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公共財政信息,乃納稅人和公民之天然權利。預算太粗略,難避政府有意不讓人看懂之嫌疑
預算編制粗略、過簡,就看不懂;反之,就容易看得懂了。我們以中央本部、廣州市、香港特區(qū)政府部門預算作一番比較,可大致解析這三個預算是如何編制的。
中央預算過于粗略
今年兩會上,財政部提交給全國人大代表們審議的中央本級部門預算草案中,每個部門的預算實際上只有兩個表格,一是“2010年收支總表”,二是“2010年財政撥款支出表”。
在第一個表格中,支出介紹按支出功能分類羅列,并使用“類”級,即最粗的大賬一級。
比如,鐵道部的部門預算中,支出共有11個“類”級名目,分別是:一般公共服務、外交、國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學技術、文化體育與傳媒、社會保障和就業(yè)、醫(yī)療衛(wèi)生、交通運輸、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支出、住房保障支出,以及各相對應的支出金額。
這個表中沒有更多的細節(jié),由于缺乏基本信息介紹,我們還可能疑惑為什么一些看似與鐵道部不搭界的支出會出現(xiàn)在鐵道部的賬目里。
比如,為什么要將大筆錢花在文化體育和傳媒上?此表只是提供了一些線索,無法滿足人們的追問:納稅人為什么要花這些錢?這些錢究竟用去干什么了?
而在“鐵道部2010年財政撥款支出預算表”中,線索似乎往下走了一步。
該表“類”級賬目之下有了“款”級賬目。
比如,在一般公共服務“類”下,有了一個“款”,是“檔案服務”,其2010年支出預算是355.9萬元;在外交“類”賬下有二“款”:一是“駐外機構”,二是“國際組織”,其2010年的支出預算分別是5萬元和678萬元。
除了從“類”朝下走到“款”級之外,我們還能看到這筆錢拿去大概怎么花了,即拿去用于項目的開支,還是用于基本支出。
按財政部官方解釋,基本支出是部門為保障其機構正常運轉、完成日常工作任務而編制的年度基本支出計劃,按其性質分為人員經費和日常公用經費;而項目支出是部門在基本支出之外為完成其特定行政任務和事業(yè)發(fā)展目標所發(fā)生的支出。
從表中可以看出,“檔案服務”支出就是用于基本支出的,而“駐外機構”和“國際組織”則用于項目支出。
問題依然還在:這里的“檔案服務”具體內容是什么?這些檔案服務需要多少人來干?人員經費是多少?公用經費又是多少?“駐外機構”是什么機構?為什么要付這個錢?關于“國際組織”的具體項目是什么? 為什么要花這個錢?
部門預算編制從“類”級賬目進入到“款”級,應該回答而未回答的問題依然多多,而中央的部門預算卻僅僅走到這里就止住了,不了解情況的人,只能看個大概。
廣州預算基本可看
在一些地方政府預算中,比如廣州市掛在網上的市級部門預算,所提供的信息則要充分得多,可謂一個基本上能看懂的政府預算。
以廣州市審計局為例,一是部門基本情況,包括:(1)機構設置:廣州市審計局下設行政單位1個,事業(yè)單位2個,都是財政核撥單位;(2)人員編制及構成:行政編制149人,事業(yè)編制1人,工勤17人,離休2人,退休87人,離崗退養(yǎng)5人;(3)公用費用的人均使用標準:行政2.8萬元/人/年,事業(yè)2.1萬元/人/年,工勤0.8萬元/人/年;(4)公車的年使用費標準:行政機關3.7萬元/輛/年,事業(yè)單位3.15萬元/輛/年。
二是基本支出細化:(1)工資福利支出1740.19萬元;(2)公用費用支出496.99萬元;(3)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995.49萬元??偣?232.67萬元。
三是項目支出細化,不僅將經常性項目和一次性項目分開單列,而且有單個項目名稱和單項金額:(1)經常性項目支出主要有五個,共需開支537.58萬元,它們分別是,任期經濟責任審計經費164.48萬元,審計專項經費150萬元,干部培訓調研經費90萬元,物業(yè)管理費38萬元,OA系統(tǒng)維護費13萬元;(2)一次性項目支出主要有兩項,支出37萬元,分別是:購買商務車一輛23萬元,辦公樓維護工程8萬元。
另外,項目支出基本情況有所交待:一是經常性專項支出537.58萬元,主要包括:任期經濟責任審計經費164.48萬元(上年結轉);審計專項經費150萬元(上年結轉);組織全市審計干部培訓調研經費90萬元;物業(yè)管理費38萬元;OA系統(tǒng)維護費13萬元。
二是一次性專項支出37萬元,主要包括:購置七座商務車1輛23萬元;辦公樓維護工程經費8萬元。2009年度預算支出共計3807.25萬元。
通過以上賬目,我們可以看到95%以上的支出都有了比較具體的方向性交代。
有人會說,這里還是看不到“三公(公車消費、公費出國、公務接待支出)”消費。
事實上,絕大部分“三公”消費是隱藏在項目經費里的,只要從這里再往前一步,將各項目支出明細公開,“三公”消費就會水落石出。
只要將政府預算介紹從“款”再往下走一步,到“項”上,再加上有關部門設置和人員編制的介紹,預算就基本上可以看得清了。
誠然,廣州市部門預算仍還有朦朧的地方,但輪廓基本清楚。
廣州市部門預算中的另外一個不足之處,就是對部門職責和工作沒有報告陳述,也就是對基本支出的用途缺乏交代。
香港預算編制完整
而香港特區(qū)政府的部門預算,是筆者所看到的編制得最好的預算之一。我們用六個字來概括就是:實誠、全面、詳細。
以香港審計署為例,看看香港的部門預算是怎樣編制的。
它主要內容包括:第一,誰是這個預算的負責人(香港稱管制人員):審計署署長;第二,人員狀況:非首長職位173人,首長職位12人,共185人;第三,部門負責人對部門職責和工作的陳述報告,審計署有兩大工作職責:一是審查賬目是否妥善;二是衡工量值式審計(績效審計)。
在審查賬目是否妥善之下,又有如下介紹。
工作宗旨是向立法會提供總體保證,確保政府的財政及會計賬項,以及公幣或半公幣性質基金或款項的財政及會計賬項均屬妥善,并符合公認的會計標準。
工作目標和指標是要在年度內核查83個賬目,向立法會提交一份審計署署長報告書。
此外并清楚提示,完成這項工作需用人工87435個小時,預算支出3730萬港元,以及這筆支出在政府總預算開支中的占比為0.012%。
同時,在績效審計工作之下的介紹,內容與上面基本相同。
績效審計工作宗旨是就政府各局、部門、專責機構、其他公眾團體、公共機構或賬目須受審核的機構在履行職務時節(jié)省資源的程度,以及所達到的效率和效益,向立法會提供獨立數(shù)據(jù)、意見及保證。
目標和指標是要在年度內提交19份績效審計報告,并向立法會提交一份審計署署長報告書。
此外還告知做這些工作需用人工166022個小時,需用預算支出8430萬港元。
而這筆支出在政府總預算開支中的占比為0.027%。
另外,撥款分析和人員分析也十分清晰,如審查賬目的工作和績效審計工作在部門預算中的占比分別為30.7%和69.3%;審查賬目的工作和績效審計工作所用人員分別為63人和122人。
最后,交代開支詳情。
如個人薪酬:薪金和津貼分別為1.13億港元和47萬港元;與員工相關的開支:強制性公積和公務員公積分別為24.4萬港元和8.5萬港元;特別委任酬金和一般部門開支:222.1萬港元和548.5萬港元。總計部門預算支出為1.22億港元。
預算差異的背后
如果說香港特區(qū)政府的預算是一份態(tài)度誠懇、請求納稅支付的賬單,那么,廣州市財政局提供的部門預算則更像是一份花錢告知,而財政部編制的部門預算,則還是一份很難讓人看懂的花錢告知。
三份不同的政府部門預算,道出三個不同的預算階段。
中央部門的財政預算屬于政策財政,而非公共財政。盡管財政透明度已呼吁多年,但政府中很多人始終認為財政預算不需要告訴納稅人。
而要改變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不容易,其中傳統(tǒng)觀念和體制滯后是根本原因。
加之財政預算是在體制內制定,會使部門利益和部分官員利益受到損害,阻力之大可想而知。
目前中央一級進行預算編制和公開較好的有環(huán)保部、衛(wèi)生部和民政部。
廣州市的預算要進步一些,已見公共財政改革的明顯成效。在地方,除了廣州市之外,預算編制和公開較好的還有深圳市、焦作市等;區(qū)一級的,有深圳市的龍崗區(qū)財政局等,可謂星星之火,正待“燎原”。
香港特區(qū)的公共預算已臻成熟,主要體現(xiàn)在五個方面:一、公開透明。在整個預算的制訂過程中,財政司要向全社會公開,讓人們知曉;二、財政預算的制訂內容翔實,不漏細節(jié),并要經過立法委員會和社會各界的廣泛咨詢和嚴格監(jiān)督;三、預算案通過前后,皆掛到網上,讓愿意看到的人很容易查到;四、財政司預算處公布辦公室電話,及時接聽人們的電話;五、審計系統(tǒng)對立法院負責,對預算執(zhí)行的審計更嚴格、更科學。
了解公共財政信息,乃納稅人和公民天然權利。預算看不懂,難避政府有意不讓看懂之嫌疑。
100年前,梁啟超撰文《度支部奏定試辦預算大概情形折及冊式書后》,對清政府頒布的預算草案進行抨擊,乃曰:從預算可窺一國政府之施政方向,是政治而非經濟所能概括。
百年后的今天,我們更期待人民享有預算信息知情權,政府有責任把其在行政管理活動中所產生、所收集的信息對人民公開,及時、全面地公布預算編制過程、財政政策目標、公共部門賬目和形勢預測等財政資訊。
同時,應強化各級人大在預算中的立法監(jiān)督作用,建立預算的外部政治控制機制和嚴密的預算管理體制。
此外,預算編制和審批、執(zhí)行與監(jiān)督的職責應由各級政府和人大分別予以履行,并以“陽光預算”機制廣泛接納民眾之評議和監(jiān)督。
財政,乃庶政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