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庭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在個人成長過程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要重視德育。洛克認為,兒童的道德教育是在一系列的原則和方法基礎上對欲望的克制和引導,這樣的方法和原則有及早、獎罰等;在家庭教育中,通過使兒童理解榮譽及羞辱的意義來引導、克制其欲望,從而達到德育的目的。
[關鍵詞]家庭教育;道德教育;欲望克制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3115(2010)12-0111-02
當前,由于家長忽視或教育方法不當?shù)仍颍彝ソ逃械牡赖陆逃槐M人意,使得很多孩子出現(xiàn)諸如自制力差、行為失常等問題。中華婦女聯(lián)合會的一份資料表明,我國有近3/4的家長教育方法欠妥或有嚴重偏離,只有1/4的家庭教育比較科學。洛克在《教育漫話》中的德育見解雖是經(jīng)驗之談,但很多觀點都得到現(xiàn)代教育心理學的印證,而且在論述上深入淺出,更容易被人理解、更易操作。其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針對家庭教育,對當前充滿問題的家庭道德教育有很好的啟示意義。
一、洛克對兒童德育重要性的認識
在《教育漫話》中,洛克對道德品格教育予以極大關注。他認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靈魂,一個人的各種品格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若一個人要被人看重,被人喜愛,要使自己也感到喜悅,德行是最不可缺少的;如果一個人沒有德行,這個人就不會得到幸福。洛克從功利的角度來說明德行對一個人的重要性。我們也清楚,人是社會中的人,一個人的德行只有符合社會利益、不危害他人利益,這個人才能生存、生活下去。同時,個人道德品行也關乎社會的維持與發(fā)展。德育的重要性在于它具有個人與社會雙重價值。
洛克還認為,我們?nèi)粘K姷娜酥杂泻糜袎模?/10是由他們的教育(德育)決定的。一個人在小時候得到的印象,對他的一生都有極重大、極長久的影響。如果在對待兒童的教育,尤其是德育問題上出現(xiàn)了錯誤,那么就像是配錯了藥,第一次弄錯了決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補救,它們的影響是終身消除不掉的。兒童時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洛克說,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獲得也愈容易。教育學中對教育有一個狹義的定義:教育即指道德教育,強調(diào)社會因素對個體發(fā)展的影響。家庭教育對個體的健康成長具有啟蒙及奠基作用,此時的德育對兒童性格、人格的形成意義是不容忽視的,在過分強調(diào)學習成績及智力教育的今天,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
二、對洛克德育思想的解讀
(一)欲望克制
洛克對兒童德育問題的認識是從對人性欲望的分析入手的,對兒童道德教育也是圍繞對欲望的克制與引導而展開的。這也是理解其德育思想的一個切入點。他說,一切德行與價值的重要原則及基礎在于一個人要能克制自己的欲望,要能不顧自己的傾向而純粹順從理性的指導,雖然欲望會指向另一方向??梢?,他把對欲望的克制與引導看成是德育的基礎。
人在各個年齡階段有著不同的欲望,關鍵是我們能不能使欲望接受理智的規(guī)范與約束,有沒有管束欲望的能力。而所謂克制欲望并不是讓人摒棄一切欲望,而只是放棄不合理的要求。洛克的這一思想與《管子》中的觀點是一致的。《管子》認為:“凡人之情,得所欲則樂,逢所惡則憂。”如果我們不能克服自己的嗜欲,一味去追去不合理的要求,或為自己所遇之惡而憂心忡忡,裹足不前。如此,對欲望不加克制、引導,不聽從理智的指導,就會缺失德行的原則、方向,而流于一無所能的地步。因此,盲目按照個人意愿任性而為、任性生活的人是不會有好的德行的。在追求個性、崇尚自由的今天,這一點值得特別注意。
(二)及早原則
洛克認為,一切德行與美善的原則當然在于克制理智所不容許的欲望的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及容易地、熟練地發(fā)揮則依靠及早的練習。他說,一般人教養(yǎng)子女有個重大的錯誤,就是沒有及時、充分地注意到這一點。在兒童精神最纖弱、最容易接受的時候,沒有習于遵守約束、服從理智。如此,沒有在最關鍵的時候及早地對兒童的欲望克制能力做出培養(yǎng),此后,兒童的道德失范問題便會凸現(xiàn)出來。當代教育心理學的發(fā)展也證實了這一規(guī)律。洛克所說的一段話對當前的家庭德育問題做出了準確、生動的描述。他說,父母在孩子幼小的時候溺愛孩子,把孩子的本性弄壞了,他們自己先在泉水的源頭下了毒藥,日后親身喝到苦水卻又感到奇怪。當孩子長大時,才知道它們親手養(yǎng)成的種種惡習是很麻煩的,那時它們才愿意拔掉自己手植的莠草,可是莠草的根已經(jīng)很深了。他又認為,小的時候自己的意愿不服從他人的理智,待長大成人自己能夠運用理智的時候,他也很少服從自己的理智。自制的脾氣或克制欲望的能力與兒童不羈的本性是相反的,應當及早培養(yǎng),這是兒童未來幸福的真正基礎。
(三)獎罰問題
獎罰對兒童欲望的引導或克制有重要作用,是兒童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洛克對這一問題有獨到見解,值得我們思考與借鑒。
對兒童要嚴加管教,但一定要適度。兒童還沒有獨立的能力去約束自己的欲望,往往受欲望的支配去行事,因此,需要大人對其思想與行為進行引導、管制。洛克認為,在兒童很小的時候?qū)ζ溥M行嚴格管教,一旦施用適度便會獲得很好的效果。嚴格管教是對兒童欲望的克制與引導,是德育的保證,是良好德行形成的基礎。但若管教太嚴,兒童的精神就會過于沮喪,會失去活力與勤奮,那樣他們就會態(tài)度懦弱、精神抑郁,而且不易振作,很難做出什么事業(yè)。這種度的把握則需要家長在平時的教育過程中認真揣摩。
洛克認為,嚴厲懲罰好處很少,但在教育上的害處很大。我們?nèi)祟惖谋拘杂蟹N傾向,就是追求快樂與避免痛苦。懲罰的方法不但不能克服這種傾向,反而給它以鼓勵,增加它們在我們身上的力量,那是發(fā)生一切邪惡與罪過的根源。有一種傳統(tǒng)的教育觀是“不打不成才”,這種教育方式要么強化了兒童追求快樂的欲望;要么打擊了其追求自由的個性,養(yǎng)成慣于服從的奴性;要么養(yǎng)成一種對家長的的叛逆,使家長的德育形象與能力受到挑戰(zhàn)。
洛克還認為,用兒童心愛的事物去獎勵兒童,去討兒童努力應該小心避免。他說,凡是拿好吃的或別的兒童喜歡的東西驅(qū)使兒童的人,事實上就是認可了兒童對欲望的愛戀,是對兒童嗜好的縱容。對兒童的欲望一方面加以制裁,其他方面卻給以滿足,那么絕對沒有希望教會兒童克制自己的嗜欲,那簡直是犧牲了兒童的德行,顛倒了兒童的教育,等于教育他們?nèi)凵莩蕖⒇澙?,這樣本應克制的欲望卻得到了鼓勵,兒童的德行是無法培養(yǎng)起來的。如今的家庭教育中,家長用物質(zhì)甚至是金錢的手段使孩子去努力學習,這一現(xiàn)象實在是太普遍了。此時,對欲望克制與正確引導的道德教育完全喪失了其最重要的內(nèi)涵。
三、榮譽與羞辱對德育目的實現(xiàn)的意義
怎樣才能讓兒童真正地、自覺地去遵守紀律或遵從大人的教導,培養(yǎng)良好的德行,洛克認為需要讓他懂得榮譽與羞辱的意義。愛好榮譽而懼怕羞辱,他便具備了一個原則,這個原則會永遠發(fā)生作用,使他走上正軌。其實這是一種有別于上面提到的對物質(zhì)或身體的獎罰,而是對兒童精神、心理上的獎罰。用這種方法讓兒童明白,凡是行為良好、受人尊重的人,他們必定為人所喜愛,結(jié)果也會自然得到他所喜歡的種種可愛東西;反之,若是有人行為不好,被人看不起或是不愛護自己的榮譽,他就不可避免地遭到別人的冷落,結(jié)果得不到他滿足或喜歡的東西。如此,讓兒童得到固定的經(jīng)驗,只有道德良好才能得到心愛的事物,兒童的欲望助長了他的德行。
洛克從對欲望克制、引導的認識角度來理解兒童的德育問題。在西方的教育傳統(tǒng)中,宗教精神始終貫穿其中,但他的觀點在本質(zhì)上是完全不同于宗教中的禁欲主義的。他強調(diào)人的價值,強調(diào)尊重人、重視人,要求通過個人努力及良好外界環(huán)境的營造來達到培養(yǎng)良好德行的目的。在強調(diào)人的全面發(fā)展的今天,在物欲橫流的當代社會,通過對兒童欲望的引導,在兒童的心理上建立榮譽與羞辱的觀念,把榮譽作為獎罰的手段來引導其思想及行為,無疑是兒童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英·約翰·洛克. 教育漫話[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黃英.如何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讀《教育漫話》有感之二[J].中國商界,2008,(3).
[3]岳定權(quán).試析洛克獎勵機制中的認知心理[J]. 現(xiàn)代企業(yè)教育,2006,(24).
[4]黃英.淺談我國現(xiàn)行基礎教育改革與洛克教育哲學思想之契合——讀《教育漫話》有感之五[J] 黑龍江史志,2008,(12).
[5]李申申.洛克德育心理思想淺探[J].心理學探新,1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