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甘肅靖遠縣在西漢時曾經(jīng)設立過鹯陰縣和祖厲縣兩個縣城。學術界對于它們所處的具體位置歷來存在爭議,因為在靖遠這塊土地上,有許多古城遺址,如鹯陰古城遺址、涼州古城遺址、月河古城遺址、北城灘古城遺址、會州古城遺址、麥田古城遺址,另外,還有會寧關、新會州城遺址、明代的靖虜衛(wèi)城遺址等。西漢設立的鹯州古城遺址到底位于什么地方,考證清楚顯得很有必要。
[關鍵詞]鹯陰縣;涼州城;會州城
[中圖分類號]K928.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0)10-0030-02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領軍隊進攻匈奴,收復黃河以南的全部土地,以黃河為邊防線,沿著黃河修建了西起金城,東北到包頭以西五原的14座縣城,用來防御匈奴,鞏固新占領的黃河以南地區(qū)。靖遠縣境內(nèi)的祖厲縣和鹯陰縣,正是這44座古城中的兩座。
西漢初年,匈奴勢力強盛,漢朝國力孱弱,沒有完全恢復對這些地區(qū)的統(tǒng)治。直到漢武帝時,才派大將衛(wèi)青、霍去病征伐匈奴,把盤踞在隴右、河西的匈奴趕走,靖遠這塊土地才得以重新回到中原王朝手中。漢武帝于元鼎三年(前114),從北地郡、隴西郡分置了安定郡(郡治為今天的寧夏固原),同時設置了祖厲、鹯陰等縣,隸屬安定郡管轄。那么,當時設置的鹯州古城遺址,在今靖遠何處,下文將嘗試論之。
在靖遠境內(nèi),古城遺址比較多,要確定漢代這座古城到底在哪里比較困難,筆者曾對這些遺址進行過實地考察,又結合史料記載做過對證、排查,得出以下結論:漢代的祖厲縣城遺址在靖遠縣城以西5里處的紅嘴子村,而西漢的鹯陰縣城遺址在平川區(qū)(以前平川區(qū)屬于靖遠縣)水泉鎮(zhèn)鴨溝水村的水頭社東部。兩城相距70余里,鹯州城在祖厲城的下游。
據(jù)《漢書#8226;地理志》記載,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置祖厲縣、鹯陰縣,從此鹯陰之名正式進入史冊。據(jù)《水經(jīng)注》記載,鹯陰城往西有鹯陰渡,距此城20多里,這個鹯陰渡就是今天黃灣中村的黃河渡口。鹯陰城中有泉水,北有麥田山。此地是關中至河西最近的一條渡河線,而鹯陰渡的渡河條件也極為優(yōu)越。筆者推測水頭社的古城遺址就是西漢的鹯陰城。但是在水頭社有兩座古城,另外,在距離水頭社5里處的鴨溝水村還有一座古城遺址,究竟哪一座古城才是鹯陰古城?據(jù)考證,水頭社現(xiàn)存的兩座古城分別是鹯陰城和涼州古城,而鴨溝水村的古城遺址是唐代的會州古城遺址。
一、鹯陰城與涼州城
(一)西漢鹯陰城
自漢武帝設立鹯陰縣以來,西漢政府通過移民,對周邊地區(qū)進行了開發(fā),特別是自宣帝以后,呼韓邪單于歸附漢王朝,鹯陰一帶邊患解除,黃河西岸百余年無烽火之警,農(nóng)業(yè)、畜牧業(yè)得到了長足發(fā)展。東漢初年,隴右清靜,改“鹯陰縣”為“鶉陰縣”,隸屬武威郡。
鹯陰城與涼州城相距僅200米,此城略呈長方形,東西長305米,南北長274米,南城墻中央設一門,城墻下厚11米,上厚1.6米,斜高10米。城北墻的東部已毀,東墻除中間一段較為完整外,兩邊都已殘毀。據(jù)《后漢書#8226;順帝紀》記載:“西羌強大,大寇三輔,殺害官吏,武威太守趙沖,北地太守賈福等在北地、安定、天水往來截擊羌人。順帝建康元年春(公元141年),護羌從事馬玄降羌,率領羌人欲渡河西遁,武威太守趙沖復追叛羌到建威(即武威)鹯陰河,軍渡未竟,所將降胡六百余人叛走,沖將數(shù)百人追之,遇羌伏兵,與戰(zhàn)歿?!盵1]鹯陰是縣名,西漢屬安定郡,東漢作鶉陰,屬武威郡。由此可知,鶉陰縣就是西漢的鹯陰縣,指同一地方。
(二)鹯陰城與涼州城的區(qū)別
水頭社東部的另一座古城是涼州城,它距鹯陰城僅200多米,是東晉時期北方的前秦及其以后的平?jīng)隹たぶ巍?/p>
西晉末年,天下大亂,五胡云撓,祖厲、鹯陰二縣歸西晉不久,就陷入了戰(zhàn)亂,歸屬鮮卑氏建立的西秦國管轄。東晉孝武帝太元十一年(386),姚萇趁苻堅敗亡,建立后秦,率軍入安定郡,“擊平?jīng)龊鹞?,鮮卑設奕于,大破之,”[2]平?jīng)隹w于后秦。太元十四年(389),符登又為姚萇之子姚興所敗,安定失守?!胺撬毂计?jīng)觯占啾娪隈R毛山,姚興率兵進攻,登求救于隴右乞伏乾歸,乾歸遣騎二萬救登。登引軍出迎,與姚興戰(zhàn)于山南,為興所敗,登被殺?!盵3]在旱平川距國道109線不遠的涼州城遺址,即后秦及其以后的平?jīng)隹たぶ巍?jù)《晉書#8226;載記十五》記載,“馬毛山”即今旱平川以北的大山,俗稱“毛毛山”。東晉安帝義熙二年(406),南涼禿發(fā)傉檀以馬3000匹、羊3萬只獻于后秦姚興,姚興遂任禿發(fā)傉檀為涼州刺史,召原刺史王尚回到長安,平?jīng)隹ひ鄽w南涼?!顿Y治通鑒#8226;晉紀三十六》記載,義熙五年(409), “夏王勃勃率騎二萬攻秦,掠去平?jīng)鲭s胡七千余戶,進屯依力川。義熙六年(410),赫連勃勃攻平?jīng)?,姚興救之,擊殺其將。義熙十一年(415),夏赫連建將擊秦,執(zhí)秦平?jīng)鎏匾χ芏迹炜似經(jīng)?。此后十余年,平?jīng)隹橄膿?jù)有。北魏正光五年(524年),莫折念生寇涇州,敗魏光祿大夫于平?jīng)鰱|?!焙∽?“魏置平?jīng)隹ぃ嘻r陰縣,有平?jīng)鲋?。”《魏?8226;地形志》記載亦同,即魏克平?jīng)龊髲陀邴r陰置平?jīng)隹?。由這些記載可以斷定,后秦及其以后的平?jīng)隹ぞ褪撬^社離鹯陰城200米的涼州城遺址,兩者并不是一座城池。
二、麥田城與鹯陰城
在水頭社西北五六里的黃河邊,有個鴨溝水村,那兒還有一座古城遺址,它是不是西漢的鹯陰城呢?據(jù)筆者考證,此城是西晉末年鮮卑族乞伏大寒所筑的麥田城。唐代在此地筑了會州古城。
據(jù)《晉書#8226;載記第二十五》記載,西晉末年,鮮卑另一支乞伏氏徙居苑川(今榆中境),至東晉咸和四年(329),石勒滅前趙劉曜,乞伏大寒懼石勒攻之,遂率族人遷于麥田無孤山,居36年,“大寒死,子嗣繁立,始遷于度堅山”。度堅山即白銀區(qū)宋家梁一帶的大山。又過了59年后,于金城稱秦王,史謂“西秦”。麥田山今名哈思山,麥田其地即今天哈思山以南黃河流域。
《水經(jīng)注》記載:“河水又東北過安定北界麥田山?!贬B道元在此句下注云:“河水又東北逕麥田城西,又北與麥田泉水合,水出城西北,西南流注于河。河水又東北逕麥田山西谷,山在安定西北六百四十里。”清代洪亮吉《乾隆府萬州縣圖志》記載:“麥田水在靖遠縣北,出麥田城西北,西南注于河。”康熙年間的《靖遠縣志》曾有“(縣城)北有古麥田城”的記載,“自水泉象鼻峴為過峽山脈,分為二支,一支西南循旱平川而至無孤山,麥田水出于山下,山麓為乞伏之麥田古城。”
旱平川西南隅鴨溝水村的月河,位于鹯陰古城西南的滋泥水沙河河口,麥田城遺址就位于這里。古籍稱月河為“邊防要路”。20世紀60年代初,沙河南、北兩岸平臺尚矗立著南北走向的近百米長、七八米高、頂寬3米以上的古城墻,且南山之巔有一瞭望哨似的城堡,現(xiàn)在僅留一墩,為沙河北岸城墻最南端的半邊城墻。城墻為黃土夯筑而成,底基距今之沙河底有五六米之高,危懸于沙河岸頭,南山之巔的城堡也僅留痕跡。反復查看周邊地貌,可以斷定,此遺址應為城堡,圍約2里許。當時沙河在城北山下,泉水自然是“出城西北,西南流注于河”。其后洪水縱貫城之東西,攔腰洞開東城墻,壅塞北山下沙河原道,沙河即改道從城中沖出,千百年間,地面已被刷深數(shù)米,南、西、北三面城墻已坍塌毀盡?!端?jīng)注》對臨河或臨水城堡的記述,皆以黃河為基點。滋泥水沙河河口的流向,以及沙河泉水注入黃河的流向,皆與《水經(jīng)注》對麥田城方位的描述完全相同。兩相比較,鹯陰古城距黃河尚有五六里遠,自黃河上游南來根本看不到城池,而月河遺址臨河咫尺,更符合《水經(jīng)注》所記的從黃河中先看到的城池,故此處應為麥田古城遺址。
據(jù)《元和郡縣志#8226;會州》記載:“黃河堰,開元七年(719)河水漸逼州城,刺史安敬忠率團練兵起作,撥河水向西北流,遂免淹滅。”據(jù)此可以斷定,唐代的會州州治不可能在遠距黃河的鹯陰城。從《水經(jīng)注》記載至今,黃河一直自西南而來,西北方向流經(jīng)靖遠縣城,經(jīng)城北向東北方向流去,沿黃河一帶,惟有麥田古城的方位與此記述相吻合,因此唐時的會州城尚在古麥田城。黃河沿途多有河渚岔道,其中有一條河道直抵月河北面石山,當年洪水暴漲時,此種地形水勢“漸逼州城”也就不足為奇了。史籍中的“撥河水”,即移動、改變黃河主河道,民眾勞動中謂之“撥水”,也就是“筑以捍河流”。而鹯陰城距黃河還有五六里路,且地勢很高,是不會受洪水威脅的。所以,唐代會州城也不是西漢的鹯陰城遺址。
[參考文獻]
[1]南朝#8226;宋#8226;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7.
[2]唐#8226;房玄齡等.晉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1.
[3]唐#8226;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