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就當前在農(nóng)村作文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解決辦法。如教師應首先對作文有新的認識,才能進一步指導教學,讓學生放開手腳進行仿寫,才可使學生作文達標,這樣才是解決農(nóng)村作文難的有效辦法。
關(guān)鍵詞:作文技能;仿寫;練寫
隨著新課標的《語文課程標準》的實施,各地的教改也開展得轟轟烈烈,如在中考作文上,一改過去那種體裁命題作文,代之以種種的新題型,如“話題作文”“材料作文”等。但無論題型怎樣,都有一個共同的要求,那就是“體裁不限”。正因為如此,有些語文教師不再重視對學生作文訓練的指導,使學生的作文水平得不到提高。
現(xiàn)就此問題,提出幾點解決辦法。
一、加強作文仿寫訓練,仿寫是學生學作文的必由之路
有一個基本觀點,被老師們常常忽視,那就是作文是一種技能。葉圣陶先生說過:“寫作和閱讀比較起來,尤其偏于技術(shù)方面。凡是技術(shù),沒有不需要反復歷練的。”
所以要學好作文,就要多仿寫訓練。由仿寫到感悟,由感悟到創(chuàng)造。不少人認為“仿”不是“創(chuàng)”,認為仿寫是一種可有可無的,甚至把它視同“抄襲”不屑一顧。其實模仿的實質(zhì)是使學生從各個方面接受規(guī)范語言的熏陶。老一輩語文教育工作者,都很重視模仿。張志公先生說:“需要正確處理模仿和創(chuàng)造的關(guān)系。模仿,是學生的必經(jīng)之路。不僅初為人學的孩子愛模仿,中學生、大學生,甚至早已離開學校的成年人,都在有意無意之間模仿著自己認為好的事物。”
認識問題解決了,教學上也就不是難事了。首先是句的仿寫,片斷的仿寫,稍加鋪張、連綴就能成篇。比如寫記敘文,怎么開頭?學生可選課本中一個適合自己的進行模仿。如有不少學生,喜歡《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誰是最可愛的人》《白楊禮贊》等課文中的句子,根據(jù)課文句式進行仿寫,解決他們詞不達意、詞不切意、言不由意的諸多問題。
仿寫的訓練,如能很好地運用,那么學生的作文水平將在中小學階段得到提高。
二、改善課堂環(huán)境,讓學生放開手腳進行仿寫
學生作文最感到苦惱的是沒什么可寫的。也就是我們說的沒材料可寫。其實,這只是個表面現(xiàn)象。這是怎么造成的呢?下課休息時,學生想說的你不讓他說。當上課你讓他說時,就不敢說了。所以要改善作文訓練環(huán)境,這是作文教學的新觀念。
改善一下作文訓練環(huán)境,或者說改變訓練場地,這是個更新教學觀念的事情。在作文教學改革中,這也是個很緊迫的事情。死胡同,本來就走不通了,為什么不另辟蹊徑嘗試一下。
中學生敏感、天真、活潑又富于幽默感,平時唧唧喳喳、嘻嘻哈哈的話可多了。教師只有做他們的知心朋友才能與他們溝通。要讓學生放心地、隨心所欲地寫,自由地、大膽地去寫,然后,又讓他自己積極地、主動地去評、去改,互相啟發(fā)、互相模仿,寫作能力必然會很快得以提高。相反,如果作文教學一天到晚總在為考試作準備,學生的體質(zhì)、心理、技能等基本素質(zhì)很難得到培養(yǎng)和提高。
所以,改善作文訓練環(huán)境,改變訓練場地,讓學生自由地、大膽地放開手腳去仿寫,寫他們想寫的、愛寫的一切。
三、作文要求不當,期望值過高,影響了學生作文水平
現(xiàn)在有些語文老師,在作文教學目標上偏離了標準。他們在平時的作文批改和講評中,附加了許多各自的標準。在學生作文內(nèi)容上,不僅要求“內(nèi)容具體”,還要求“內(nèi)容充實”“選材典型”。在作文立意上不僅要求,“根據(jù)表達的中心,選擇恰當?shù)谋磉_方式”,還要求“中心突出”“思想深刻”“有新意”。在表達上不是要求“字從文順”,而是要求“語言流暢”“語言生動”。這種教學,期望值超目標,指導脫離了教學要求,超越了學生現(xiàn)實的作文能力。教師用心雖苦,卻在很大程度上危害了作文教學。
第一,它不斷地挫傷大多數(shù)學生。因為大多數(shù)學生在初中這個學習階段,其生活實踐范圍狹窄,認識能力、理解能力也還處于相當幼稚的階段。拿語言表達成熟階段的標準來衡量他們,他們永遠也達不到要求。那么,這種堅持不懈的要求等于是在無休止地折磨學生。絕大多數(shù)的學生不但嘗試不到成功的樂趣,反而讓他們陷入苦惱、厭倦作文。
第二,它也不斷地挫傷教師自己。自己提出的標準,實際上是自己欣賞的標準,自己都實現(xiàn)不了。只是贊揚作文尖子偶然出現(xiàn)的精彩片斷,其實是自己教學的失敗,這不是作繭自縛嗎?
第三,極大地干擾了作文教學評價,包括各種作文測試試卷成績的客觀評定。因為測試標準不是他們心目中的“標準”。閱卷時,便沒有幾篇能看得上眼兒的作文。他們常常是以自己附加的標準來解釋“等級標準”,所以是帶著自己的“標準”對學生作文百般挑剔?!吧暇V上線”地抨擊學生作文的不成熟,評價學生作文就像在搞文藝評論。如果把他們自己所任教班級學生的作文抽出來讓他們看,當然也是達不到他們自定的“標準”的。
對大多數(shù)學生而言,要真正達到目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對大多數(shù)學校而言。在作文教學中千萬不要超越《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在目標上有了共識,才能理順作文教學中的各種關(guān)系。特別是有了共識就會給大多數(shù)教師和學生都松了綁,消除了對作文教學、作文考試的神秘感,集中精力在語言文字的基本訓練上下工夫。
應該指出,有的學校、有的班級、有的學生,已經(jīng)達標了,那就應該在達標的基礎(chǔ)上鼓勵他們繼續(xù)提高。跑得快的,因材施教,讓他們能跑得更快。誰也不會因為有了給大多數(shù)學生制定的教學目標就去限制特長生的發(fā)展,不會讓那些跑得快的停下來去等那些跑得慢的。
教育心理學有個原則:對孩子提出的要求,必須是他經(jīng)過努力可以達到的。如果達不到的,那要求等于是白說,而且是有害的。跳一跳就夠得到,信息論里把這叫做0.5藝術(shù)。在這一點上,去重新思考一些“根本問題”或“我們自己是如何走過來”的問題,也許會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示。
“文無定法,大致有法”。如果我們農(nóng)村的初中語文教師能從根本上真正端正對“教改”和作文教學的認識,改變那種“中考作文體裁不限,不再需要強化作文指導”的認識,而按照作文教學的一般規(guī)律,扎扎實實地指導學生打好寫作基本功,我想我們農(nóng)村中學的學生作文達標應該不是太困難的。既已正本清源,何愁不流汩汩清泉。
參考文獻:
[1]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溧陽市上興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