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甘肅省博物館的前身是甘肅省科教館。最早創(chuàng)建科教館的宗旨是為了發(fā)展教育事業(yè)和普及科學技術知識,與社會教育、自然科學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1958年,自然部首次作為一個業(yè)務部室掛牌設立。從建立這個部室以來至今已有50余年,經過逐年工作,積累了一批重要的資料和標本,舉辦了許多自然科學方面的陳列展覽,發(fā)表和出版了一批在國內外學術界有一定影響的論著,為甘肅文博事業(yè)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
[關鍵詞]甘肅省博物館;科學教育;文博事業(yè)
[中圖分類號]G26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0)08-0078-03
甘肅省博物館的前身是甘肅省科學教育館(以下簡稱科教館)。1936~1937年,中英庚款董事會戴樂仁、羅家侖、梅貽寶、顧頡剛、張涵英等組織西北教育考察團,經實地調查決定在蘭州籌建甘肅省科學教育館。
一、兩位影響卓著的科學教育學家
最早建立科教館的宗旨是為了發(fā)展教育事業(yè)和普及科學技術知識,與社會教育、自然科學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1943年,科教館由國民黨教育部接管,更名為國立甘肅科學教育館,直至建國前夕。在此期間,來館工作或進行學術活動的有顧頡剛、裴文中、楊鐘健、袁翰青、申泮文、王繼澤、史念海、王永焱等專家、教授,其中半數(shù)以上是搞自然科學的教育家、科學家,資歷最深者當屬袁翰青先生。袁翰青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生前還曾擔任全國政協(xié)七屆常委、九三學社中央?yún)⒆h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榮譽委員、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長等職。著有《中國化學史論文集》、《溶液》等專著。
1940~1947年,袁翰青先生任甘肅科學教育館館長,對科學教育館實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首先,把任務不甚明確的自然科學組分為數(shù)理化股和博物股。數(shù)理化股除了搞調查、研究、化驗工作外,并附設中心實驗室(為中等學校物理、化學、生物做實驗,提供實驗機械,并由本館派人進行輔導)和金木工室及制藥室。博物股主持生物學及地學工作,兼籌備科學陳列室的設置。這種分工較之過去理化、工業(yè)、生物、農業(yè)四股的任務要明確,目標是專門從事基礎科學研究以及科研成果的應用、轉讓。這段時期科教館碩果累累,編輯出版了四種???/p>
1945年,袁翰青先生根據(jù)發(fā)展需要,在新館址前院建成二層樓房,設有四個實驗室。為使分工更明確,同年,組織機構又改為研究組、展覽組、推廣組以及總務組。1946年,又增建科學陳列廳一座,約60平方米,并將館內保存的動物、植物、礦物標本公開陳列展出。繼又將原來的金木工室擴充為儀器制造所,專門制造中小學教學用的理化儀器、生物標本及掛圖等。這種明確的分工體現(xiàn)了博物館收藏、科研和教育三大基本職能,比20世紀50年代國家有關部門從前蘇聯(lián)引進社會主義博物館模式,最終確定博物館的基本職能提早了近10年。
1941年9月21日,發(fā)生了一次罕見的日全食現(xiàn)象,國家有關部門在甘肅臨洮進行了中國境內有史以來第一次日全食科學觀測。利用這次機會,袁翰青在當?shù)胤庞晨茖W電影,舉辦科普演講和日食圖片展覽,在蘭州和臨洮掀起了一次宣傳科學知識、破除愚昧迷信的科學普及高潮。
1944年春,袁翰青積極籌備在蘭州召開了中國化學會、中國化學工程會、中華化學工業(yè)會第二屆聯(lián)合年會。這是一次具有特殊意義的科學盛會,對推動甘肅以及整個西北地區(qū)化工事業(yè)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此外,袁翰青還邀請國外知名專家到蘭州做報告。1943年,袁先生接待了英國李約瑟先生在科教館做了《國際生物化學的進展》學術報告。后來,又請來美國抗菌素專家在甘肅科學教育館做了關于盤尼西林的性能、應用及制造方法的報告,并當場口譯。
1945年4月,袁翰青在中正公園(即五泉山公園)四照廳做了題為《賽先生與德先生》的學術演講。他說賽(科學)、德(民主)對人類有巨大貢獻,中國只有按此原則邁進,才能“走向現(xiàn)代化之途徑”。
1947年春,袁翰青先生離開蘭州赴北平任新職,館務由許繼儒代理,基本沿襲先前的做法和管理模式。
這一時期還有一位知名科學家曾在科教館工作,他就是王永焱先生。王永焱1914年出生,1934年東渡日本原明治工業(yè)專門學校(現(xiàn)為九州工業(yè)大學)礦山工學科學習,1937年因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回國。王先生回國后,先在甘新公路工程處任幫工程師;1939年在甘肅省蘭州阿干鎮(zhèn)煤礦任副礦師;1941年應聘至國立甘肅省科學教育館任地質干事,從事地質學的研究和普及工作;1951年調西北大學地質系兼職教授。在科教館工作的10余年里,王永焱教授參加了多項大型陳列展覽和野外科學考察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1947~1948年由王先生帶隊在甘肅武都縣龍家溝煤礦區(qū)進行的科學考察。考察中他們發(fā)現(xiàn)了一批地質時代為上新世(現(xiàn)劃歸為晚中新世)的哺乳動物化石,當時這批化石標本由于無人研究,20世紀60年代初轉交西北大學地質系并委托他們鑒定研究。
這批標本中最重要的一件是屬于靈長類的森林古猿化石,據(jù)后來發(fā)表的研究報告指出,王永焱先生發(fā)現(xiàn)的森林古猿化石為高等靈長類的大半個下頜骨,保存十分完好。因其為一新物種又發(fā)現(xiàn)于武都縣龍家溝附近,故被命名為“武都森林古猿”。共生哺乳動物化石還有三趾馬、大唇犀、始柱鹿、麒麟鹿類、劍齒虎、爪獸等。武都森林古猿這塊下頜骨化石所顯示的原始特征證實,它是在我國發(fā)現(xiàn)的最早森林古猿化石,對研究中新世晚期古猿類的演變情況和從猿到人過程中的分類系統(tǒng)位置有一定幫助。應該說王永焱先生的發(fā)現(xiàn)填補了中國古猿類(類人猿)研究方面的空白。
王永焱先生在科教館工作期間還采集了大量地質礦物和巖石標本,足跡踏遍陜、甘、寧、青四省(區(qū)),經過整理建檔至今仍屬品級較高的標本。在從事科研、采集工作的同時,王永焱先生還積極致力于科學普及工作,一方面把成果反映在各類陳列展覽中,另一方面主動向有關部門反映野外考察情況,為生產單位提供有科學價值的線索,如山丹煤礦、靖遠粘土礦、寧夏賀蘭山粘土礦等的開采,都參照過王先生提供的第一手地質資料。在科教館工作期間,王永焱先生在艱苦的條件下發(fā)奮工作,成果顯著,曾著有《靜寧罐子峽煤田地質志》(原國立甘肅科學教育館???944年2號)、《西北煤田》(未出版,內部資料)和《渭河流域史前考古調查報告》(與裴文中先生合作,1946年由原北平地質調查所油印發(fā)行)三部論著。
二、解放后十年科學教育的發(fā)展
1949年8月蘭州解放,1950年西北軍政委員會文化部成立后,科學教育館直屬西北文化部領導,改名為西北人民科學館。當時的主要任務是宣傳歷史唯物主義,普及科學知識,制造教學儀器,設立中心實驗室,輔導中學物理、化學、生物實驗,采集自然標本,兼為科研及生產單位提供標本、資料,分析化驗和檢定樣品。圍繞科學技術普及工作先后舉辦過“生產力展覽”、“電世界展覽”、“動物進化展覽”、“植物保護展覽”、“天文展覽”、“甘肅鳥類展覽”、“天蘭鐵路展覽”、“礦產資源展覽”等陳列展覽,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1953年,西北大區(qū)撤消后,科教館又隸屬甘肅省人民政府文化局領導。根據(jù)中央文化部關于在各省成立綜合性地志博物館的指示,遂在蘭成立甘肅省博物館籌備處,指派劉慶賢、喬國慶為正、副處長,積極進行建館籌備工作。
在籌備期間,暫設征集保管組、陳列展覽組、群眾工作組和總務組,并撤銷原來的自然標本、儀器制造所,將機器與工人全部撥交蘭州工業(yè)學校。但自然部的工作并未受影響,由于在科學教育館時就已采集了數(shù)千種動物、植物、昆蟲、礦物、古生物標本,在此基礎上因陋就簡籌組了“甘肅自然富源”陳列室,供群眾參觀。
1956年2月12日,甘肅省博物館正式成立,機構改設為保管、展覽、群工三部。正式開放了“甘肅自然富源”陳列展覽,面積為200平方米;“歷史文物展覽”也同時開放,面積為120平方米。從展出面積看,當時自然部的力量比較強,人員配備合理,館藏標本豐富,而歷史方面相對較弱,處于起步階段。
1958年,甘肅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與甘肅省博物館合并,業(yè)務機構調整為自然部、歷史部、社會主義建設部和群眾工作部,并增設文物工作隊。這是自然部首次作為一個業(yè)務部室而設立掛牌。從建立這個部室以來,開展了大量工作,積極進行科學研究和陳列展覽,將原來所藏1萬多件動物、植物、礦物、古生物標本全部分類、編目、制卡,配合形勢發(fā)展先后籌辦過“小球藻展覽”、“大辦水利展覽”、“積極植樹造林綠化祖國展覽”、“除四害講衛(wèi)生展覽”等共計16個小型巡回展覽。
1959年,新館展覽大樓主體工程建成后,一方面布置了自然標本室,將全部標本按動物、植物、礦物、古生物、資料分成五個部分,分別收藏保管,初步達到妥善保管,取用方便。另一方面又積極籌備自然部的基本陳列。這期間根據(jù)甘肅省委作出的決定,將1958年10月甘肅省的第一個大型展覽——“甘肅省十年建設成就”展覽移交給甘肅省博物館,自然部接收了工業(yè)部分中的動物皮張、礦物(包括石油原液及其副產品)等,充實了藏品存儲量,有的動物皮張經過防腐防蟲處理后制成標本,至今仍在發(fā)揮作用。
經過修改、充實、擴建,重新籌辦布置的“甘肅自然富源”的基本陳列于1964年國慶節(jié)正式展出,展出面積是原來的5倍,達到960平方米,展線長達250米,常年開放,前后共展出一年零八個月,接待觀眾達12萬多人次。
1966年下半年,全國性的“文化大革命”開始,由于當時極“左”路線的干擾,自然部從體制到陳列展覽內容都遭到無理批判,剛剛開始發(fā)揮社會教育作用的“甘肅自然富源”展覽也被迫關閉、撤除。
停頓的這段時期,值得一提的是舉世聞名的“黃河古象”的發(fā)現(xiàn)和展出。1973年元月,在甘肅省合水縣境內馬蓮河河口水利工地上,民工挖沙時發(fā)現(xiàn)一對粗壯的“龍骨”(象類的門齒),當即封存了化石發(fā)現(xiàn)現(xiàn)場,報告了合水縣文化館,同時轉報上級主管部門。同年4月,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慶陽地區(qū)文化館、合水縣文化館分別派員組成發(fā)掘隊進行了發(fā)掘。在當?shù)卣闹С窒潞驮摰氐刭|勘探部門在物質和技術上的援助,發(fā)掘工作僅用了35天即順利完成。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發(fā)掘過程中,先后有2萬多干部、群眾前往參觀,是甘肅乃至全國古生物化石發(fā)掘中少見的熱烈場面。發(fā)掘工作結束后全部標本運往北京,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和蘭州大學有關同志參加,組成工作小組,從1973年6月至1974年6月對這具劍齒象化石骨架進行了修復、裝架和研究,并寫出專著《黃河象》。
1975年,甘肅省博物館的自然科學工作者以合水出土的黃河劍齒象材料為主,舉辦了“黃河古象”陳列展覽。當時該展覽在本館三樓正廳,陳列面積近300平方米,展出各類實物標本50余件,其中半數(shù)以上是化石真品,少部分展品是從北京復制的。這個展覽開放近30年,觀眾逾百萬,經久不衰,主要原因是它配合了學校教育。全日制小學六年級語文課本第十一冊(曾為五年級課本第九冊)編選了《黃河古象》一文,對全國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它既是語文課,又是科學知識課,也是愛國主義教育課。
三、結 語
回顧甘肅省博物館的創(chuàng)立和早期科學教育發(fā)展的歷程,從老一輩文博人創(chuàng)業(yè)開始,逐漸形成了一些優(yōu)良的傳統(tǒng),需要很好地繼承和弘揚。
第一,強烈的事業(yè)心和責任感。開展科學教育方面的業(yè)務工作,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效益是從事這一職業(yè)人的共同愿望。如1958年自然部成立以后,實驗室不敷應用,儀器標本也不足,由于博物館經費拮據(jù),外出采集也受到限制。當時主管工作的喬國慶先生多次主動向上級部門反映情況,寫了關于開展自然方面工作的建議書,并為此積極奔走。同時,他還與同事們一起學習黨的有關政策,充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超負荷地完成了各項工作。在主管部門的支持下,自然部先后舉辦了16個中小型展覽巡回于各個地縣,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
第二,認真工作,嚴格要求。老一輩文博工作者言傳身教、身體力行,為后來人樹立了榜樣。1984年,恢復自然部建制,楊永清、楊映華兩位文博工作者已近花甲之年,他們每天很早到辦公室工作到很晚,給了年輕一輩巨大的感染。對年輕工作者的言傳身教多結合自己的研究心得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并隨時補充國內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使年輕的文博工作者如見寶山、大開眼界。
第三,重視野外工作,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早年在自然部工作過的王永焱教授常說,大自然是巨大的實驗室,真才實學,第一步來自野外工作,首先是從親自實踐中得來。事實也正是如此,出色的工作成果,有價值的科學論文,乃至出色的人才,尤其是對自然科學來說,是離不開野外工作實踐的。在老一輩的開拓下,自然部歷來重視室內實習、實驗,重視野外采集和調查,這體現(xiàn)在每年的工作計劃中。這種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至今。
第四,提倡嚴謹?shù)墓ぷ骶?,倡導科學的工作方法。袁翰青教授認為,真正做學問,既要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又要持有懷疑的態(tài)度。在科學教育館的一次學術演講中,他說:“不懷疑不能見真理,所以我很希望大家都取一種懷疑態(tài)度,不要為已成的學說壓倒?!痹谇拜叺膯l(fā)下,在工作中,在撰寫科學論文中,大家注意獨立思考,既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又根據(jù)新的事實得出新的結論。正是這種科學、民主精神的發(fā)揚,培養(yǎng)和造就了一批追求科學真理、有所發(fā)現(xiàn)的文博人才,不斷推進自然部的工作,為甘肅的文博事業(yè)做出了貢獻。
[參考文獻]
[1]中國博物館學會編.中國博物館志[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
[2]政協(xié)甘肅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甘肅省博物館歷史概況[J].甘肅文史資料選輯,1983,(17).
[3]張行.袁翰青教授與省博物館[N].蘭州晚報,1990-11-11.
[4]張行.博物館科普教育功能探討[J].絲綢之路,1995,(6).
[5]甘肅省志.社會科學志(古代至1990年卷)[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