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一些人忽視館藏文物重要價值的不正確觀念,用生動具體的事例闡述了館藏文物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教育價值和交流價值,對增強人們珍愛國家文化遺產(chǎn)和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信念,有很好的啟迪作用。
[關鍵詞]館藏文物;文化遺產(chǎn);文化交流
[中圖分類號]G2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3115(2010)12-0104-02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文博業(yè)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尤其是文物館所的建設發(fā)展更快,成千上萬的各類以文物陳設為中心的博物館得到新建、擴建和修繕,數(shù)以千萬計的珍貴文物得以與觀眾見面,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璀璨文化得以弘揚與傳播。但同時,我們還聽到一些忽視文物重大價值的雜音,認為館藏文物是“老古董”,對社會沒有什么重大作用,文物館所“占地多”、“開支大”,得不償失。這說明一些人對館藏文物的重大價值缺乏正確的認識。本文主要就館藏文物的重大價值談一些看法。
一、 文化價值
各類博物館的館藏文物記載著人類的文化創(chuàng)造過程及其成果,其價值主要體現(xiàn)為:
其一,館藏文物往往清楚地代表著國家文化發(fā)展的時代水平或某一個地區(qū)特定時期文化發(fā)展的狀況。走進中國歷史博物館,那無數(shù)件精品文物,都顯示著中華民族萬余年以來的文化創(chuàng)造水平??吹酱眈R家窯文化的渦汶雙耳彩陶罐、黑陶罐、紅陶罐,就知道我們的祖先在七八千年前,就懂得制造精美的彩陶器具。因此,要了解中華民族文化發(fā)展進程,僅讀幾本歷史教科書是不夠的,必須盡可能地研究國內博物館的館藏文物。
其二,館藏文物的文化價值還表現(xiàn)在這些文物能夠給人們提供豐富的文化知識。我國館藏文物博大精深,以圖書館的珍貴書籍為例,目前國家圖書館和各地圖書館藏有古籍2750萬冊,可列入善本的有250萬冊。其實,除圖書文物外,其他各類博物館的文物都是智慧、知識和技術的象征。
其三,館藏文物能提升人們的文化追求。許多館藏文物能夠激發(fā)人們的文化趣味,提升人們的文化追求。人們在參觀陜西韓城的司馬遷博物館時,會被《史記》和歷代研究《史記》的文獻、文物所深深吸引。多數(shù)人在留言簿上表達對司馬遷的敬仰,異口同聲地認為用司馬遷贊頌孔子的“高山仰止”四個字來稱贊司馬遷的人格非常貼切。參觀都江堰及其博物館,人們會被“魚嘴”、“寶瓶口”、“飛沙堰”三大工程及其事跡所吸引,驚嘆戰(zhàn)國時代李冰父子的偉大創(chuàng)造精神和人格魅力。每一位中國人參觀這樣的歷史工程博物館,都會感到自豪和驕傲,它將繼續(xù)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優(yōu)秀中華兒女為人類的文明做出大的貢獻。
二、歷史價值
館藏文物是人們認識歷史發(fā)展過程、歷史經(jīng)驗和歷史規(guī)律活的見證,也是人們以史為鑒,思考現(xiàn)在、未來的啟發(fā)器。
其一,館藏文物是認識歷史發(fā)展階段的指示器。目前,國家歷史博物館有館藏文物40余萬件,參觀歷史陳列,我們會看到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印證。從170萬年到4000年的原始社會,都有精品實物證據(jù),元謀人的牙齒化石、藍田人的石器、山頂洞人的狩獵和采集的石器……還有反映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前476年奴隸社會的歷史文物,精美的龍虎尊和四羊尊,展現(xiàn)出西周青銅器鑄造的高超技藝;反映公元前475年到1840年的封建社會的歷史文物,更展示了生產(chǎn)力發(fā)展和社會關系變化的實物資料;戰(zhàn)國鐵范和鐵工具,秦漢精美的漆器和金屬器物,還有瑯岈刻石、半兩錢、地主收租畫像、陶制城堡、地動儀、繪畫書法、唐三彩、李自成政權的“永昌通寶”等,生動地展示了我國封建社會的歷史畫卷。要了解中國歷史,不能不熟知國家博物館的文物,要了解地方的歷史,不能不研究地方大量珍貴的館藏文物。
其二,館藏文物蘊涵了豐富的歷史經(jīng)驗。反映經(jīng)濟、文化、政治、軍事的各種館藏文物,都以實物和圖片記載形式反映了中華民族發(fā)展、奮斗的歷史經(jīng)驗。例如昭陵博物館以大量石刻、碑文、繪畫、文獻形式,反映了“貞觀之治”的清明政治和歷史教訓。蔡倫博物館展示了東漢身為宦官的蔡倫,如何利用御用工作坊,通過對造紙工藝的精心研究,采用樹皮、麻頭、破布、舊魚網(wǎng)作為原料,經(jīng)過多個環(huán)節(jié),制造出了便于書寫的新紙張。這是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其三,從館藏文物可以領悟歷史發(fā)展的未來。館藏文物表明該文化在人類和國家發(fā)展史上具有永恒的象征意義。如天文、歷法的創(chuàng)造,建筑技術的發(fā)展,醫(yī)藥技術的演進,表明我們中華民族要一代一代改進和傳承這些技術和產(chǎn)品。有些館藏文物反映了人們的愚昧,對勞動者血汗的耗損。一些涉及帝王陵的博物館,有帝王求長生不老術的物證、殺殉的人骨、埋葬的極端奢靡,這是反面的歷史印證,需要子孫后代接受教訓,杜絕此類愚舉,讓中華民族未來的發(fā)展更文明、更輝煌。
三、藝術價值
中國的各類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和陳列文物都是輝煌的藝術寶庫,其藝術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館藏文物是民族藝術精華的保存。中國各類歷史博物館、文化名人博物館和藝術專題博物館都保存有成千上萬的藝術珍品,是中國藝術精品的天然屏障和保護神。
其二,館藏文化是民族藝術的傳播載體。館藏文物的藝術價值還在于以這些文物為載體的民族藝術向國內外廣泛傳播,豐富和提升了人們的藝術生活。如甘肅省博物館珍藏的“馬踏飛燕”栩栩如生,為國家一級珍品,藝術造型已成為中國旅游的標志。甘肅敦煌莫高窟博物館的“飛天”藝術造型及壁畫傳播范圍極廣,已傳播到東南亞各國和歐美一些國家。
其三,館藏文物還是培養(yǎng)藝術人才的教材。館藏文物和文化典籍已經(jīng)成為培養(yǎng)藝術家、文化專家的教材。國家歷史博物館、國家博物院等大型國家級館院均設立藝術研究人才基地,招收和培養(yǎng)碩士生和博士生,而長期在這些館院從事工作的人員,其中不少已成為各類專門藝術人才和文化人才。
四、教育價值
館藏文物的教育價值顯而易見,對人們的科學知識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在國家自然博物館參觀時,我們愛國主義教育,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都有重要作用。
其一,科學知識教育。會看到從原生菌類到哺乳動物以至于人類進化的全過程。發(fā)現(xiàn)天體演化、地球進化的各類知識。進了中國科學技術館,我們會了解中國的算籌方法、圓周率等數(shù)學知識及指南針、火藥、透光銅鏡、青銅冶鑄等方面的知識。同時,各類博物館的文物會給我們提供文史及社會科學知識。儒學博物館、國學博物館給觀眾提供了先秦儒學、漢代經(jīng)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考據(jù)學方面的豐富學術思想和文史知識。
其二,思想道德教育。無論是中國古代歷史博物館,還是近代歷史博物館抑或是名人博物館,都具有對當代人,特別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價值。中國的一些著名歷史人物博物館,展出了歷史人物為民族的發(fā)展和復興“鞠躬盡粹,死而后已”、利國利民以及仁、義、忠、信等崇高美德。參觀孔廟、孔林、孔阜及曲阜博物館,件件文物展現(xiàn)了“至圣先師”孔子的仁德,是仁、智、勇美德集于一身的先哲典范。中國的曹雪芹紀念館、梅蘭芳紀念館、徐悲鴻紀念館等,件件文物記錄和表達著這些藝術大師殫精竭慮、為藝術獻身的創(chuàng)造精神,以及他們崇高的品德和人格力量,是活生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教材。
五、交流價值
有些文物屬原地固定文物,如中國的長城、龍門石窟,埃及的金字塔,美國的自由女神像等,而相當多的館藏文物是可以流動的。文物的所有權屬于每一個擁有該文物的國家,但人類需要研究和觀瞻各國的重要文物,享受人類創(chuàng)造的文化財富。如今,文物的交流價值日益突顯,文物的國內交流發(fā)展較快,以滿足人們對人類共同財富的欣賞。
近幾年,中日文物交流比較頻繁,中國的青銅器、彩陶、金銀器等到日本東京各地巡展,日本的出土珍品和館藏文物珍品也在北京等地展出,鑒真和尚的銅像也在中國展出。中國同俄羅斯、法國、英國、美國開展了“文化年”活動,其中文物的交流展也很活躍。中國的金棺銀廓、司母戊鼎、馬踏飛燕、金鏤玉衣等國家一級文物在歐洲受到廣泛贊譽。法國羅浮宮的千古名畫、大英博物館的珍貴文物也在北京使中國人一飽眼福。至于大陸文物與臺灣的交流活動也開始啟動,近日開展的兩岸故宮交流活動,收獲很高,大陸有29件珍貴文物赴臺參加“雍正大展”。
文物是重要的交流工具和載體,是在世界范圍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國人吸收世界文化的重要渠道,文物的交流會促進世界的相互學習,也是構建和諧世界的重要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