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默是個不擅言談的孩子,他仿佛早已適應了一個人的生活,與同伴間的交流甚少,更別說與老師的溝通了。他那張木然的小臉總不時地閃現(xiàn)在我的眼前,令我思索:究竟該怎樣打開這個孩子的心結呢?
一日,平時在課堂上表現(xiàn)中規(guī)中矩的小默坐立不安,我試圖用自己溫柔的目光去喚醒他那顆沉睡的心靈,可他怯怯的眼神剛進入我的視線,便在瞬間游離了。我?guī)ьI學生朗讀課文,像平時一樣在教室里踱來踱去。當我走至小默身旁時,我書中的一張小字條飄落了下來,落到小默身邊,可我一副渾然不知的樣子,繼續(xù)領讀課文。
小默悄悄地撿起紙條,小心翼翼地看著,臉上蕩起了一絲不易被人察覺的微笑。我清楚地知道,字條上寫著這樣一段話:“孩子,老師渴望與你們交流。正是有了你們,老師才不孤單。如果誰能第一個看到這張字條,你就是最幸運的。不妨,把自己的心聲與老師一同分享吧!”
下午,走進教室不久,我便在講桌的抽屜里發(fā)現(xiàn)了那張熟悉的字條,新增添的并不娟秀的文字如一股暖流融入我的心田。那是小默的字跡:“老師,謝謝您!今天我興奮極了,我是這么幸運!告訴您,我遠在武漢打工的媽媽生病了,所以我有些擔憂?!本瓦@樣,我與小默開始了第一次的交流,后來我們一直以這種方式傳遞著彼此的心聲。小默漸漸變得開朗樂觀了。
要打開孩子封閉的心靈,不妨“用心插柳”,“用心插柳”柳更會成蔭。
(本欄責編 盧麗君)
主持人語:
凡是與學生感情深厚的老師,多有一個良好習慣——和學生談心。但是,中國人做事講究“迂回曲折”,談心交流是需要情境鋪墊的。老師若一本正經(jīng)地把學生叫出來說:“咱倆現(xiàn)在談心吧!”學生有顧忌,必然不肯把內心話說出來。所以,師生交往也如同古裝戲里的青衣走圓場——明明可以直奔主題,縮短距離,偏偏要繞著舞臺轉一圈。
學生不肯和老師、家長交流的首要原因是:我們沒有認真傾聽孩子說話,卻只想把自己的觀點灌輸給孩子。孩子認為“我的心情,你永遠不懂”,既然說了也白說,干脆就懶得再說。學生不肯把心扉打開,我們怎能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怎能陪伴他們成長?
上面幾位老師在與學生溝通中的做法值得借鑒。他們沒有自以為是,沒有自說自話,甚至在學生對老師表示冷漠、敵意的時候,還能靜下心來體會學生的敏感、柔弱,并采用有效的方法,讓學生向老師敞開心扉。
老子曰:“三十輻為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我們?yōu)榱伺c學生溝通所做的鋪墊,就是老子所說的“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