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像米蘭·昆德拉這樣的大師,吾等小輩只能是無限景仰與感嘆。每一次翻開他的這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我總會有無限感慨。似乎這已經(jīng)不是簡簡單單的一本書,而是他生命里的一部分。
古人向來喜歡討論生與死、輕與重的問題。自古就有“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輕于鴻毛”的說法,可見生死輕重的問題對于人們來說是多么重要。但如果讓米蘭·昆德拉來解釋這個問題,則是另一種說法。
書里面沒有繁瑣的論述,而是換成了對平凡生活中人們的細致描寫。那有些縹緲的文字,忽然間讓人覺得生活中的輕與重是如此真實地存在著。
選擇輕還是輕擇重,已經(jīng)成了個人的問題。大多數(shù)人也許會選擇重,因為人人都想重于泰山,想活得有價值,卻恰恰因為這樣,讓自己活得太沉重。這沉重讓我們不停地奮斗,有時候因跑得太快,把靈魂也丟了。這樣的沉重不免讓人難以接受。
反過來,輕又不是人們想象中的那樣完美。當完全沒有負擔時,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慢慢地,靈魂飄了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成為一個沒有靈魂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毫無意義。
由此看來,輕與重的關系似乎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簡單。
靜靜地漫步在初秋的路上,看著天空中的白云和樹上將落未落的黃葉,輕與重的關系似乎慢慢變得明朗。重的是我們的肉體,肉體是生命最本質(zhì)的載體,肉體的重量讓我們更接近大地的氣息。輕的則是我們的靈魂,靈魂是思想的源泉,是精神的依托。靈魂是自由的,可以在世間任意地行走,隨意地飛翔。這靈魂的輕讓我們有時間去思考,去領悟;這輕反而比重來得更重要。
輕與重的比較,就像是靈與肉的比較。只有兩者的結(jié)合,才能使生命變得完美。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fā)笑?!边@是米蘭·昆德拉的名言。而面對這位大師對于生命的思考,我們只能靜靜去體會。
【作者系江蘇省常州市第三中學學生,指導教師:張奇飛】