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月牙兒》不是老舍最著名的作品,也同老舍的大多數(shù)作品的風格大相徑庭,少了一些京味和幽默,多了一些壓抑和憂傷。在大多數(shù)人看來,《月牙兒》以高懸于空中的月牙兒為主題,通過主人公對它的不同感受而譜寫了一曲天上人間的悲歌,并以此來表現(xiàn)現(xiàn)實的殘酷和對宿命的無能為力。其實《月牙兒》也是老舍對自己愛情傷痛的表達,字字悲情,透過《月牙兒》我們能感受到老舍幽默背后深藏的苦澀。
[關鍵字]老舍;《月牙兒》;個性解放
[中圖分類號]I207.6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3115(2010)12-0067-02
一、月牙兒的意象
月牙兒本是自然之物,然而在作家筆下卻成了主人公孤獨寂寞時不可缺少的伴侶。生活的艱辛,現(xiàn)實的無奈,使“我”非常壓抑。于是月牙兒便成了主人公向黑暗社會控訴的代言人,它變成了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拔摇迸c月牙兒的形影相吊,構成了小說中以景寫情的主題,使“我”在詩畫般的意境中低訴苦難記憶。
月牙兒的每次出現(xiàn)都顯示出主人公心境的變化,暗示著一個純潔獨立的少女淪落為任人踐踏的娼妓的過程。月牙兒是“我”的朋友,但它仿佛也是厄運的預言者,每次都出現(xiàn)在“我”人生最黑暗的時刻?!澳呛鲭[忽現(xiàn)的月牙兒是浩渺天際中的一員,它總是斜斜地掛在天邊,受著整個宇宙的擺布?!敝魅斯拿\其實也是一樣,始終無法擺脫黑暗社會對她的控制。月牙兒象征著她坎坷而黯淡的生命,作品前半部分月牙兒的頻繁出現(xiàn)暗示著主人公雖屢遭不幸打擊,但其生命就像月牙兒的微光,仿佛前方還有希望存在,盡管那希望非常渺茫。小說中間部分寫道“我在三四年里似乎沒再看見月牙兒”,這是主人公生命中最輕松、最美好的日子。而后半部分月牙兒仿佛成了無邊的黑影,一步步向“我”逼近,暗示主人公已被黑暗社會吞沒,預示這種命運是無法逃脫的?!拔以缰?,我沒有希望;一點云便能把月牙兒遮住,我的將來是黑暗?!泵鎸υ卵纼?,“我”將自己毫無保留地展示給它:一方面“我”在惡劣環(huán)境下有“活著”的勇氣和與眾不同的純真品質(zhì);另一方面“我”在坎坷多難的人生道路中缺乏同惡勢力反抗和斗爭的精神。最終,那虛幻的“戀愛神圣”、“婚姻自由”、“自力更生”等新潮觀念,被饑餓這個“最大的真理”沖破了。
主人公是個受過教育的女子,她不愿意像媽媽那樣靠出賣身體來獲得生存,但迫于生計,又加上愛情方面的打擊、人情的冷漠,終究使她不能幸免當暗娼的命運。最后,她不得不承認:“媽媽是對的,婦女只有一條路走,就是媽媽所走的路?!币约昂髞硭龅侥赣H時所得出的結(jié)論:“她找到了女兒,女兒已是個暗娼!她養(yǎng)著我的時候,她得那樣;現(xiàn)在輪到我養(yǎng)著她了,我得那樣!女子的職業(yè)實際是世襲的,是專門的?!痹诋敃r的社會條件下,主人公的命運似乎早已注定。就像《駱駝祥子》里的祥子一樣,前面總有一個黑影在召喚他,他很怕變成二強子那么壞、老馬那么窮,可命運不但不憐憫他,反而捉弄他,最后祥子變成了一個又窮又壞的末路鬼?!拔摇币彩且粯?,越是怕變成媽媽一樣的人,越是一步步走上媽媽的路。這是在黑暗社會的逼迫下來自于一對普通母女靈魂深處的血淚控訴與憤怒譴責。對此,我們應該給予更多的同情。正如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所闡述的,人有五種基本的要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高一級需要的滿足是以較低一級需要的滿足為基礎和前提。在《月牙兒》中,母女倆挨餓、受凍甚至為住處擔憂,她們已經(jīng)失去了生理上的滿足和安全上的滿足;當女兒被胖校長的侄兒欺騙失身后,她得到了短暫的快樂,覺得那是一個終身的依靠,可這短暫的快樂又給了她更大的打擊。這個打擊是致命的,是她成為暗娼的最直接原因。這樣,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以及歸屬和愛的需要都嚴重失落的情況下,對主人公而言,尊重的需要與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已經(jīng)是天方夜譚。在肌餓和自暴自棄中,她走上了那條不歸路。
月牙兒作為一個重要的抒情載體,無所不在,無所不知,以月牙兒作為象征的構思非常獨特,也非常準確。由此可以看出老舍先生在小說藝術構思以及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過人之處。
二、主人公的原型
老舍對《月牙兒》中的主人公充滿悲憫之情,把她寫得很美麗、年輕、可愛,但她卻被厄運操縱著,冥冥之中走上了和媽媽一樣的路。我們常常要問,如果她能再堅持一下,也許可以做一些正當事情,過上正常人的生活。可是,在那樣一種環(huán)境下,“肚餓是真理”,人在長期的饑餓面前,無所選擇。
老舍本人對窮人有種刻骨銘心的同情,因為他也是窮人出身。但實際上,這里也暗含老舍本人愛情的痛楚。老舍3歲那年沒了父親,母親靠洗衣服養(yǎng)活他。他把這段記憶寫進了這對母女的生活中,對這些“墮落的”婦女充滿了深深的理解和同情?!凹伺皇菈櫬湔?,而是‘人’。”老舍到9歲還不識字,若不是好心的劉善人資助他上學,也許他就成了沿街叫賣的小販,中國就少了一位杰出的作家。小時候,老舍常去劉家玩,愛上了劉善人的女兒,那是老舍的初戀。海棠花開的時候,兩個人在海棠花下說著甜蜜的話,可是富小姐和窮小子是不能談婚論嫁的。后來,老舍到英國去教學,劉善人因為無休止的施舍和被騙最終破產(chǎn),出家當了和尚,劉小姐隨父出家為尼。過了好些年,老舍回國了,他千辛萬苦地找到劉小姐,可發(fā)現(xiàn)她已經(jīng)成了暗娼。他還愛她,但這愛使他痛苦,始終折磨著他。他們原本門不當戶不對,現(xiàn)在仍如此,只是高低掉了個兒。最終老舍也沒有娶劉小姐,他把這段記憶打散,放在小說里、散文里。她是《月牙兒》中的“我”,是《微神》中的“她”,是《駱駝祥子》中的小福子······即使她是妓女,她也永遠清清白白、一塵不染。由此可見老舍對劉小姐的真摯感情,而這段記憶也成了他文學創(chuàng)作的寶藏。
三、個性解放的悲劇
由于各種歷史原因,在“五四”運動過后的一段時間,“五四精神”——特別是個性解放、自由主義的思潮越來越深入人心。面對當時社會上橫行的專制統(tǒng)治,女性在個性解放、追求自由的呼喊中培養(yǎng)出的反抗精神、批判精神,在政治生活中日益鮮明地表現(xiàn)出來。深受西方近代民主主義精神影響的一些知識分子,對當時的文化專制主義的批判,其主要的思想武器就是近代西方的自由主義,而它在文化上和政治上的追求,則是所謂理性的主宰和思想的解放?!敖夥帕松鐣?,也就解放了自己”這個意義深刻的論述,就是在今天也仍然有其現(xiàn)實價值。
老舍通過飽受西方個性解放、戀愛自由思潮浸染的“我”是如何一步步丟棄這些新思潮而向傳統(tǒng)靠攏的過程,說明當時社會和民眾心理對西方新思潮的不適應。像《月牙兒》中的女主人公,她想要自力更生,自尋出路,但在一連串的打擊下不得不認同“肚子餓是最大的生活真理”這樣一條庸俗但實際的觀點。這樣,女兒的“新派思想”與母親的“最大的生活真理”靠攏了,這實際上是一種對現(xiàn)實的投降與妥協(xié),是西方新思潮在中國當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下向中國傳統(tǒng)觀念的投降與妥協(xié)。文章在深層次上揭示了“五四”時期的 “個性解放”和“婚戀自由”觀念具有的局限性,舊的封建傳統(tǒng)觀念束縛著個人主觀思想,脫離社會解放的“個性自由”無從依存,這就是“我”想靠自己生活而失敗的原因。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一切女子,倘不得到和男子同等的經(jīng)濟權,我以為所有的好名目,都是空話。”即使經(jīng)濟方面獨立了,也無非是少了些牽制而已,所要追求的自由依然遙不可及。我們可以是把經(jīng)濟獨立看作是女性取得個人獨立的第一步, 而非是更高層次的人的獨立實現(xiàn)。時代的變遷與知識的增加并沒有改變“我”作為女性對男性的依附地位。
女性解放的道路走得緩慢、深沉而厚重。在毫無政治基礎和群眾基礎的現(xiàn)實中,想要獲得個性解放只能是空中樓閣,看得到卻永遠觸及不到。婦女要獲得真正的個性解放,必須首先從政治上的翻身,取得經(jīng)濟上的獨立權;要想達到解放的目的,必須推翻封建制度,進行徹底抗爭。這種獨特的價值取向?qū)Ξ敃r以至于現(xiàn)在都有不可忽視的研究價值。這些內(nèi)涵都使《月牙兒》更具可讀性,更能引起讀者的深思。
[參考文獻]
[1]老舍.月牙兒與陽光[M].北京:昆侖出版社,2004.
[2]張桂興.老舍年譜[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
[3]孫潔.世紀彷徨:老舍論[M].北京: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3.
[4]羅莎·盧森堡.論文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