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佑的一首《童年》不知喚起了多少人的兒時回憶,而《諸葛四郎》是20世紀60年代紅極一時的連載漫畫作品,也成了那一代臺灣孩子的共同記憶。在物資匱乏、信息封閉的年代,一部作品、一本好書所能產生的影響實在是超乎你我的想象。
信息爆炸專家?guī)兔﹂_書單
互聯(lián)網(wǎng)蓬勃發(fā)展,孩子能“讀”的東西太多了,書只是內容的一種形式、一種代稱。令父母發(fā)愁的是:該讓孩子讀什么書呢?還好,每年寒暑假臺灣各級學校都會指定一些課外讀物,讓孩子在假期中閱讀。與此同時,社會各界也積極推出各項活動,激發(fā)孩子們的閱讀興趣。例如:臺北市的“小學兒童深耕閱讀計劃”、臺北縣推行的“中小學滿天星閱讀計劃”。出版業(yè)者及相關部門也設立各種獎項,鼓勵優(yōu)秀少兒作品的創(chuàng)作。例如:臺灣“新聞局”規(guī)劃籌辦的中小學生優(yōu)良課外讀物推介評選活動、金鼎獎的最佳兒童及少年類雜志獎、九歌文教基金會主辦的九歌現(xiàn)代少兒文學獎、信誼出版社舉辦的幼兒文學獎……
之所以細數(shù)這些獎項,只是想說明整個社會對少兒作品創(chuàng)作的鼓勵與閱讀的重視,這些得獎名單也成了學校首選的書單,幫助他們沙里淘金找出合適的讀物。
經典與流行并重本土與譯作兼容
查閱以上書單,再對照各大書店的排行榜可以看到,現(xiàn)在的孩子閱讀還真多元:從朱自清到九把刀,從本土原創(chuàng)到歐美日韓……真是琳瑯滿目。下面就來看看有哪些是叫好又叫座、百看不厭的作品吧。
繪本類以圖畫為主文字為輔,雖然標有適讀年齡,但好書真的是老少皆宜。例如:《一片皮薩一塊錢》說的是分享的故事,兩個朋友因為分享而讓雙方都得到了快樂、滿足。《猜猜我有多愛你》里面的小兔子和大兔子用盡了各種方式來表達對對方的愛,讀過本書從此不再“愛你在心口難開”?!?00層樓的家》是一本有趣的書,必須橫著看、由下往上翻頁閱讀,就好像爬樓梯一樣,一層層往上探索往上爬。《地下100層樓的家》剛好相反,要由上往下看,看地底下還住著什么動物,有什么樣的巖石?《奶奶慢慢忘記我了》講的是小女孩卡米拉的奶奶得了老年失憶癥,慢慢忘記了她,她逐漸失去親人的悲傷,該如何撫平呢?《爺爺有沒有穿西裝》的小男孩布魯諾沒有見到爺爺?shù)淖詈笠幻?,他憤怒、傷心,他做任何事的時候都覺得胸口有點刺痛,他覺得胸口有個洞。這兩本書從孩子的角度來講生命教育,教孩子如何面對悲傷、理解死亡,看過的都說不錯?!端厶野摺肥怯砂l(fā)生在臺灣的真人真事改編,阿嬤的兒子和媳婦相繼自殺身亡,留下7個無辜的孩子,年過六旬的阿嬤靠著種植水蜜桃養(yǎng)活孫子,她永不放棄的堅毅勇敢令人鼻酸。
少兒文學類以文字為主圖畫為輔、再進入到全文字,吸引著漸漸長大的孩子。例如:《小太陽》紀錄了一個小家庭平凡生活中耐人尋味的幸福,是作者林良最受歡迎的散文集,自1972年出版以來重印超過100次,跨越了好幾個世代。格林版的繪本算是橋梁書,幫助孩子進入文字的世界?!栋⒎蔡帷返墓适率忻嫔暇陀泻脦讉€版本,機智、幽默、風趣、搞笑,深受小朋友喜愛。《亞森羅蘋》的故事,劇情精彩、情節(jié)懸疑,結局總令人拍案叫絕。九把刀系列作品,雖然筆者認為其中有些過于腥風血雨,不適合青少年閱讀,但其作品卻常常名列青少年讀物的排行榜上,讓人不得小視。吸血鬼小說“暮光之城”系列,在臺灣也刮起了一陣旋風,緊接著出版的“夜之屋”系列,勾起了讀者想一窺究竟的好奇心?!赌裂蛏倌昶婊弥谩分鹘强释J識世界,到處旅行、歷經考驗,深深擄獲每一顆年輕的心,難怪中文版已重印超過60次、銷售突破25萬冊。現(xiàn)代故事“波西杰克森”系列以希臘神話為背景,帶給讀者跨時空的想象,主角驚險穿梭在凡人和眾神的世界里,冒險犯難、勇于追夢,是每個青少年心中的英雄。
勵志類圖書在少兒讀物中一向占有很大的份額。例如:王鼎鈞的《人生三書》出版已有20年,精簡的文字卻包涵了深刻的體悟,至今仍受年輕學子喜愛,堪稱勵志類圖書的經典。另外,劉墉寫給兒子的116封信,字句間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關愛、教誨與期許,最后編成了《超越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肯定自己》三本書,也是近20年來學校老師最常指定的課外讀物之一。洪蘭的“講理就好”系列,以認知心理學的專業(yè)知識為家長和孩子解惑,說理而不說教,是近幾年頗受歡迎的勵志書,至今已出版了8本。
結語: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臺灣孩童也讀經典嗎?那是肯定的。德國大文豪歌德曾經說過:“鑒賞力不是靠觀賞中等作品而是靠觀賞最好的作品才能培養(yǎng)成的?!倍切┳詈玫淖髌窇摼褪强梢源鄠鞯慕浀渲鳌?/p>
以閱讀來說,不論是中國或西洋的古典作品,經過改編適合少兒的版本數(shù)不勝數(shù)?!都t樓夢》《西游記》《三國演義》《水滸》……早已耳熟能詳,《傲慢與偏見》《戰(zhàn)爭與和平》……并不陌生排斥。還有,朱自清、徐志摩等的散文,金庸、古龍的武俠也是津津樂道。正是因為這些經典閱讀讓兩代人之間有了共同語言,讓父母師長不斷地想將這些作品傳遞給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