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電視界一般認為,電視新聞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三代的發(fā)展過程 ,第一代是口播新聞,第二代是圖像+解說新聞,而第三代是現(xiàn)場采訪報道?,F(xiàn)在,在電視節(jié)目的采編制作過程中,現(xiàn)場采訪已成為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它的主要目的是獲取事實,了解事件發(fā)展的前因后果并進一步發(fā)掘事實真相,并由此展開解釋和評述?,F(xiàn)場采訪的好與壞有時直接關系到整個節(jié)目的成敗。本文僅就現(xiàn)場采訪的涵義、優(yōu)勢和記者做好現(xiàn)場采訪應有的基本功及注意的方面做一些分析。
關鍵詞:電視新聞;現(xiàn)場采訪;投入
中圖分類號: G22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0)10-0126-02
一、引 言
21世紀電視新聞媒體已成為大眾了解外部世界、獲取各種新聞信息的重要手段。廣大觀眾對電視新聞無論從內(nèi)容還是形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平鋪直敘式的“畫面配解說音樂”的新聞形式因缺乏感染力逐漸受到冷落,而現(xiàn)場采訪的電視新聞卻越來越受到觀眾的青睞,它是新聞記者必須掌握的一門基本功。不過,在采訪工作中很多記者都會遇到和自己預先設計的方案有較大出入的突變狀況。如何應對這些突變狀況,對于記者來說是十分重要的。當前記者現(xiàn)場采訪的質(zhì)量狀況參差不齊,經(jīng)常是記者對著被采訪者話筒一伸,“你想說點啥?”“你來講兩句?”往往是為了現(xiàn)場采訪這種形式而進行現(xiàn)場采訪,成為片子里“點綴物”,具有很大的隨意性、盲目性;還有些記者雖然獲得了被采訪者的談話,但有的內(nèi)容平平,缺少感染力。那么電視記者在新聞現(xiàn)場該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把新聞事件圓滿地報道給觀眾呢?那就是記者的心、眼、情的全方位投入,即記者進行現(xiàn)場采訪時要做到對新聞事件心中有數(shù),要在新聞現(xiàn)場機智靈活,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要表達真情實感,以情動人。
二、 現(xiàn)場采訪的涵義
現(xiàn)場采訪是記者在新聞事件的現(xiàn)場,用鏡頭加話筒采訪當事人、目擊者、見證人,并且把他們的語言及圖像傳播出去的一種特殊的采訪方式,是記者置身事件性新聞的現(xiàn)場環(huán)境中,伴隨事態(tài)的發(fā)展進程同步進行,邊觀察、邊敘述、邊提問、邊傾聽的采訪方式。它具有強烈的現(xiàn)場紀實性,讓觀眾仿佛身臨現(xiàn)場、親歷事件,增強可聽性、可視性,使屏幕和觀眾是“面對面”的傳播,近在咫尺,這就很容易使觀眾在不知不覺中產(chǎn)生心理上的參與感。[1]
三、現(xiàn)場采訪的實施階段應該注意的幾個方面
(一)心中有數(shù),不打無準備之戰(zhàn)
人們常說記者是“無冕之王”,因為任何一種身份的人都可能成為記者的現(xiàn)場采訪對象,他(她)也許是一個國家的最高領導者,也許是某個領域的杰出代表,也許就是我們生活中的普通人。正是有了這一美麗的光環(huán),許多新記者甚至于一些老記者在采訪前并沒有對所要報道事件的來龍去脈有個初步的了解,使自己無法駕馭這個報道。
例一:美國記者利布林采訪賽馬騎術師阿卡羅時,提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左腳的馬鐙比右腳的馬鐙高多少?”阿卡羅對這個內(nèi)行的知情問題是極為熱烈,興致油然而生,不厭其煩地回答了記者提出的一系列問題。
例二:1939年舉世聞名的電影《飄》放映之時,女主角費雯麗從英國飛抵美國以示祝賀。一個初涉新聞界的記者問道:“你在《飄》中扮演什么角色?”回答是:“我無意同你這樣無知的人交談。”從此這個例證成為告誡記者采訪要作充分準備的“反面教材”。[2]
對比分析:上述兩個典型的例子再清楚不過地顯示出采訪前情況準備充分或不充分的結果。事實上,利布林提的第一個問題并不是他采訪的側(cè)重點,他用這個對采訪對象知之甚微的開頭,目的是引發(fā)采訪對象的興趣,以便為觸及實質(zhì)性問題打下交談的基礎。那位向費雯麗冒然發(fā)問的記者,或許并不是一個\"如此無知\"的人,他的失誤在于準備上的疏漏。
(二)機智靈活,獨具慧眼
電視記者在進行現(xiàn)場采訪前有了充分的準備只是獲得成功的基礎。記者在采訪中更要具備機智靈活、隨機應變的能力,在新聞現(xiàn)場要因環(huán)境、采訪對象的變化而適當調(diào)整,而進行采訪、提問、報道。由于新聞事件發(fā)生的環(huán)境是紛繁復雜的,城市、鄉(xiāng)村、工廠、學校、礦山、集貿(mào)市場等,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千變?nèi)f化,各具特色,采訪對象的文化層次、個性特征也千差萬別,因此,記者要隨機應變,采取靈活的方法去應對。情況變了,方法一成不變,等于作繭自縛,對采訪來講不會有好的效果。
對于現(xiàn)場新聞采訪,眼睛的功力是很重要的,或者說“眼里”能出現(xiàn)場新聞,能出好的現(xiàn)場新聞。眾所周知,新聞之所以稱其為新聞,除了其他要求外,“新”是關鍵之所在,現(xiàn)場新聞更是如此。就需要記者眼睛不離“新”。另外,由于現(xiàn)場新聞的新聞事實就發(fā)生在現(xiàn)場,是記者親聞親見,甚至還需要親自參與,這雖然為“見新”提供了條件,但是,很多事情是司空見慣的,這就給記者“見新”造成了難度。在這種情況下需要記者獨具慧眼,全力發(fā)揮“新聞眼”的功能,從共性中“看”出個性,從一般“看”出特殊,從平常中“看”出異常,真正做到慧眼識珠。
(三)情感注入,引發(fā)共鳴
當我們確定一個采訪主題或?qū)σ恍侣勈录M行跟蹤采訪時,往往會找一些當事者、知情者了解情況,可有些被采訪者原本是愿意接受訪問的,但真正面對攝像機時又打退堂鼓,這是記者最頭疼的事。這時,記者就得想方設法讓被采訪人開口說話。所以就必須調(diào)整先前準備好的話題,把最能引起對方共鳴的問題先拋出來,使其由不愿意回答轉(zhuǎn)為多多少少對記者的話題感點興趣,之后再逐漸展開,最后訪問到節(jié)目所需要的內(nèi)容。
我曾有一次采訪一位“三八”婦女能手,出乎我意料的是,這次為“正面報道”而進行的采訪,卻出師不利。對方拒絕接受采訪,理由是以前媒體報道后,有人說三道四,說她嫁給殘疾人是為了個人出風頭。為了完成采訪任務,我還是硬著頭皮去了她家。一見面,男主人就熱情爽朗地招呼客人,那份樂觀和活力很容易受到感染,如果不是事先知道,你不會注意到坐在板凳上的他沒有雙腿。就在女主人一次次語氣客氣但態(tài)度堅決地表示謝絕采訪時,我的目光被案子上的一個像框吸引住了,褪了色的黑白照片上是一對年輕人,看上去和我現(xiàn)在的年齡相仿佛,兩個人那一瞬的眼神流露的是那種只有深深相愛才會散發(fā)出的幸福和憧憬。我一下子感受到一種真情的流露。我問:“是結婚照?”“嗯?!蔽矣芍缘刭潎@道:“多般配的一對兒!”說這話時,我已不僅僅是就昔日的照片而言了。女主人回過頭看了一眼丈夫,說:“說起來他就是沒腿么,其實人可好!可能干!你看家里這矮柜、這板凳都是他受傷以后自己打的……”夸起丈夫,妻子便滔滔不絕,我就示意讓攝像師拍攝,她看了一眼,也就默許了我把話筒遞到她面前,接下來的采訪進行得非常順利。一次幾乎夭折的采訪結果竟非常令人滿意。是什么使她開口的?我將心比心地想象了女主人當年的選擇,又自然地通過一句贊美將記者內(nèi)心完成的角色換位傳達給了采訪對象,引起了采訪對象情感的共鳴。因此,能設身處地感受對方進而將這種體驗巧妙地傳達給對方,往往能獲得“柳暗花明”的效果。
(四)記者的提問不可省
現(xiàn)場采訪中還有著這么個誤區(qū),那就是認為采訪記者的提問是可有可無的,只要被采訪對象的回答切題就行。其實記者提出的問題,一方面體現(xiàn)節(jié)目的立意或主題,同時又是節(jié)目中必備的線索和脈絡。沒有角度新、主題深的提問,就沒有生動、具體的回答,也就沒有出彩的節(jié)目。中央電視臺節(jié)目主持人白巖松在一篇題為《我們的提問你無法刪掉》的文章中寫到:“對于記者、主持人來說,制作新聞節(jié)目時,我的提問你無法刪掉,這種意識是天天外出采訪時應該注意的。只有這樣,才有記者、主持人存在的必要。”[3]
我曾采寫過一篇新聞《她幸??鞓返某砷L》,寫的是學校同學關心、幫助殘疾小伙伴鄭群的事情。采訪的時候,我不光注意了解那些典型的事例,還下功夫挖掘孩子們?yōu)槭裁匆P心幫助鄭群,捕捉他們思想的閃光點。
“你為什么不怕麻煩,天天接送鄭群上學回家呢?”
“要是我們不幫助鄭群,那她就上不了學了?!?/p>
“你以前嫌她臟,不愿意和她玩,現(xiàn)在怎么又和她一起玩呢?”
“殘疾小朋友也是我們的小伙伴,我們應該更多地關心她,幫助她?!?/p>
正是通過記者的提問,一步一步地把同學們美好的思想境界充分展現(xiàn)出來了。
在現(xiàn)場采訪中,提問時還要講究語言風格和技巧。每個記者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說話的語流習慣、聲調(diào)高低都不一樣,無論哪種情況,都要發(fā)揮自身特長,力求在提問時展示自己的個性風采,讓采訪對象喜歡與你交流,愿意接受你的采訪?!安稍L與其說靠技術,不如說憑直覺。采訪僅僅是生氣勃勃富有思想的談話而已。你的提問活力越充沛,思想越豐富,對方的回答就越詳盡?!盵4]
如果一位八十多歲的山里老人拄著拐杖到山坡上看修路后,你平鋪直敘地問:“看修路啊?高興不高興?修了路可就方便了對吧?”自然老人就只能回答:“是啊,高興,方便。”如果采取這樣的問話:“大爺,今天下著小雨,您老這么大歲數(shù)了不在家享福上這山坡上干什么來了?”一句話就會勾起老人說話的興趣:“來看修路呀。”你接著再反問一句:”修路有什么好看的?”“孩子,這你就不懂了。過去……現(xiàn)在……”老人贊揚這修路好處的話語自然而然就會一瀉而出。兩樣提問效果截然不同。所以說,記者要形象生動地運用語言技巧,激起每一個采訪者傾吐述說的愿望。只有這樣,你現(xiàn)場采訪到的語言才能是具體生動的,有性格特點的,感情色彩濃厚的,能構成新聞事實的典型語言。
現(xiàn)場采訪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提高的,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學習和總結出更多有益的經(jīng)驗,并根據(jù)不同的對象和場合靈活掌握,反復探索琢磨,有道是“寶劍鋒從礪中出,梅花香自苦寒來?!?/p>
#61472;
#61472;參考文獻:
[1]王振業(yè).廣播新聞與電視新聞[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
[2]呂光社.如何采訪名人[J].青年記者,2005(6).
[3]白巖松.我們的提問你無法刪掉[J].新聞傳播,2008(8).
[4]約翰#8226;布雷迪.采訪技巧[M].中國新聞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