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古代文學(xué)評論界對小說漠視的情況下,毛宗崗以李卓吾評本為基礎(chǔ),對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進(jìn)行了大量的修改、增刪,并詳加評點,其評點反映了毛宗崗對歷史小說的認(rèn)識,即在結(jié)構(gòu)組織上注重連貫,在事件敘述上不排斥虛構(gòu),在人物塑造上傾向于奇絕。
[關(guān)鍵詞]毛宗崗;《三國演義》;歷史小說觀
[中圖分類號]I207.41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0)12-0061-03
《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歷史演義小說,清康熙年間,毛宗崗以李卓吾評本為基礎(chǔ),對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進(jìn)行了大量的修改、增刪,并詳加評點,毛本一出,遂成為《三國演義》流傳最廣泛的本子,可見毛宗崗的修改、評點是成功的。因此,從評點中探討毛宗崗的歷史小說觀,對我們更好地理解毛本《三國演義》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一、在結(jié)構(gòu)組織上,歷史小說更注重連貫
古代長篇小說受史傳文學(xué)影響很深,以《史記》為代表的史傳文學(xué),人物的組織與安排富有特色。但是,若把它們的人物組成方法搬到歷史小說中,這就有些行不通。毛宗崗看到這種區(qū)別,于是在《讀三國志法》中指出:
三國敘事之佳,直與《史記》仿佛,而其敘事之難則有倍難于《史記》者?!妒酚洝犯鲊謺?,各人分載,于是有本紀(jì)、世家、列傳之別。今《三國》則不然,殆合本紀(jì)、世家、列傳而總成一篇。分則文短而易工,合則文長而難好也。
《史記》記人采取本紀(jì)、世家、列傳三級并存的方法,各國分書,各人分載,這不僅適應(yīng)了歷史上國別分立、人別分散的實際情狀,也給歷史家的敘述帶來了極大方便。就敘述效果而言,紀(jì)傳體極易寫出人物性格,是“最易顯露人物性格”的寫作方式。但是,《史記》這種各自獨立的史傳敘事方式,也使其人物散亂無章。毛宗崗從長篇小說的藝術(shù)需要出發(fā),認(rèn)為紀(jì)傳體的人物組成模式,使得人物之間缺乏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即使表層聯(lián)系也不易看出,人物的精神更無法持續(xù)貫徹。這不適合更不能寫出長篇小說所講究的人物性格。要使人物之間具有聯(lián)系,必須“合本紀(jì)、世家、列傳而總成一篇”,只有這樣,才能形成長篇小說所需要的人物構(gòu)成模式?!翱偝梢黄保c明了在人物組成的藝術(shù)處理上小說與正史的根本差別。
針對《三國演義》的藝術(shù)實踐,毛宗崗在第130回夾批批評道:“以下按下蜀、魏,專敘東吳?!毕襁@樣在第1回中便將鼎足分裂的三方人物匯聚起來,實行聯(lián)合敘述,在《三國志》中根本看不到。毛宗崗又在第140回夾批批評道:“以下按過蜀將一邊,再敘魏將一邊?!眱蛇吔徊鏀⑹?,將不同的關(guān)系體交織在一起,正是小說人物描寫的特殊要求。此外,在《三國志》這樣的歷史著作中,帝王、將相、方士、烈女絕對不能置于一“傳”加以敘述。但在小說《三國演義》中,他們卻被敘述者集中在一起?!蹲x三國志法》曰:
人但知《三國》之文敘龍爭虎斗之事,而不知為鳳、為鸞、為鶯、為燕,篇中有應(yīng)接不暇者。令人于干戈隊里時見紅裙,旌旗影中常睹粉黛,殆以豪士傳與美人傳合為一書矣。
第8回“王司徒巧使連環(huán)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貂禪先后與呂布、董卓會面。毛批曰:“寫得好看。不意《三國志》中有此一段溫柔旖旎文字?!彼^“溫柔旖旎文字”,就是指豪士與美人在一起的情節(jié)。
由此可見,在毛宗崗看來,歷史演義這種文學(xué)樣式在結(jié)構(gòu)組織上與史書相比,體現(xiàn)出更自由、更靈活、更集中、更為連貫的藝術(shù)原則。它拆散了本紀(jì)、世家、列傳之間按照人物身份、地位、能力或貢獻(xiàn)等衡量標(biāo)尺所切割而成的等級壁壘,將他們置放到一個統(tǒng)一的藝術(shù)世界中去接受讀者而不是敘事者的審判。正如現(xiàn)代研究者所指出的:“小說之所以為藝術(shù),是使讀者自己看見,而并不告訴他怎樣去看。”毛宗崗能意識到這一點,確實值得稱道。
二、在事件敘述上,歷史小說不排斥虛構(gòu)
首先,毛宗崗指出了《三國演義》既不同于一般以虛構(gòu)為主的小說,又不同于歷史著作,它揭示了歷史小說在事實和虛構(gòu)之間徘徊的特點。他在托名金圣嘆的《序》中說:
余嘗集才子書者六,其目曰《莊》也、《騷》也、馬之《史記》也、杜之律詩也、《水滸》也、《西廂》也,已謬加評仃,海內(nèi)君子皆許余以為知言。近又取《三國志》讀之,見其據(jù)實指陳,非屬臆造,堪與史冊相表里。由是觀之,奇又莫奇于《三國》矣。
這一段話一方面是與《水滸傳》、《西廂記》比較,肯定《三國演義》有歷史著作的價值,劃清與一般以虛構(gòu)為主的小說的界限。另一方面,也承認(rèn)它不是“史冊”,而是“堪與史冊相表里”的演義。雖然毛宗崗沒有提出歷史小說的概念,但在評點中仍然貫徹著歷史小說不同于歷史著作和一般小說的清醒認(rèn)識,注意到了歷史小說在歷史和虛構(gòu)之間徘徊的特點。
其次,毛宗崗強調(diào)歷史小說對歷史事實的依賴性,卻并不反對合理的虛構(gòu)。在第39回評《博望坡軍師初用兵》的描寫時他指出:
若一味直寫,則竟以《綱目》例大書曰“諸葛亮破曹兵于博望”一句可了,又何勞作演義者撰此一篇哉?
既不能不依賴于歷史事實,又不能照抄史書而“一味直寫”,在尊重歷史的原則下,毛宗崗要求作家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甚至可以根據(jù)史書上的一句話敷演出一幕曲折生動、威武雄壯的戲劇。而經(jīng)毛宗崗修改過的《三國演義》,仍被章學(xué)誠譏為“七分實事,三分虛構(gòu)”,同樣證明在毛宗崗看來,歷史小說在事件的敘述上不排斥虛構(gòu)。
當(dāng)然,毛宗崗評點和稱道的是一部“庶幾乎史”的歷史小說,難免較多地談?wù)撊绾巍耙晕倪\事”,而未能充分論述“因文生事”的虛構(gòu),但他并不認(rèn)為歷史小說的虛構(gòu)僅限于《三國演義》一種模式。在第23回回評中,他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嘗讀《曇花記》,見冥王坐勘曹操,拷之問之,打之罵之。或曰:此后人欲泄其憤,無聊之極思耳。予曰:不然,理應(yīng)如是,不可謂之戲也。古來缺陷不平之事,有欲反其事以補之者:一曰鄧伯道父子團(tuán)圓;一曰荀奉倩夫妻偕老;一曰屈大夫重興楚國;一曰燕太子克復(fù)秦仇;一曰王明妃再入漢關(guān);一曰侯夫人生逢煬帝;一曰岳武穆寸斬秦檜;一曰南霽云立滅賀蘭。斯皆以天數(shù)俯從人心,以人心挽回天數(shù)。然則董承劍起,曹操頭落,忠魂所結(jié),竟當(dāng)作如是觀。
無庸評說,毛宗崗對歷史小說與歷史事實的關(guān)系的看法,是相當(dāng)靈活的,他所謂“據(jù)實指陳,非屬臆造”云云,完全是就《三國演義》一書的所為而言,并非片面地為歷史小說立法,而在實際的小說評點中,他還是在認(rèn)可歷史小說中的虛構(gòu)。
三、在人物塑造上,歷史小說傾向于奇絕
在中國古代小說評點上,明確地用“奇”、“絕”來概括人物形象所具有的審美特點并做出詳細(xì)闡述的,毛宗崗是第一人。他在《讀三國志法》中說:“吾以為三國有三奇,可稱三絕:諸葛孔明一絕也,關(guān)云長一絕也,曹操亦一絕也?!痹凇度龂萘x》中,諸葛亮、關(guān)羽、曹操是毛宗崗最欣賞的三個人物形象,他之所以推崇這三個人物形象,是因為他們達(dá)到了“奇”、“絕”的審美高度。他分析諸葛亮的形象時說:
歷稽載籍,賢相林立,而名高萬古莫如孔明。其處而彈琴抱膝,居然隱士風(fēng)流,出而羽扇綸巾,不改雅人深致。在草廬之中,而識三分天下,則達(dá)乎天時;承顧命之重,而至六出祁山,則盡乎人事。七擒八陣,木牛流馬,既已疑鬼疑神之不測,鞠躬盡瘁,志決身殲,仍是為臣為子之用心。比管、樂則過之,比伊、呂則兼之,是古今來賢相中第一奇人。
同樣,關(guān)羽之儒雅、英明、大節(jié)、神威、誼重、磊落之心、嚴(yán)正之意,勝過了古今所有將才;曹操之似乎忠、似乎順、似乎寬、似乎義,又令天下古今所有奸雄遜色。毛宗崗又說:“有此三奇,乃前后史之所絕無者,故讀遍諸史而愈不得不喜讀《三國志》也。”
三奇只是《三國》人物之盛的代表。三奇之外,又有奇絕之人、絕奇之事?!蹲x三國志法》第三則,毛宗崗遍觀“三國之前、三國之后”,作了全面總結(jié)。他一口氣列舉了37種88位奇絕之人和事。他以驚嘆的筆調(diào)寫道:“求之別籍,俱未易一一見也?!庇衷u曰:
炳炳燐燐,照耀史冊。殆舉前之豐沛三杰、商山四皓、云臺諸將、富春客星,后之瀛洲學(xué)士、麟閣功臣、杯酒節(jié)度、砦市宰相,分見于各朝之千百年者,奔合輻湊于三國之一時。豈非人才一大都會哉!入鄧林而選名材,游玄圃而見積玉,收不勝收,接不暇接,吾于《三國》有觀止之嘆矣!
合中華歷史1600年之人物,其“奇”、其“絕”竟不及一部《三國》之人物?!度龂氛婵芍^是“人物觀止”??梢姡瑢θ宋镄蜗笃娼^的集中贊嘆是為毛宗崗歷史小說觀中最突出的特征。
上文僅是對毛宗崗的歷史小說觀的簡要分析,其實,毛宗崗在評點《三國演義》的時候,并未有意識地把它當(dāng)作歷史小說來看待,畢竟當(dāng)時對小說的分類并不明確,他還是以小說的眼光來審視《三國演義》的,只不過《三國演義》在體裁上是一部歷史演義小說,因此,當(dāng)他談?wù)摗度龂萘x》與其他小說的不同時,實際上所談的便是歷史小說與其他體裁小說的不同,從中反映出他對歷史小說的認(rèn)識。
[參考文獻(xiàn)]
[1]陳曦鐘,宋祥瑞,魯玉川輯校.三國演義會評本(上、下)[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86.
[2]葉朗.中國小說美學(xué)[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85.
[3]寧宗一.中國小說學(xué)通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4]譚帆.中國小說評點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