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閩南語是古漢語的“活化石”,是全國八大方言之一。對于閩南語的研究,需要全面而系統(tǒng)地對兩岸閩南方言的形成和異同進行梳理,從而達到客觀認知。本文從閩南地區(qū)的地理形成入手,分析了閩南方言的形成和演變過程,并從中尋找和歸納出兩岸間閩南語的個中差異。
關鍵詞:閩南方言;形成;差異
中圖分類號:H1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0)10-0116-02
對任何一種文化的研究,都必須從根源著手;對文化所衍生出來的方言,更應該去追溯歷史。語言學告訴我們:“要了解某種語言及其發(fā)展的規(guī)律,只有密切聯(lián)系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密切聯(lián)系創(chuàng)造這種語言、使用這種語言的人民的歷史去研究,才有可能?!盵1]筆者想用這種觀點來談海峽兩岸閩南方言的形成和異同。
一、福建閩南方言的形成
語言不能脫離社會生活而存在,語言的發(fā)展與地理環(huán)境、民族遷徙、宗教信仰、生產(chǎn)活動等都有密切的聯(lián)系。福建閩南一帶,高山峻嶺眾多,兼有小盆地,居住在那里的原住民為閩越人,與外界接觸的機會較少,過著各自半獨立的集體生活,從而形成不同的土語群。到了秦朝漢人南遷之后,在閩南一帶與原住民接觸,逐漸形成與其他地區(qū)不同的方言。現(xiàn)在福建的漢人是秦漢以后到唐宋期間從中原遷徙過去的。中原漢人入閩顯然帶來了不同的文化,正是這種文化上的優(yōu)勢,使得中原的漢語成了閩方言的主要成分,原來的閩粵人的語言以及古吳語和古楚語都退屬次要成分了。[2]因而現(xiàn)在兩岸閩南口語中,仍留有部分古代漢語語詞。人口的遷徙,語言的傳播,造成了文化的傳播,也使不同地域的文化發(fā)生了交流,產(chǎn)生了新的文化,進而使語言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3]漢人大規(guī)模南遷是東晉(4世紀)到南北朝(6世紀)。因“五胡亂華”,北方民族進入中原,漢語受到北方民族語言的影響,起了很大變化,形成了中古漢語。漢人南遷也把這種中古漢語帶到閩地。因而閩南方言有陰平、陽平、上、陰去、陰入、陽入七聲。到唐朝高宗總章二年(669),陳政、陳元光父子“征閩”,在漳州設“州府”。在這200余年之后,唐末五年10世紀初王審知初入閩為閩王。這兩批南下的漢人使用的是屬于中古漢語以首都長安、洛陽話為基礎語言——唐朝官話。他們在閩南與當?shù)鼐用褚黄鹕a(chǎn)和生活。因漢人比閩越人文化發(fā)達,前者的語言消化后者的語言,形成了以漢語為基礎的閩南方言。因閩南的政治中心是漳州,文化語言也是以漳州為中心發(fā)展起來,形成了以漳州音為代表的閩南方言。到宋代,北宋王朝被金元所迫南遷建立南宋,上百萬官兵和北宋遺民到福建各地定居下來。閩南方言又增加了宋代的漢語語音和詞匯。因而現(xiàn)在兩岸閩南方言保留較多的唐宋口語,不少閩南方言詞匯與唐宋詩詞中的詞匯很相似,音義相當。所以閩臺人以閩南方言朗誦唐宋詩詞則倍感親切。
漢字一般是形、義、音三者兼?zhèn)涞奈淖终Z言。但在方言區(qū),人們常常按自己的方言音(即白話)來念相應的漢字,從而產(chǎn)生同一漢字有字音(讀書音)和白話音(語音)兩種念法。閩南話的用字,歷來有三種形式,就是本字、俗字和訓讀字。本字是古代記錄方言的正字;但是,由于歷史久遠,有的本字已失傳,或是本字太生僻,方言區(qū)的人民群眾就采用同音代替或創(chuàng)造土字的辦法來記錄,這就是所謂的俗字;訓讀字則是一種同義代替,就是不明本字,也不用俗字,而是采用意義相同的字來代替。[4]有不少文人學者想把方言口語都用漢字加以書寫,各自創(chuàng)造漢字符號,結(jié)果,別人很難看懂,達不到溝通意想的作用。筆者認為閩南方言口語的漢字書寫,以漢字來表達意義相應的閩南口語,或借用漢字字音來書寫閩南口語,約定俗成,逐步加以規(guī)范化,不造生僻字為好。
元代,漢語開始演變成現(xiàn)在北方通用的北京話。原來漢字的四聲中,入聲消失,平聲發(fā)展為陰平、陽平,成為陰平、陽平、上、去四聲。但閩南方言聲調(diào)沒有變化,仍然是七聲,只是音調(diào)在各地有些差異。元代因閩南與外界的貿(mào)易日益發(fā)展,泉州成為閩南的主要進出港口,從而成為閩南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泉州話音就逐漸取代漳州話音的地位,成為閩南方言的代表。18世紀末,泉州人黃廉用泉州音編了一部《回音妙語》(音韻書),閩南的民間文學、歌曲、講故事等以此為標準在閩南流行、推廣了泉州音。鴉片戰(zhàn)爭以后,廈門開放,閩南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又移到廈門。漳州音和泉州音在廈門混合,逐漸形成一種“不漳不泉”的方言—廈門話。西方傳教士為傳教需要,注意研究廈門話。到1913年,傳教士甘為霖編撰一部《廈門音新字典》,成了廈門音字典的權(quán)威,對廈門話音在閩南方言中樹立代表地位起了很大的作用。長期來,臺灣也廣泛使用這本字典。
現(xiàn)在的閩南話多是指以廈門話為代表的地方方言。閩南話里共有17個聲母、82個韻母和7個調(diào)型,它直接繼承了古代中原漢語并完整地保留了古音的語言現(xiàn)象。[5]
二、臺灣閩南話的形成
早在3世紀、三國時代就有漢人到過臺灣。到16世紀,越來越多的閩南漢人到臺灣捕魚或耕植定居,閩南各地方言也就自然地傳到臺灣。鄭成功于1661年收復臺灣。他帶去的官兵主要是泉州人,而清朝統(tǒng)一時,施瑯帶去大量的漳州人。其后的大量移民大多是泉州漳州一帶的人,他們在臺灣開墾,安家落戶,所帶去的泉、漳兩種話音的閩南方言,對于臺灣閩南話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臺灣閩南話,就語音來說,有漳州腔的也有泉州腔或廈門腔的;就詞語來說,有漳州話的成分,也有泉州話或廈門話的成分,用臺灣學者的話說,就是“漳泉濫”。清朝時期,閩南人更大量地移住臺灣,1893年日本占據(jù)臺灣前,人口達254.5萬人。其中百分之七十八為閩南人,百分之二十為客家人和少量的原住民——高山族。當時,臺南、鹿港、臺北是臺灣的三大港口(所謂一府、二鹿、三艋),與泉州直接通航,來往密切,語言相通。
臺南:臺南市是鄭明時代的首府,泉州音為“官話”,所以臺南市泉音較重。但后來到臺灣南部的漢人漳州人較多,所以臺灣南部漳音較多。鹿港:幾乎是純?nèi)?。鹿港以東、彰化以北、臺中以南一帶,泉音也比較重。臺北:臺北市一般泉音較重,后來臺北經(jīng)由基隆港與廈門往來較多,臺北市又引進了廈門音?,F(xiàn)在的臺北是臺灣方言最復雜的地方。不僅臺灣各地的人集中到這個地方,而且全國各省的人都集中到這個地方來,用國語(普通話)的很普遍。民間、商場使用的基本上是廈門音為主、混合泉州音和漳州音的閩南話。
到日本侵占臺灣時期(1895~1945),日本殖民統(tǒng)治者強制推行日語,但臺灣人在民間、在家庭仍通用方言。不過,閩南話受到日語的很大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三面:1.在閩南話中夾雜日語詞匯。因大量引進日語,到日本統(tǒng)治末期,甚至有些人不會說完整的臺灣方言。2.將日語的“漢字”詞匯改為閩南語音的詞匯。如:舵頭(火車站)、勉強(學習、努力)、感心(佩服)、女中(女傭人)。3.將日語念成閩南話的音調(diào)。如:踏踏瞇(日本席子)、天婦羅(日本式的炸肉、魚蝦)。臺灣光復后,臺灣閩南話發(fā)生了一大變化。日據(jù)時代的許多日語式臺灣閩南話逐漸消失了。臺灣閩南話越來越受到國語的影響,很多國語詞匯按閩南話語音念出來使用。為了推廣國語,國民黨曾鄙視臺灣方言,限制臺語的廣播、電視節(jié)目時間。因而70年代黨外運動興起之后,“講臺語”變成一種“意識認同”,甚至是“反抗政府”的同語詞。到90 年代,隨著國民黨的“本土化”,“講臺語”成為“認同臺灣”的一種標志,取得選票的重要因素。但過分強調(diào)“講臺語”,令人擔憂走抵制國語的另一個極端?,F(xiàn)在,由于兩岸的交流趨向融合,島內(nèi)已很少有這些不安分的因素存在了,這是兩岸互通的完美收效。
三、海峽兩岸閩南方言的差異
臺灣閩南話是混合漳泉音,吸引廈門音而形成。它與漳州音、泉州音差異較大,與漳泉音混合的廈門音較相近。由于兩地的地理、歷史、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條件不同,兩地的閩南方言有一定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聲調(diào)和詞匯方面。
(一)聲調(diào)的差異
如:
臺灣閩南話 廈門話
朋友的朋字 三聲 七聲
人民的人字 三聲 七聲
臺灣的臺字 三聲 七聲
差異似乎很小,但聽起來不順耳。
(二)習慣用語的差異
臺灣 廈門及大陸
小鬼(意味著小餓鬼) 小鬼(小孩)
愛人(未婚的男女對象) 愛人(已婚的丈夫或妻子)
批評(評論、評議) 批評(對錯誤缺點進行分析教育)
品質(zhì)(水平、水準) 品質(zhì)(道德修養(yǎng))
公車(公共汽車) 公車(公家的車)
真贊(真好) 這個詞,現(xiàn)在廈門也使用
(三)歷史上遺留下來的、臺灣獨特的詞匯
“甲”:荷蘭占據(jù)時代遺留下來的、臺灣現(xiàn)在仍通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名稱。一甲相當于0.97公頃,約為中國市畝15畝?!凹住笔呛商m語Cap的譯音演變的。
“牽手”:臺灣通用的對妻子的親切的稱呼。臺灣原住民平埔族的母系社會,其女子長大后,獨居一處,看中男青年就引進同居,懷孕后,牽手去拜父母取得承認。在漢人父系社會,它演變?yōu)閷Α捌拮印钡姆Q呼。
日據(jù)時代遺留下來的日語漢字詞匯,現(xiàn)在臺灣通用的還相當多。例如:(括弧內(nèi)為普通話),暗記(背誦) ;買收(收買);自動車(汽車);運轉(zhuǎn)手(司機);巡查(警察);便所(廁所);奧吉桑(叔叔);奧巴桑(伯母)。
(四)因兩岸長期的分離而產(chǎn)生的同義異詞
臺灣光復后,臺灣當局積極推廣國語(普通話),臺灣閩南話和福建閩南話一樣,吸收很多國語詞匯,用閩南音念出來。但由于海峽兩岸長期處于分離狀態(tài),兩岸社會生活背景不同所用詞匯產(chǎn)生了差異,有不少同義異詞。
例如:
臺灣 大陸 臺灣 大陸
傳播媒介 輿論工具 國劇、平劇 京劇
地緣地系 社會關系 家庭計劃 計劃生育
團隊精神 集體主義 作秀 表演
兩岸對外國人名、地名譯法的差異:
臺灣 大陸 臺灣 大陸
雷根 里根 柯林頓 克林頓
史達林 斯大林 施漢諾 西哈努克
沙烏地阿拉伯 沙特阿拉伯 耶加達 雅加達
隨著海峽兩岸的交流、溝通和發(fā)展,這些差異正在縮小。
綜上所述,海峽兩岸閩南方言主要在聲調(diào)、語匯方面有差異,語調(diào)也有些不同。如果將這些加在一起,兩岸閩南方言的差異就很明顯了。但海峽兩岸閩南方言互相都聽得懂,共性大于差異。
參考文獻:
[1]斯大林.馬克思主義和語言學問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李如龍.福建方言[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3]林萬成,林小勇.漢語方言廣播的獨特性[J].中國廣播,2000(10).
[4]姚景良.趣說閩南話[M].(閩南文化研究所)閩南文化資料叢書.
[5]鄭新民.淺論閩南話在對臺對僑廣播中的作用[J].國際廣播,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