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魏收筆下的《魏書》“西域撰述”具體而生動地展現(xiàn)了一幅西域歷史與人文景觀畫卷。其中對前代正史“西域撰述”有繼承,也有發(fā)展,深刻地影響了后來正史中“西域撰述”的內(nèi)容。因此,《魏書》“西域撰述”中西域歷史人文的充分展現(xiàn)是它能起到承上啟下作用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這種承上啟下又是通過前者內(nèi)容在其他正史“西域撰述”的前后繼承中來具體反映的。
[關鍵詞]《魏書》;“西域撰述”;歷史人文
[中圖分類號]K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0)10-0005-04
北齊魏收的《魏書》是我國封建社會歷代正史中第一部少數(shù)民族上層集團為統(tǒng)治者的封建皇朝的皇朝史。①《魏書》在諸多方面都繼承與發(fā)展了前代正史,這一點同樣體現(xiàn)在有關西域撰述的記載上,尤其是《西域傳》里。從編纂體例、內(nèi)容、思想等各方面看,對照歷代正史“西域撰述”,《魏書》“西域撰述”②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段簳贰拔饔蜃觥敝芯哂袣v史和時代特色的幾方面內(nèi)容,具體而生動地展現(xiàn)了一幅當時西域歷史與人文景觀的畫卷,對前代正史“西域撰述”有繼承,也有發(fā)展,極其深刻地影響了唐修正史“西域撰述”之內(nèi)容。
一、有關西域的政治地理新情況
(一)新的西域“政治地圖”與西域四道之展現(xiàn)
魏收在《魏書#8226;西域傳》中寫道:
西域自漢武時五十余國,后稍相并。至太延中,為十六國,分其地為四域。自蔥嶺以東,流沙以西為一域;蔥嶺以西,海曲以東為一域;者舌以南,月氏以北為一域;兩海之間,水澤以南為一域。內(nèi)諸小渠長蓋以百數(shù)。其出西域本有二道,后更為四:出自玉門,渡流沙,西行二千里至鄯善為一道;自玉門渡流沙,北行二千二百里至車師為一道;從莎車西行一百里至蔥嶺,蔥嶺西一千三百里至伽倍為一道;自莎車西南五百里蔥嶺,西南一千三百里至波路為一道焉。
此段文字對于了解這一時期西域歷史政治地理形勢、中西交通情況及其研究,具有重要價值?!段簳愤@段文字被《北史#8226;西域傳》全部采用?!段簳愤@方面內(nèi)容在前三史《西域傳》中都可看到類似文字。如《漢書#8226;西域傳》總序曰:
西域以孝武時始通,本三十六國,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烏孫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東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東則接漢,厄以玉門、陽關,西則限以蔥嶺。其南山,東出金城,與漢南山屬焉……自玉門、陽關出西域有兩道……
(二)大國兼并現(xiàn)象與諸國政治隸屬關系的體現(xiàn)
這可以說是對上述文學的一個具體解釋。有關這一歷史現(xiàn)象的記載非常多,舉其數(shù)例,如所記:
且末國,都且末城,在鄯善西,去代八千三百二十里。真君三年,鄯善王比龍避沮渠安周之難,率國人之半奔且末,后役屬鄯善。
蒲山國,故皮山國也。居皮城,在于闐南,去代一萬二千里……后役屬于闐。
姑默國,居南城,在龜茲西,去代一萬五百里。役屬龜茲。
溫宿國,居溫宿城,在姑默西北,去代一萬五百五十里。役屬龜茲。
尉頭國,居尉頭城,在溫宿北,去代一萬六百五十里。役屬龜茲。
朱居國,在于闐西……役屬(口厭)噠。
渴槃陀國,在蔥嶺東,朱駒波西……附于(口厭)噠。
缽和國,在渴槃西……有二道,一道西行向(口厭)噠,一道西南趣烏萇。亦為(口厭)噠所統(tǒng)。
賒彌國,在波知之南。山居……亦附(口厭)噠。
《魏書#8226;西域傳》有關這方面的記述,是西域歷史上猶如春秋戰(zhàn)國時代真實的寫照。前史《后漢書#8226;西域傳》總序里有著相似的記載,如:
武帝時,西域內(nèi)屬,有三十六國。漢為置使者、校尉領護之。宣帝改曰都護……哀、平間,自相分割,為五十五國。王莽篡位,貶易侯王,由是西域怨叛,與中國遂絕,并復役屬匈奴。匈奴斂稅重刻,諸國不堪命,建武中,皆遣使求內(nèi)屬,愿請都護。光武以天下初定,未遑外事,竟不許之。會匈奴衰弱,莎車王賢誅滅諸國。賢死之后,遂更相攻伐。小宛、精絕、戎廬、且末為鄯善所并。渠勒、皮山為于闐所統(tǒng),悉有其地。郁立、單桓、孤胡、烏貪訾離為車師所滅。后其國并復立。
除此之外,《魏書》里的這些敘述,在后之唐修諸多正史“西域撰述”中也能看到相似或完全一致的文字,③可見前者對后者的影響。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歷史現(xiàn)象是,受當時西域政治地理形勢變化影響,西域高昌比之其他地區(qū)有著較特殊的發(fā)展軌跡,反映到史學上,就是《魏書》對高昌的特別“報道”。這就涉及有關《魏書#8226;高昌傳》④的另立問題。高昌雖為西域一個組成部分,但《魏書》卻將《高昌傳》放入了其他合傳中,沒有入《西域傳》,這可能主要源于高昌地區(qū)的特殊性。高昌處于幾個地區(qū)之間的樞紐地段,一直以來就是很多勢力的爭奪目標。北魏世宗曾認為:“蠕蠕、(口厭)噠、高車所以交通者,皆路由高昌,掎角相接?!雹菹啾任饔蚱渌貐^(qū),自漢代以來,高昌與中原一直都保持著非常緊密的關系。高昌有很多居民是內(nèi)地人士后裔,其風俗多與中原相似,且較長一段歷史時期,高昌都被設為內(nèi)地郡縣而由中原政權(quán)直接統(tǒng)治,或為中土人士之后裔所統(tǒng)治。由于它離內(nèi)地近,是入西域的一個重要門戶,因而也就成為內(nèi)地與西域間的一個地理、政治、民族、經(jīng)濟、文化的過渡地區(qū)。所以無論從地理位置(或者說戰(zhàn)略位置)還是從人文環(huán)境來講,比之西域其他地方,對于中原政權(quán)來說,它都有著特殊而又重要的地位?!段簳?8226;高昌傳》 分量超過《魏書#8226;西域傳》里任何一個單國傳,它基本上是一篇 “高昌通志”,主要包含高昌地方志與高昌人物志。傳之始文,從追溯角度出發(fā)就反映了它在歷史、地理、政治、經(jīng)濟、民族、風土等方面的與眾不同之處與重要性。
高昌者,車師前王之故地,漢之前部地也。東西二千里,南北五百里,四面多大山。或云昔漢武遣兵西討,師旅頓弊其中,尤困者因住焉。地勢高敞,人庶昌盛,因云“高昌”。亦云其地有漢時高昌壘,故以為國號。東去長安四千九百里,漢西域長史、戊己校尉并居于此。晉以其地為高昌郡,張軌、呂光、沮渠蒙遜據(jù)河西,皆置太守以統(tǒng)之。去敦煌十三日行。國有八城,皆有華人。地多石磧。氣候溫暖,厥土良沃,谷麥一歲再熟,宜蠶,多五果,又饒漆。有草名羊刺,其上生蜜而味甚佳。引水溉田。出赤鹽,其味甚美。復有白鹽,其形如玉,高昌人取以為枕,貢之中國。多蒲萄酒。俗事天神,兼信佛法。國中羊馬,牧在隱僻處以避寇,非貴人不知其處。北有赤石山。七十里有貪汗山,夏有積雪,此山北鐵勒界也。
而且后敘中還講到高昌王曾向北魏“遣使奉表,自以邊遐,不習典誥,求借《五經(jīng)》、諸史,并請國子助教劉變以為博士,肅宗許之”??梢娖鋬?nèi)化意識與文化認同意識之強。這也許是魏收華夷之辨思想意識下,為它另外立傳的又一個重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后世幾部正史繼承《魏書#8226;高昌傳》之遺志,對高昌都進行過重要的撰述,⑥另一方面,《魏書#8226;高昌傳》中許多內(nèi)容可與《宋書》⑦、《晉書》、《梁書》、《周書》等有關十六國時期一些內(nèi)地割據(jù)政權(quán)與西域各地,尤其與高昌關系史記載相照應,有些內(nèi)容也形成一種互補。這對于相關歷史事實的了解以及有關內(nèi)地民族西遷、中原文化西傳等問題的研究都很有價值。
二、多重民族關系發(fā)展史
這一時期,多民族在西域角逐,特別是北魏對西域的經(jīng)營,夾雜著多重復雜的民族關系情況。魏收在記述這一段歷史時卻能以北魏與蠕蠕爭奪西域為主線,以北魏與西域的關系為中心內(nèi)容,將復雜的多民族關系發(fā)展史清晰地展現(xiàn)出來。在人們的視野里,他的記述是一幅生動而富有活力的西域舞臺上多民族大匯聚、大融合的歷史畫卷。《魏書#8226;西域傳》還多次提到了一個與當時西域一些地區(qū)有較廣泛聯(lián)系的民族——突厥。這是繼柔然之后又一個逐漸發(fā)展強大起來的、與各種勢力包括中原政權(quán)再次強烈爭奪西域的漠北草原游牧民族與政權(quán),它也是一個在西域歷史上有過重要影響的民族,如同匈奴、鮮卑、柔然等一樣?!段簳?8226;西域傳》記載一些西域民族時,常將其與突厥相比較。北齊、北周時的突厥比北魏時期已有相當大的發(fā)展,而且已有了與中原政權(quán)抗衡的力量,且在北魏之后唐初之前很長一段時期都控制著西域。相對中原政權(quán),西域無論愿意與否又再次扮演了突厥之右臂的角色。魏收作為北齊人,《魏書#8226;西域傳》里有關西域突厥的記載不僅反映了作者所處時代的歷史發(fā)展特點,而且也是一種具有預見性的記述。這與后世《西域傳》⑧里的有關記載內(nèi)容,形成了前后相繼的關系。換句話說,《魏書#8226;西域傳》既講到了與中原北魏政權(quán)爭奪西域的柔然勢力,又點到了后世另一個與中原政權(quán)爭奪西域、類似柔然的民族或者說政權(quán)——突厥。從這一點上來看,《魏書#8226;西域傳》在有些相關歷史撰述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這是記述上的一個可貴之處,顯示了作者對歷史走向的準確把握和高瞻遠矚的歷史視野。
三、佛教在西域諸國的興盛局面
有關佛教記載在《后漢書#8226;西域傳》中已有所見,而《魏書》中這方面內(nèi)容隨處可見,既有中西佛教交流的內(nèi)容,也有佛教在中原傳播及影響的描述。對于西域,具有歷史時代特色的一項內(nèi)容就是有關佛教在西域諸國興盛之勢。如下所舉:
焉耆國……去代一萬二百里……文字與婆羅門同。俗事天神,并崇信佛法。尤重二月八日、四月八日,是日也,其國咸依釋教,齋戒行道焉。
疏勒國……去代一萬一千二百五十里。高宗末,其王遣使送釋迦牟尼佛袈裟一,長二丈余。高宗以審是佛衣,應有靈異,遂燒之以驗虛實,置于猛火之上,經(jīng)日不然,觀者莫不悚駭,心形俱肅。
于闐國……俗重佛法,寺塔僧尼甚眾,王尤信尚,每設齋日,必親自灑掃饋食焉。城南五十里有贊摩寺,即昔羅漢比丘盧旃為其王造復盆浮圖之所,石上有辟支佛跣處,雙跡猶存。于闐西五百里有比摩寺,云是老子化胡成佛之所。
小月氏國……去代一萬六千六百里……其城東十里有佛塔,周三百五十步,高八十丈。自佛塔初建,計至武定八年,八百四十二年,所謂“百丈佛圖”也。
乾陀國……所都城東南七里有佛塔,高七十丈,周三百步,即所謂“雀離佛圖”也。
這些有關佛教的直接或間接記載,充分反映了那個時代西域的歷史文化景觀與氣息。這一點又從側(cè)面烘托出當時中西佛教交流以及內(nèi)地佛教迅速傳播的歷史大背景,也顯示了佛教作為媒介在加強內(nèi)地與西域各民族間交流與聯(lián)系上起到的重要作用。換言之,它在兩地的傳播、滲透增強了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與相互認同意識。這在《魏書#8226;釋老志》敘述中有很多反映。唐修正史“西域撰述”許多有關佛教的記述與《魏書》“西域撰述”里佛教內(nèi)容形成互見,有些則是直接承襲《魏書》。《晉書#8226;西戎傳》稱西域龜茲國“有佛塔廟千所”,⑨《梁書》言西域于闐國“尤敬佛法”,⑩《周書》說西域焉耆國“俗事天神,并崇信佛法”,《隋書》云“(高昌國)俗事天神,兼信佛法”,康國“俗奉佛”, 有關這方面的內(nèi)容中也包含著許多東西佛教交流的情況。《梁書》曰:“(于闐國)大同七年,又獻外國刻玉佛?!薄端鍟?8226;西域傳》載:“煬帝時,遣侍御史韋節(jié)、司隸從事杜行滿使于西蕃諸國。至罽賓,得瑪瑙杯,王舍城,得佛經(jīng)?!边@些有關佛教的記載說明從魏晉到隋唐時期內(nèi)地佛教之興盛這個歷史大背景,進一步來說,就是無論在撰述中還是在史家的意識觀念里,都深深地打下了反映這個歷史時期時代特征的烙印。
四、西域各地自然人文景觀
對西域內(nèi)部情況的記載,除了上面已提到的以外,《魏書#8226;西域傳》有關西域各地的自然人文景觀描述,是反映西域地方與區(qū)域性特色的一項重要記載內(nèi)容。眾所周知,西域既有綠洲、草原,也有山地、荒漠、高寒地帶,面對著這樣的自然環(huán)境,西域人有著自己的生存方式,傳記對此也有著豐富的描繪與記述。
且末國……西北流沙數(shù)百里,夏日有熱風為行旅之患。風之所至,唯老駝豫知之,即鳴而聚立,埋其口鼻于沙中,人每以為候,亦即將氈擁蔽鼻口。其風迅駛,斯須過盡,若不防者,必至危斃。
焉耆國……氣候寒,土田良沃,谷有稻粟菽麥,畜有駝馬。養(yǎng)蠶不以為絲,唯棄綿纊。俗尚蒲萄酒,兼愛音樂。南去海十余里,有魚鹽蒲葦之饒。東去高昌九百里;西去龜茲九百里,皆沙磧……
龜茲國……土多孔雀,群飛山谷間,人取養(yǎng)而食之,孳乳如雞鶩,其王家恒有千余只云。其國西北大山中有如膏者流出成川,行數(shù)里入地……甚臭,服之發(fā)齒已落者能令更生,病人服之皆愈。
阿鉤羌國……國西有縣度山,其間四百里中,往往有棧道,下臨不測之淵,人行以繩索相持而度,因以名之。
(口厭)噠國……無城邑,依隨水草,以氈為屋,夏遷涼土,冬逐暖處。
缽和國……其土尤寒,人畜同居,穴地而處。又有大雪山,望若銀峰。其人唯食餅(麥少),飲麥酒,服氈裘。
以上許多內(nèi)容的描述手法都有《史記#8226;大宛列傳》之遺風,而比以疆域地理志為筆法的《漢書》與《后漢書#8226;西域傳》又顯得具體而豐富。不僅如此,《魏書》這些內(nèi)容都可以在唐修正史“西域撰述”中找到類似的描述。
除此之外,《魏書#8226;西域傳》與《漢書#8226;西域傳》、《后漢書#8226;西域傳》一樣重視大國之述,通過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內(nèi)容,來充分反映這些大國的民族發(fā)展水平。這同樣反映著具有區(qū)域性特色的歷史發(fā)展情況。傳中涉獵的大國很多,有鄯善、于闐、焉耆、龜茲、波斯、大秦、(口厭)噠、康國等,有些記載也與前史《西域傳》內(nèi)容相銜接。如魏收筆下的康國:
康國者,康居之后也。遷徙無常,不恒故地,自漢以來,相承不絕。其王本姓溫,月氏人也。舊居祁連山北昭武城,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蔥嶺,遂有其國。枝庶各分王,故康國左右諸國,并以昭武為姓,示不忘本也。王字世夫畢,為人寬厚,甚得眾心。其妻突厥達度可汗女也。都于薩寶水上阿祿迪城,多人居。大臣三人共掌國事。其王索發(fā),冠七寶金花,衣綾、羅、錦、繡、白疊;其妻有髻,幪以皂巾。丈夫剪發(fā),錦袍。名為強國,西域諸國多歸之。米國、史國、曹國、何國、安國、小安國、那色波國、烏那曷國、穆國皆歸附之。有胡律,置于襖祠,將決罰,則取而斷之。重者族,次罪者死,賊盜截其足。人皆深目、高鼻、多髯。善商賈,諸夷交易多湊其國。有大小鼓、琵琶、五弦箜篌?;橐鰡手婆c突厥同。國立祖廟,以六月祭之,諸國皆助祭。奉佛為胡書。氣候溫,宜五谷,勤修園蔬,樹木滋茂。出馬、駝、驢、犎牛、黃金、硵沙、阿薛那香、瑟瑟、獐皮、氍毹、錦、疊。多蒲萄酒,富家或致十石,連年不敗。
這些有關西域諸國風土人情之記,既有作者獵奇的一面,也有與中原風土人情對比的思想意識,同樣背后也隱含著一種探討人與自然關系的意識。這是究天人關系中探尋人地關系的一種潛在表現(xiàn)。但不管出于何種意識,具有歷史時代特色的《魏書#8226;西域傳》卻成為西域諸多地方風情的一個展示平臺。
綜上,《魏書》“西域撰述”對西域歷史人文的充分展現(xiàn)是它能起到承上啟下作用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這種承上啟下又是通過前者內(nèi)容在其他正史“西域撰述”的前后繼承中來具體反映的。
[注釋]
①瞿林東:《中國史學史綱》,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264頁。
②指有關西域的撰述記載。
③參看《梁書》卷54《西北諸戎傳》、《周書》卷50《異域傳下》、《隋書》卷83《西域傳》、《北史》卷97《西域傳》等相關內(nèi)容。
④已佚失,現(xiàn)存《魏書#8226;高昌傳》,是經(jīng)后人從后史中輯錄出的,經(jīng)學者研究基本恢復了原貌。可參見松田壽男:《古代天山歷史地理學研究》,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192頁。
⑤見《魏書》卷103《高車傳》。
⑥參看《梁書》卷54《西北諸戎傳》、《周書》卷50《異域傳下》、《隋書》卷83《西域傳》、《北史》97卷《西域傳》、《南史》卷79《西域諸國傳》等相關內(nèi)容。
⑦參見《宋書》卷98《沮渠無諱傳》。
⑧參看《周書》卷50《異域傳下》、《隋書》卷83《西域傳》、《北史》卷97《西域傳》、《南史》卷79《西域諸國傳》、《舊唐書》卷198《西戎傳》、《新唐書》卷221《西域傳》篇相關內(nèi)容。
⑨《晉書》卷97《西戎傳》。
⑩《梁書》卷54《西北諸戎傳》。
《周書》卷50《異域傳下》。
《隋書》卷83《西域傳》。
翟忠義:《中國地理學家》,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