們的意思。
四、運用對比,準確地記憶詞語的意思
例如,學習“呈報”一詞的教學實例:
學習“呈報”一詞時,我故意隨口造了一個句子:“昨天,我把大家的課堂表現(xiàn)情況呈報給了語文課代表?!睂W生轟然大笑,我問學生大笑的原因,學生糾正說:“呈報的意思是報告上級。語文課代表成了你的上級了!”學生在糾正我故意制造的錯誤中,牢牢地記準了“呈報”一詞的意思。
這樣一來,在小小的詞語教學的環(huán)節(jié)中,將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和詞語的學習靈活地聯(lián)系在一起,使得知識的融會貫通落到了實處;將學生對詞語的學習和生活實際聯(lián)系在一起,使得課本的知識有了生命的活力。在小小的詞語教學的環(huán)節(jié)中,不僅教給了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究意識,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使得學生的詞語學習變得輕松而又簡單。
(臨沂沂州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